民国回忆录情结

2012-04-29 00:44高翔
方圆 2012年12期
关键词:唐德刚白崇禧李宗仁

高翔

【√】这些书,包括白先勇的书在内,都无法求真求实,讲到功过,无非是揽功于己,委过于人,不乏有“事后诸葛亮”的“真知灼见”

人生而多艰,所托之时代地域非自己所愿,往往会对历史上的前朝别代感情深厚。细究起来,多半是以前朝的好处,浇自己的块垒。未必能当真,未必也当不了真。最近的民国范儿、民国人物、民国气派亦多是源自于此。

我们所欣羡的,往往是我们真正缺失的。抱着这样一种情绪加情怀去看民国时期的回忆录,无法多看,看多了就觉得历史荒诞天地不仁。

民国回忆录分两种,一种如《上学记》,是学人在痛定之后的回忆,经年以后的反思。由时间、性情、个人经历所影响,多所溢美,令人心驰神往。读这种回忆录,我名之为“接地气”,是以他人铜镜,正自己衣冠。既然说到这类,那么就再加一本钱穆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前者亲炙西南联大的黄金时期,而钱穆小学毕业自学成才,然而要说气度文采、纯良温厚,真真正正体现学术的精神,除钱穆的书外,绝难有第二本作如是观。

另一种是政治文人的回忆录,不美,未必好,未必真,但更广泛,是读者深刻了解当时风云际会的“写真集”。此类回忆录甚多。仅最近几月所阅的书,粗计便有十几种。除了中共高层(如《萧克回忆录》等)之外,集中读了《李宗仁回忆录》、《白崇禧回忆录》、《黄绍竑回忆录》这桂系三巨头的回忆录。此外,最近风头甚健的新书《白崇禧将军身影集》,由于其立场是“子为父讳”,其史实的剪裁和评论也多有不平实之处,亦可归入此回忆录一类中去。

年轻时看这些书,有我不出则奈苍生何的抱负与气魄,看前人风云龙虎,有情感上的代入。现在再看,密密麻麻的文字间,虽列入不同的营垒,都是一式的中华俊杰、热血男儿。其投军入伍参加革命,或因家贫的阶级恨,或因国弱的民族仇,无不有怀抱天下、致民族于新生的壮志豪情。有的人,仓皇辞旧庙,有的人,挥军卷神州,再到了后来,卷神州的不只是军旗了,那是连天的口号和汹涌的批斗声声,是失魂的民族狂欢与崩塌的人心废墟。再想及他们起初的青春、热血,只是感到心酸。满页纸都写满了两个字“荒诞”。

荒诞是观者之感,陷入局中太深的人,哪怕就是下了戏台,还是有“明星派”。说的好听了,这是英雄豪气,不好听了,那就是糊涂。李宗仁的回忆录,其得失均在此。当然,得处由于唐德刚的润色与整理,更为明显。相比之下,黄绍竑的回忆录,虽然坊间多过誉之辞,倒还饶有趣味,虽然不如李著“抓人”,但他写该书时身为高官,却质朴直率,大致求实。

《白崇禧回忆录》没有什么趣味,有点类似于《粟裕回忆录》一脉,倒是研究民国战史、军事序列的好参考书,正如粟裕的回忆录是战略战术的编外教材一样。他缺少的趣味,他儿子白先勇给他补上了——《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可贵的是书中照片丰富,气脉流动,有时候光看照片就能看出精神气脉来。比如白崇禧巡视绥远,与傅作义在讲台上讲话的照片,很投合我的脾胃。类似的例子在其他回忆录中也可见,如程思远《李宗仁先生晚年》中,有一帧李宗仁回大陆后与刘少奇夫妇的合影,观王光美容貌俏丽,就对前后事宜多了番了悟。

当然,这些书,包括白先勇的书在内,都无法求真求实,讲到功过,无非是揽功于己,委过于人,不乏有“事后诸葛亮”的“真知灼见”。比如李宗仁的书,就要与黎望树《李宗仁回忆录批判》对看。

1949年,李甩下担子,远赴美国,白紧跟国府,迁移台湾,黄紧急转向,投诚入京。后来李回返大陆,留下谜团种种。多年来仍谜团未释,遗憾难消,包括程思远的《李宗仁先生晚年》中也不得明解,兹一一列举于下,望有识者教我:

“桂系三杰”中最早投诚的黄绍竑已于1958年被定为十大右派之一,李宗仁不会不知,有此殷鉴,何以能打消顾虑,于1965年毅然回国?此其一。

黄绍竑于1966年被迫自杀,李宗仁感触如何,但程书中片字未见。其深刻感触如何?此其二。

文章的题目很重要。本篇一开始打算叫《唐德刚完胜白先勇》,取《李宗仁回忆录》胜过此《身影集》及《白崇禧口述自传》之处,别无他因,惟唐德刚一支健笔耳。至于为什么同为作家,白先勇要输给唐德刚,那就不得不归于亲不胜疏了。若得机会当细细论来。后来听说白先勇的《仰不愧天——白崇禧传》,已动笔八年完工一半,就吓得把题目改了。改归改,意见倒是不变的——如果白氏于史料选裁、史论评述等处还是依循此《身影集》的路数,其《白崇禧传》做的再好,也不过《李宗仁回忆录》第二,坊间多此不多,少此不少。

猜你喜欢
唐德刚白崇禧李宗仁
唐德刚的反问
唐德刚的反问
李宗仁尊师若父
唐德刚的机智
「老妹子」白崇禧
唐德刚的机智
胡友松和李宗仁
胡友松和李宗仁
白崇禧与抗日游击战
追歼白崇禧 三次大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