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燕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新气象。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新课程、新教材在带来欣喜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追求表面形式的多样新颖,忽视了教学的目标实施;以“拓展”“迁移”为由,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滥用多媒体手段,干扰了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的人文性,摒弃工具性等。那么,在语文新课程实施后,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堂的得失呢?
我认为新课改下一堂好课需从以下六个方面予以评价。
一、教学的主体性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积极参与的场所。教师要舍得放弃自己的“主角”地位,不能生怕学生自己“吃不饱”而包办。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师把学生当做语文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例如教《祝福》,讲小说的主题思想,不是着眼于老师如何分析,如何找到印证,如何让学生接受“揭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而是要着眼于学生的感悟、分析和总结,教师不是把咀嚼好的食物塞给学生吃的“保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探究的“学长”。
二、教学的合作性
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学生自问自答、互问互答、互答互评。比如为了解决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团团围坐,并按顺序明确分工。每次讨论有人主持,有代表发言,有人记录,有人总结,这样就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却流于形式的弊端,也不会有人混迹其中,凑凑热闹。
三、教学的研究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不仅仅是启发式的回答,或者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而是要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某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多思考,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学生亲身体验后的深刻理解。一位特级老师在《药》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先提出鲁迅的关于戏剧的名言:“悲剧是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然后引导学生研究《药》这篇文章中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主研究分析,查资料,体验,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最后,学生们写出了《最需疗救的人们》、《为什么人们不了解夏瑜》和《华夏之药》等一些高质量的小论文。
四、教学的实践性
语文课堂的实践性往往体现在学生熟读精思、多读多写,即以往所说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一些语文老师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一篇整体的美文被大卸八块、支离破碎,学生在被轰炸式的“接受”(听)学习时,既没有积累和感受(读),又没有思考和领悟(说),更没有应用和拓展(写)。教师应给学生主动表述的权利和积极表现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自读、自练、自省、自评(包括互评)。我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处理词的上阕时,先让学生听我范读,进入诗歌意境,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对有关语句的“感觉”,觉得是否写得好,好在哪里,然后请学生比赛有感情地朗读,接着让学生写一段具体、形象、生动的语句,将赤壁风景描绘出来。最后让大家一起评一评。通过与文本多种形式的对话,通过语文学习的多种实践,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
五、教学的互动性
新型课堂教学要体现师生的互动性,课堂不是一潭死水,不是剧院,不是独角戏,而是一条流动的溪流,是茶馆,是大合唱。教师是主导,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习的引导者,是参与者,是评判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主体。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创造性劳动,绽放当今新课堂教学的魅力。还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我在引导学生分析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时,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苏轼的经历及思想体系,让学生走入作品,走近诗人,切身感受和体验。学生纷纷作答,答案丰富多彩,有很多自身独特的见解。有的学生说诗人消极颓废、苦闷压抑;有的说诗人虽遭打击,但内心充满希望能够重新建功立业的热望;有的说诗人思绪深沉,道出了许多不得志知识分子“人生如梦”的愤慨……最后,老师向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认为诗人在苦闷后显示出超脱旷达。虽然教师的这种理解是教参上和许多人较认同的观点,但由于教师在语文课上保持了与学生人格、心理上的平等,达到了与学生情感的融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语文课便成为了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生态课堂”。
六、教学的发展性
评价一堂好课,目光应不仅仅停留在这堂课上学生有所得,得多少,而要更多地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在不同学生身上都有相应的达成度,既有课堂效应,又有远期的效应,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点,又能举一反三。我曾观摩了一节示范课,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阅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每个环节都考虑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法的指导、思想道德和审美观的引导,教师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增强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比如教《雷雨》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周朴园是个十足的反面形象,是不是他就没有一丝一毫的人性了呢?”学生的讨论很踊跃,虽然有些讨论有悖于已成的定论,但毕竟打破了单一僵化的思路,使作品的形象更丰满,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课程差异,但总体而言,不应忽视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只有高度重视这几个方面,才能客观、准确而又公正地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