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丽
一、有关背景
《一个这样的老师》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内容十分贴近学生生活。课文讲述了怀特森老师在一节科学课上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给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怀特森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独特,他通过一节饶有兴趣的科学课给盲目崇拜老师的学生敲了一个警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给学生的一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懂得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有科学的怀疑精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二、课堂节录
老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一个这样的老师》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从文中可以看出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你们是从哪儿得到这么多的感受的呢?作者又是怎样把一个“这样”的老师展现给我们的呢?
1.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2)默读课文,看看怀特森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一想怀特森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3)默读课文,思考在怀特森老师教“我们”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和行为有了哪些变化,“我”认为怀特森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2.共议交流
出示:怀特森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指名回答:
生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
生2.怀特森老师是一个博学的老师……
生3.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戏弄学生的老师……
生4.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教会“我们”怀疑的老师……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你们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一说吗?
3.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内容
(1)怀特森老师为什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
师:在“凯蒂旺普斯”事件中,预计学生对怀特森老师最初的认识可能是零散的,如:他们会认为怀特森老师是博学的老师,戏弄学生的老师,教会“我们”怀疑的老师……
导读:“噢,没有人知道。”怀特森老师笑了笑,“那是一种夜行兽,在冰川期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绝迹了。”说着,他从讲桌里拿出一件动物头骨,向我们描述起这种动物。讲完,他把头骨交给前排的同学,让大家轮流观察。
师:你从怀特森老师向同学们介绍的“凯蒂旺普斯”上看出他是一个博学的老师。
(2)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戏弄学生的老师吗?
“很简单”,怀特森老师的眼里闪过狡黠的光芒,解释道,“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我编造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过。你们笔记里记的都是错的,错的当然就不能得分了。”
师:“狡黠”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了?
(3)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教会“我们”怀疑的老师吗?
导读:怀特森老师摆摆手,让大家平静下来,“难道你们自己没有想到吗?既然是‘绝迹了,我们也顶多只能发现它的骨骼化石,而我却向你们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具体特征,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师:从怀特森老师认为“我们”不及格的原因:不是知识性的,而是没有对老师说的话进行认真的思考,发现其中的疑点。由此,突出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教会“我们”怀疑的老师。
追问: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怀特森老师要教会“我们”怀疑?
过渡:在这次“凯蒂旺普斯”事件中“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我”眼中的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喜欢—吃惊—愤怒—领会良苦用心。)
……我心中暗想,这回我遇到一位博学的老师了。
……但是,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我却惊呆了:我答的每道题旁边都打着大大的红叉,怎么回事?我完完全全是按照老师讲的写的呀。一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
……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
师:读读这些句子,结合上下文谈谈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怀特森老师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会怀疑,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新怀疑主义,这也是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
小结:一个莫须有的“凯蒂旺普斯”让“我们”懂得了要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书本上和老师说的内容,还能从哪儿感受到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
三、评析
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教师首先要做到精读教材,对教材熟记于心。针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抓住教学契机,将点拨与讨论相结合,及时加以解决。备课时预先设计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课堂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争论的焦点比较散。对于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只有讨论清楚了,才能真正明白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这节课让我又一次深刻体会到“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虽然“以人物为主线”是我预先准备好的教学思路,但在实际教学中怀特森老师这人物形象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甚至说是教学重点,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的。由此我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基于学情的教学才是真正成功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学生作为教师的附庸,而要放飞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真正具有主体地位。这一片断教学中,在学生讨论中,教师话语不多,但能够画龙点睛,可谓字字珠玑,起到了适时的引导作用,而且顺应了学生的讨论思路,整个指导过程不着痕迹,点化巧妙。学生的讨论能够紧紧围绕主题,遇到问题,老师给学生再讨论的空间,以澄清观点,使讨论得以进一步深入。在语文教学中成功的讨论,包含着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积极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选择新判断,产生新感悟,重组新知识,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具有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性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