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欣欣
主题即文章要说明的某个问题,要表现的某种思想,要宣传的某种主张,它是灵魂,像一根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任何一篇文章都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记叙文主题的表达一般采用含蓄渗透法和直接表述法。
一、含蓄渗透法
含蓄渗透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暗含在对事物的叙述和对人物的刻画之中。在写作中,作者可将主题渗透在对事件的叙述和对景物的描写中,也可将主题渗透在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中。如俄国文学家契科夫的短片小说《穷人》,开头这样写道:“屋外寒风呼啸,在这间渔家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这样的环境描写反映了一个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的渔民家庭,所谓“温暖”,只是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所谓“舒适”,只是地扫得干净,食具擦得亮,帐子洗得白,孩子睡得安稳,而这是靠主妇桑娜的勤劳就能做到的。而当桑娜得知邻居寡妇西蒙死后,却毫不犹豫地抱回两个遗孤,然后想:“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丈夫)受的了,这叫我怎么对他说呢?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他会揍我的……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宁可被“揍”也要抚养遗孤的善良心地。而渔夫深夜打鱼归来得知西蒙死后有一段语言描写同样表现了这种品质:“嗯,这是个问题。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渔夫同样毫不犹豫,也意识到生活的艰难,但最终还是坚信:“总能熬过去的。”作者把表现穷人勤劳善良的主题渗透在叙述和人物的描写之中,既含蓄又鲜明,读者很容易体会到。
二、直接表述法
可开门见山,直接表达。如朱自清的《背影》,以“我最不能忘记的就是父亲的背影”开篇,点明主题,接着围绕主题具体描绘了“买橘子时的背影”、“浦口惜别时的背影”,令人潸然泪下,感人至深。
可篇中点睛,直接表达。如巍巍的《我的老师》,在叙述了老师教“我”吟诗后写道:“今天想起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在叙述了老师为我排解纠纷后写道:“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以及在与老师分别后写道:“我是多么想念我们的蔡老师啊!”文中多次点睛,抒发了对温柔、慈爱的老师的热爱、感谢和怀念之情。
可篇末显志,直接表达。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以朴素平实的语言娓娓道出母亲对于我的教导,指导篇末才写道:“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你在何处点睛,都要点得恰到好处。如果在不该点处硬点出来,不仅会失去直接表达主题的作用,还会破坏文章的结构和气氛,弄巧成拙,画蛇添足。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