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 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 借鉴新的课程理念,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验,满足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中对因材施教的需求.
1. 学生分层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层学生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层学生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C层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 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然后,再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适当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不同层次中一优二中一差四人组成. 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时,较为优秀的学生可通过介绍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通过概括组员的发言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中等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得到启发,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较差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可得到他人的帮助,利于他们在教师点拨或讲解时听懂、理解和掌握.
2. 分层备课策略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 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应注意层次和梯度.
3. 分层授课策略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如分解多项式16(a - b)2 - 9(a + b)2,对于A,B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掌握,如果把它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x2 - 9y2; (2)16x2 - 9y2; (3)16(a - b)2 - 9(a + b)2,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1)(2)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第(3)题要求B,C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 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A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对A层次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对B,C层次的学生,尤其是C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4. 分层练习策略
适当的练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 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训练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x2 + 4x + 4; (2)25a2 + 10ab + b2;(3)(x + y)2 + 10(x + y) + 25;(4)(a + b)4 - 18(a + b)2 + 81. 老师不宜明确指明哪些学生做什么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 课外作业也应分为几个层次,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供学生选择,其中必做题要求A,B,C层次的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或几名同学一起研究共同完成,这样在学习中形成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5. 分类指导策略
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A,B层次学生的辅导. 对A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C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C层次的学生帮助A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步.
6. 分层作业与评价策略
分层设置作业,使作业要求有梯度,学生能做;作业评价富于激励性,学生要做;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富有思考性和创造性,学生想做. 分层设置作业时,一般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一般由低到高为A,B,C),低层次(A组)作业内容一般不低于课标的下限要求,可以是课本上的练习题或例题的简单变形题,同时要适时配置与新知识相关连的旧知识的补缺补差题,作业量要适中;中层次(B组)作业内容可以是课本上的习题及复习题中的简单的综合应用题,作业量要充足;高层次(C组)的作业内容,可以是习题或复习题中较难的综合题,或新知识的拓深拓广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善于自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量不宜过多.
7. 分层教学模式
在一个班内开展的分层教学模式是“分类试学——分层指导——异质学习”. 分类试学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后的一种学生个体或组内群体的自主探究或合作研讨学习;分层指导则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试学情况,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而轮流给予不同水平的指导. 这种教学共分6个环节,即复习铺垫——尝试练习——分类自学——分层点拨——巩固检测——小结收获.
复习铺垫环节包括复习铺垫、激情导入和出示目标. 通过复习旧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 同时,在复习时还要注重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铺垫,以帮助学生掌握认知策略. 尝试练习是在复习铺垫后进行的,学习水平较高的同学,通过复习旧知能够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有可能受阻. 在尝试练习后,能解答出尝试题的同学再通过自学例题验证尝试的正误. 分类自学是尝试练习后的自学例题和小组研讨交流的环节. 分层点拨是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分层教学特别欢迎,学生和家长都特别支持. 对分层教学的有关理论及实践仍在探索之中,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