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年
〔关键词〕 美术教学;德育;美术欣赏;爱国主义教育;人生感悟;道德情感;健康心理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3—0038—01
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其之所以能够长期焕发光彩,不仅在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和精湛的创作技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在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的同时,有助于观众思考生命、品味人生,能够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身道德境界的提升。而美术课程作为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展现美术作品的艺术之美,而且更要阐释作品蕴涵的精神之美;既要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又要引导他们在欣赏美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从而使美术教学达到艺术之美与精神之美的和谐统一。
一、在美术欣赏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创作必先立意。”在进行艺术创作前,作者必须先要观察生活、感悟生命,只有当其与创作对象建立起内在的联系,被创作对象所吸引时,才能产生灵感,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为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充分挖掘教材蕴涵的思想教育因素,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精神之美,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祖国的认同感。中国人民酷爱自由,具有反抗侵略、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在捍卫民族独立和主权领土完整,谋求自由和幸福的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爱国人物和爱国事迹,这也成为历代书画家创作的主题。在欣赏这类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作品时,我都会给学生详细地介绍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以及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及经过,从而使他们在美术欣赏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感召,进而懂得爱国主义精神是炎黄子孙身上无法抹去的“胎记”。
二、在艺术理解中引发学生人生感悟
美术作品无论古今中外,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画以载道”,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五光十色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都是画家表现的对象,山水、花鸟、建筑等,则成为其托物言志的载体,而美术教材中涉及到的绘景与状物类作品也无不体现出作者追求真善美的倾向性。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美术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艺术理解中感悟人生哲理,以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如,在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告知他们:牡丹、芍药、鸾凤象征高贵;松柏象征长寿;梅兰竹菊象征自强不息等,这能够引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使其透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学会做人的道理,并树立起高尚的道德观念。
三、在艺术构思中丰富学生道德情感
美术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特别强调趋异性思维,强调学生个性的保护与发展,强调学生对同一创作对象观察之后产生的不同体验和创造表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摒弃那种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在成人之后才形成的错误认识,要想方设法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断丰富其道德情感,这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当代中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想象力,他们通常可以创作出较为形象生动的作品,但有时也会在构思过程中表现得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教师予以正确的引导,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去观察美、发现美。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在作品构思和创作过程中主动地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成为富有个性、道德情感丰富的人。
四、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健康心理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美术教学中德育的有机渗透有着极大的关系。一个真正懂得美、善于发现美、敢于表现美的学生,其心理必定是健康向上的。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和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创作,引导他们通过动手实践来实现自身健康心理的发展。
真正的美并非是形象的美、色彩的美,而是意境的美、精神的美,只有这种美才能直抵人的内心。在美术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实现艺术之美与精神之美的完美结合,应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唯有如此,才会有“美”的教育,才能展现出教育之“美”。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