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华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支柱,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牢牢把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点,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高校;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54-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把握的基本点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要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所以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本质的东西来引领高校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走向,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主导地位。这一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和动摇。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当前中国社会意识多样化的情况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大学生产生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他们坚定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使广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明辨是非,自觉抵制社会上的错误思潮,为他们在理论上的成熟和政治上的坚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懈追求的共同理想,是发展中国的成功之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只有牢固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广大青年学生,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使他们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又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3.坚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和最集中的体现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鲜明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的重要的品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统一于民族的整体价值观之中,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使中华民族始终能够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以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就必须把民要针对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自身的健康成长提供精神动力。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勇于开拓和创新的优秀品格和精神气质,增强他们的生存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4.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评价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表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试金石,是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以“八荣八耻”的标准来衡量大学生日常表现中的对与错、合适与不宜,并及时地作出肯定与否定、赞扬与批评等评价,能够使广大青年学生明辨是非,避免违规犯错,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指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来进行主观上的自省,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就能够促使其自觉地向先进人物学习,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是培养高级人才使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有助于使大学生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多元价值并存的态势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就必须继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一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去;二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力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三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体现到第二课堂的活动之中,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使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蕴藏着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重要育人功能。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设计与安排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既突出核心价值观,又体现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全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抓好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榜样和示范作用。高校教师能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在于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在于自己是否首先能做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扎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为此,高校的所有教育工作者都一定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并且做到真学、真懂和真用 。这样,面对学生,才能心口如一,才能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给学生输入精神营养,并通过自己的模范作用来带动学生真心拥护、真正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使教师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要使广大教师守师道、修师德、正师表、铸师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者、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4.发挥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独特作用。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比课堂教学更具体、更生动,对大学生的教育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高校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之中,逐步建立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要把立足现实和着眼长远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勤工助学、参观访问、扶贫济困、政策宣传、服务群众等活动,深入了解 国情、社情和民情,让大学生在亲历亲为中认识改革开放给中国各个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增强对党中央提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培养其自强自立和艰苦奋斗的道德情操,进而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刘建军,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7,(11).
[3]李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问题[J].理论探索,2007,(3).[责任编辑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