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资产减值准备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2-04-29 20:31周煜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15期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会计准则

周煜

摘要:会计制度中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许多公司已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企业利用它任意地进行利润操纵的例子屡见不鲜。尽管它的性质没有虚构交易事项恶劣,但也妨碍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新企业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了部分减值准备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中国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有关资产减值的内容及时制定中国的资产减值准则。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也应跟上,促进中国会计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计提;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075-02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经营环境中,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资产价值一成不变的地位早已丧失,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长期资产的风险越来越大,同时,市场经济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产生与发展的环境,独立、自主经营的企业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执行主体,资产减值准备赋予了企业较多职业判断的权限,在操作上形成了较大的灵活性,上市公司可以从中寻找利润操纵空间,资产减值已不仅仅是一项报表项目,它已成为上市公司问题较多和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及意义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减值就是资产账面金额超过可收回金额部分的差额。中国会计制度则是强调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即资产减值是在谨慎性原则下,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因此,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款,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企业通过在对外部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能够让投资者认同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从而对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加有信心。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现状

1998年1月,财政部正式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对股份有限公司有关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行为作出具体规定。2000年12月,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通过该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需要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因此在“四项准备金”的基础上又加上“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八项资产减值准备金”的提取对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挤掉企业资产与利润中的水分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由于会计制度对具体情况界定不明晰,在计提具体内容上也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因此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八项准备常常被部分企业当做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手段。因此如何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提高中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防止企业通过准则人为调节利润,提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日程上来。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公布了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一项具体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资产减值变革成为了备受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三、对资产减值准备存在问题的相关分析

在中国,资产减值准备在许多公司已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企业利用它任意地进行利润操纵的例子屡见不鲜。这种利润操纵的方法是中国许多公司普遍运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尽管它的性质没有虚构交易事项恶劣,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具体表现如下:

(一)相关会计规定不完善,现有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首先,确认与计量难度大:计提资产减值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中国采取的是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但是,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有一定的难度。其次,计提被滥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成了公司操纵赢利的手段。公司利用“计提准备”操纵盈余的方式主要有:一是集中在某一年巨额计提减值准备,造成当年巨亏,来年可轻装上阵,不提或少提准备,为利润增长埋下伏笔。二是往年先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当年部分冲回,以调控盈余。三是不计提或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

(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的多重性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应当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和不能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至于如何计提、计提比例是多少,则完全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这对会计人员的判断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因而计提是否真实合理不易确定。

(三)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

存货可变现净值、短期投资市价、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

(四)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

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其所计提的准备也会不同。比如,在计提坏账准备时,有些采用账龄分析法,有些采用应收账款余额法(百分比法),有些企业采用销售额百分比法,即使对于相同的期末应收款项余额,不同的方法计提的坏账准备差异是比较大的。

四、资产减值准备的完善措施

资产减值准备是一把“双刃剑”。新企业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了部分减值准备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但该规定并未能完全封死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主通道,因为新准则并未明确针对存货、短长期投资等项的减值准备能否冲回的问题。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目前一些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调节会计利润的行为,不仅丧失了企业的诚信,而且也使得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正是由于当前会计制度的不完善,致使这种行为也只是“合法不合理”。再有,法律规章制度的另一意义并不仅在于其被实施的频率,而是它的威慑作用。

(二)规范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标准和方法

中国的会计制度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在会计制度的调整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因此,政府在制定准则的时候,在技术上应该统一计量标准和模式。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会计标准,形成统一规定,从而有利于今后中国独立的资产减值准则。同时中国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时限,企业不能随意更改。

(三)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

由于中国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尚不完善,无论是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还是证券管理机构都很难获得公司各种投资、存货当前合理的市场价格,导致计提工作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因此,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公布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提供依据,体现会计核算公允性和客观性。

(四)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从内部抑制盈余管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影响公司管理行为的各方当事人基于和约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质是各方当事人相关权利、义务和收益的安排”。但是就目前来看,上市企业普遍存在着大股东相对集权,中小股东独立于企业外部的现象。《公司法》规定,各机构之间要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但现时看来,并没有发挥作用,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中国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的规定正在向国际惯例靠拢,但仍然存在着不足。因此,中国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有关资产减值的内容及时制定中国的资产减值准则。同时,还需要中国企业的诚信程度增强、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的提高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也应跟上,以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中国会计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陈毓圭.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6).

[2]聂兴凯,高永国.对执行具体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探讨[J].财会月刊:A会计,2004,(12).

[3]刘晓姝.对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2010,(24).

[责任编辑 陈丹丹]

猜你喜欢
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会计准则
固定资产内部交易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企业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资产减值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若干问题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