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哲学反思

2012-04-29 22:27张燕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15期
关键词: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张燕

摘要:道德,是人类文明生活永恒的主题,它本真地折射出人的社会性本质。首先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般问题进行阐释,明晰了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是什么”的问题。接着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进行理性分析,通过对纷繁复杂的道德现状从道德缺失、道德责任错位、道德能力较弱等方面深化了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所面临问题之“为什么”的理解。最后探究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基本路径。研究旨在为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建设提供积极的方法论参考,从而厘清了反思中的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怎么办”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哲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38-02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道德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日俱增,困扰人们的问题在于,如何使得道德建设适应其身处的社会发展的要求,产生出预设的实效。但源于道德力量的发挥总是对现实生活一定程度上的超越,这个超越意味着需要具体的、历史的人们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是人们所不愿去做的。该如何面对这一矛盾,该如何消解这一矛盾,使愿望与现实之间始终存在适当的张力,进而努力寻求推动中国道德建设的有力探究。

一、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般问题

钱广荣教授在《论道德建设》中提出:“二十多年来,道德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实践的基本方式之一,成为中国人理论思维的重要概念和日常精神生活用语。但是,在目前中国权威的辞书和伦理学的专门工具书里,却找不到道德建设的词条。近年出版的一些道德建设著作,也没有对道德建设的特定含义做出界说,很少涉及道德建设的特定内涵和特殊规律问题。”[1]由于对“道德建设”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无疑使得大众对道德建设的认识模糊。本文认为,“道德建设”是指具备一定自由、能力的建设行为主体(包括个体、组织与国家)在一定物质基础与道德认知之上,把社会客观道德价值作为评价标准,践行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时期赋予其对他人、自然和社会道德资源的建设以及对于自我思想和行为或由其控制的行为所导致或可能导致的有利或有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进行规整,针对现实的道德状况进行完善,营造与时俱进的良好道德氛围。这一立场不是某一特定的群体或环境,而是立足于“道德建设”这一具体历史的事物。对“道德建设”的界定,我们不能停滞立场,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探究“道德建设”问题的科学性。

二、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理性分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中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1.道德缺失在各领域、各方面都有所表现。少部分官员自身理想信念的动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家庭中的暴力、情感出轨、遗弃亲人等;职业领域中的渎职、腐败、玩忽职守等;社会人际交往中只求利益,不讲道义等。生态环境中乱砍滥伐、残害生物等,甚至对自己也缺乏责任,醉生梦死、得过且过。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自由支配生产、销售、经营的权力,使得经济主体逐渐摆脱过多的行政手段干预、束缚,激发起积极主动性,使得市场空前活跃。同时,社会分工更加缜密,更多的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获得事情的完成或产品的优质所需要的道德力量支持。

2.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还集中体现在主体的道德能力较弱上。即道德主体明知自己的各项社会角色赋予的各种道德意义,但却不知道怎样把各自角色赋予的道德意义践行好、如何更好的落到实处。可见这不但是方式问题,更是能力问题。例如,现实生活中因道德能力较弱而出现问题,或面对纷繁的道德冲突难以取舍而躲避以摆脱尴尬境地的现象,多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准备、实践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道德能力较弱突出表现为,其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政府的道德能力面临着严峻考验;其二,由熟人社会转入陌生人社会,现有的道德约束力不够;其三,就个人而言,眼高手低,自己做不来、别人做又不合意,嘴上功夫厉害、实践起来大相径庭。面对工作挑三拣四、热情不高,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

3.为了使市场经济真正做到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必须从国家意识形态高度出发,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旗帜鲜明地为全体公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标杆,引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以优秀的道德培育社会风尚昭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利益必须遵循,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实现自身富裕后,应该继续艰苦奋斗,合理有序的限制自己的消费,反对奢侈浪费,应当积极主动先富带后富。由此,社会主义从价值层面上引领着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有效消解着二者的矛盾。

人一旦进入社会领域,个人的自发特定关系的个人利益,就转变成了与他人发生联系的社会责任。在道德生活中,社会责任与个人有关,是每个人进入道德公共领域是必然发生的。在这种个人利益向社会责任转化过程中,出现了利益上的自利与他利的冲突。由此,一个人的道德需求,当其转移到公共领域时,就会在国家的干预下发展成为具有公共性特征的社会责任的需要。这种社会责任,就其客观性来说,是具有国家色彩的道德生活的公共利益。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指出:“‘公共利益是由公民们的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愿望构成的。”[2]可见,个人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冲突在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中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更好的消解二者的冲突。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面临的社会不公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城乡差距不断加大。第二,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客观地域辽阔,地区间差距人们可以理解。但是,由于制度、体制、政策安排而导致某些地区发展优势的丧失或战略失误,造成地区差距扩大,这种发展中带来的差距是很难让人们接受的社会不公,甚至会引起社会心态失衡现象。第三,贫富差距不断加深。目前,我们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上通常用0.4的警戒线,而且还有继续加深趋势。应该说,收入分配上适当的差距,体现多劳多得,是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制度安排不保护弱者,让赢者通吃,也是社会的不公平,并且容易引发仇富心理、劫富济贫的冲突。第四,社会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公共品供给达到的范围、程度、效率是衡量社会公平感、幸福感的重要尺度。目前,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是公共品供给不足的突出表现。这一系列差距的趋势表明,许多制度层面的社会不公问题已凸显,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的道德制度建设必须更加重视社会公平问题。

三、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必然抉择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这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对道德建设提出的要求,它反映出经济与道德内在关联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自然的关系。”[3]“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经济的发展正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根本保证。由此,恩格斯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道德作为人们核心的社会意识自然受制于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但是,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道德生活对人的生存、发展意义更为深远,因为人不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澄清观念上的模糊。认清“道德万能论”、“法律万能论”都是极端错误的。应当树立“德法并重”的思想,使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相协调,二者都居于治国方略的高度。第二,协调二者的内容。一方面,道德是立法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可接受性的保证,以怎样的道德建设为价值导向直接关乎法治的成败。另一方面,二者在各自内容上不能相抵触。另外,二者调整的范围相协调。力求不要出现法律与道德的真空,要求二者在其调整范围内相互协调。第三,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调整对象较为狭窄。对一些没有触犯法律,但又遭受道德责难的社会现象,无形中要为道德提供支撑,而且要以法律的基本精神来承担对社会生活进行调整。

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一,经济发展对道德建设有决定的基础性、促进性作用。第二,道德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指引导航作用。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对幸福的追求。而幸福是来源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人的精神自由、道德追求的实现。道德应该是人的道德,应该是生活中的道德,而不是预设的或无主的道德。“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出来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得、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实际活动的人。”[4] 道德教育只有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出发,关注人的情感需求,虑及人的生存发展,才能真正焕发道德主体的自觉性。

因此,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在深入广泛的开展各种社区道德建设活动中,禁忌形式主义,要将人们群众切实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纳入道德建设来解决,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只要常抓不懈、求真务实,使人民群众在参与中受到身体力行的教化,就会使道德建设在实践中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钱广荣.论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3,(1).

[2]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王玉妹]

猜你喜欢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反思当代中国哲学的精神构建
浅谈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探索?
道德观建设在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模式研究
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
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重要性探讨与研究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浅析当代中国中学德育的风险和建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