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

2012-04-29 22:12李春霖
考试周刊 2012年13期
关键词:教学目的小学生

李春霖

摘 要:在小学阶段开展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 思想品德课教学 教学目的

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包含的知识面很广,有地理、历史、生物科技、环保等相关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思想品德课是至关重要的。

一、把握教材,明确目标。

教材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详细地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保证。要上好思想品德课就必须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明确了目标,教学才有正确的指向,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备课时就能有做到有的放矢,更清楚课题含义,对课题的道德观点的概念更清楚明白,也才能更好地领会课文的教育目的,通过课文的典型事例,看清其反映的教育意图,分析出其蕴含的道理,明白课文体现了课程标准中道德意识那方面的教育。所以,明确目标、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对上好思想品德课非常重要。

二、运用教学媒体,引情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记忆和理解。因此,在上思想品德课的时候,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比如我教《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一课,首先播放动物世界画面,然后贴出大幅动物王国图,以此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说:“你们喜欢动物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里去了解一下,哪些是有益动物,哪些是珍贵动物,它们为人类作过哪些贡献。”这时和学生共同戴上不同动物头饰进行表演,学生兴高采烈地讲述自己所表演的动物对人类的贡献及人类对它们的伤害……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及电脑课件展示,情理交融,理随情出,爱护有益动物的情感油然而生。此种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学生对道德观点的理解不是教师灌输给予的,而是在活动中直接体验和自主探讨总结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作用。这样,我通过计算机展现场景的形式导入新课,营造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

思想品德课的备课与教学首先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如:第12册《思想品德》第七课《爱护共财物》一课,是讲向秀丽为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而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熊熊烈火的事迹,要求学生向她学习,爱护公共财物。我在讲授时首先扣住相似点——被火烧死,从社会实际中列举实例进行讲授。

(1)结合正面的历史事迹。如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的事实;赖宁为了扑灭山火保护国家财产被烧死,等等。

(2)结合反面的现实事件。如“1.23”天安门广场“法轮功”练习者自焚事件,造成1人死亡、4人大面积烧伤这一事实。

让学生通过以上一正一反的强烈对比,去体会人生的价值。同样被火烧死,向秀丽、赖宁、邱少云是为了抢救国家财产、为了民族的利益而死,其死比泰山还重,值得人民永远怀念和学习。而“法轮功”痴迷者自焚身亡比鸿毛还轻,只能引起人民的嗤笑。于此,教学目的得到了挖掘和扩展,其教育意义更加深刻。

另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如有的同学不爱护公物,让同学通过回忆,列举正反例子,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是爱护公共财物,怎样做是损害公共财物,结合个人认识谈体会,最后使学生们达成共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心中有国家、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至此教学目的得到圆满实现。

四、开展社会实践,提高认知水平。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包括教学和社会生活两部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仅需要有具体道德行为的动机,还需要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练习与强化。如果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或者只重视学生的言,而忽视学生的行,那么,思想品德课就没有充分发挥出它应该发挥的实效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不是挂在口头上,写在纸面上,流于形式上,仅凭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育,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在教学《爱护我们的家园》一课的课后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污水、废气等,进行本地水资源情况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发表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倡议书,做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五、课后要反复训练,形成习惯,以活动促发展,巩固目标。

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而是经过长期教育,慢慢渗透,潜移默化,反复训练,渐渐养成的,所以,学生受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还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学生受的教育更丰富、更实际,也更深刻。因此,在课后要观察、了解、評估学生,为他们的德育实践创造种种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条件,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关心别人、孝敬父母的道德准则运用在实际行动中,以理导行、反复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巩固学生道德认识,使学生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指导学生实践。如:学习《尊敬老人》一课后,领学生到敬老院去参观。学习《同情帮助残疾人》一课后,让学生去学做盲人,举行单臂穿衣比赛……亲身体验残疾人的难处。这样,在今后生活中,学生自然能积极主动去帮助残疾人。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有知、有情、有意、有行,而且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雪,易法建,傅荣主编.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2]雎文龙,廖时人,朱新春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3]阎金铎,田世昆.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教学目的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目的的分析和思考
对高职院校教改的几点思考
借力“正能量”,助力初中物理入门教学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初探
我是小学生
计算机导论双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