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新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具有经验性、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的课程。它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培训方式固然多种多样,但举办系列观摩研讨会,是一种有效的研培模式。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系列观摩研讨会研究型培训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是一种具有经验性、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的课程,它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实施好这门新课程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培训方式固然多种多样,但我认为,我们地区举办系列观摩研讨会就是一种有效的研培模式。
一、通过系列观摩研讨会,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校本课的认识。
从而知道两者都是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实际的需要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都具有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都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和功能。但二者又有所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程,更不是学科课程,它集经验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体,并且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不够确定,范围极广,可以说包罗万象。所以,这样的课程不可能编写教材,不可能指定专任教师,也不可能有固定的课时。它的实施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具有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而校本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的一门具体课程,其内容相对稳定且单一,系统性较强,可以按《课程纲要》编写教材,并指定专人按固定的课时教学。
通过开展系列观摩研讨活动,基本解决了以前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所出现的“四不像”问题,无形中澄清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校本课的混淆,起到了培训的作用,并且很有成效的。
二、无论是出课教师还是与会者,在观摩研讨活动中都要进一步理解了课程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定,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的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课程理念的生成。
1.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其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门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与自主选择,主动实践,创新生成。教师只起组织、引导、指导作用,并成为学生的伙伴。
3.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独特个性的体验,课程应尊重每个学习方式的独特性,自主选择,自主探索。学生按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决定学习课程、活动形式或研究课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这些理念性的东西,通过系列观摩研讨活动进行多次的“真枪实弹”的演练,使与会者一起反思对话交流,相互受到启发,得到体验、感悟内化与提升,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通过专家的点评使与会者受到启发。
我们进行的观摩研讨活动,主要是为与会者提供一个样板或案例。每次结束后,都要请有关专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点评。专家本身就是理论权威,又是新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他们往往站在理论的前沿,思维具有前瞻性,对问题的看法具有独到之处,可以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可以提供经验教训,使与会者体会到专家的讲评,犹如“讲座”,既精彩,又深刻,头脑再次经过洗礼,受益匪浅。这样的活动真是一举多得。
四、通过开展系列观摩研讨活动,使各校能有机会坐在一起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借鉴,互为补充,针对一些困惑进行探讨、沟通、交流,从中找到相应的对策。
不可否认,在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如:所谓的“教材“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在本质上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学科课程有以系统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材,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系统知识为目标,范围大,内容广,不可能编出千人一面的教材,否则就违背了课程的理念、性质、特点和原则。但我们可以到“三大线索”、四大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去挖掘课程资源,寻找“教材”因素,解决所谓的“教材”问题。再如“教师”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范围、内容、特点和原则决定了不能把指导权只交给某一个教师或某一个学科教师,这显然是不能胜任的。我们必须建立课程研究与指导中心,形成以班主任为主,科任教师为辅,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为补充的导师制,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还有学生“安全”问题,资源“整合”问题,活动“评价”问题,以及大班额活动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随着与会者的共同探讨交流,均能得到解决。可见系列观摩研讨活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可估量的。
通过这种方式的研讨和培训,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出现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突破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原有的结构,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这门新课程,对丰富我国基础课程的类型,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均有独特的作用,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要开发与实施这门新课程,实现其课程价值,我们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弄清弄懂,在实践上落实“近”、“小”、“实”(近:贴近学生生活;小:具可行性可操作性;实:看得见摸得着,不搞形式)。必须把握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特征、内容、原则和评价。要强化行政领导,细化业务指导,制定符合本地、本校实际,具有自己特色的“三个相互衔接的方案(学校、年级、班级)”,全面领会和研究州教育局、州教育学院所颁布的《指导意见》,深刻挖掘课程资源,找准切入点,依托载体构建平台,为广大教师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空间,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向深入。
总之,两年来我们地区经过开展系列观摩研讨活动,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各校都能认真对待。在广大师生、家长和各界人士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各校正以饱满的热情轰轰烈烈地开展着活动,可以说难点已破。
实践证明,应该大力推广与教师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研究型的培训,而系列观摩研讨活动正是这样一种有效的研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