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红
摘要: 目前高职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问题,制约着高素质第一线生产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模式的现状,本文分析其在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运用特色校园文化创新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途径,以及实践成效。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特色校园文化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模式
学生的职业素质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并可由组织给予评价。就高等职业人才来说,职业素质是其今后进入社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必须具有鲜明的职业道德意识。学校教育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目前高职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问题,制约着高素质第一线生产劳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相关职业技能,而且要着力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对高职学生巩固专业思想、确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勇担职业责任、掌握职业技能、职场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传统培养模式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传统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高职教育中,学生的职业道德是一个重大课题。高职教育强调职业道德,已经构建了“老师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课后自学为辅”的理论式培养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框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等公共思想政治类课程;(2)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职业道德学习;(3)“双证书”制度(通过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学生获取相关证书)中的职业道德准则的学习。该培养模式要求老师通过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来改善学生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等道德现状,提高学生辨别判断道德是非的能力、思想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仅仅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的状况。
(二)传统培养模式下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状况
从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状况的主流来看,多数学生在职业道德认知上与社会的要求基本一致,职业道德意识比较清晰,具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向往理想的职业道德境界,职业道德行为呈良性发展趋势。但从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录用后反馈的情况分析,部分高职生在职业活动中对工资报酬看得较重,“跳槽”频繁;工作中拈轻怕重、敷衍了事,缺乏敬业和合作意识;讲索取而不讲奉献,甚至沉迷于社会不正之风和行业不正之风,等等。
我们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与职业道德在高职院校里成为理论式教育而不是素质方面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这必将导致高职学生踏出校园后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社会与用人单位在职业素质与道德方面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职业道德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职业道德传统培养模式逐渐难以真正实现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引导和教育。无论是在教学(教育)方法、教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与深刻反思。
1.传统模式下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场所都在课堂。课堂内的教育基本上落实的是理论学习,难免存在“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不足。而职业道德教育是体验型的、直观型的,理论层面的学习更需要身体力行去感悟。
2.传统模式下职业道德素质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大多流于形式,难以具体落实。
3.传统模式下部分教师队伍没有或较少到企业调研、实践锻炼,缺乏相关企业工作经历,较少把企业优秀管理理念和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且忽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双重教育方式,难以发挥自身职业道德榜样示范作用。
二、高职院校运用特色校园文化创新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为了弥补学生职业道德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高职院校不仅需要继续开设专业课程、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显性课程,而且需要打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模式,可以与企业联手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形成团学部门组织,广大学生参与,专业教师和业内人士指导的第二课堂活动模式,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增强育人效果。
(一)创新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途径与方法。
1.开展院系心理健康节和朋辈心理咨询等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就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除了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外,还应结合个别与团体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及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全体学生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认知心理健康知识,训练心理健康技能,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文化氛围,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文化的塑造提高了有利条件。
2.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日常化、生活化。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
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将在校学生培养成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要达到这一点就要让他们对本专业本行业发自内心地热爱,而现在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初对所选择的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一要加强校园文化内涵教育。在每届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观看学院发展历程影片,让学生了解学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不仅记住校训,而且深刻理解校训的内涵,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培养自豪感和自信心。二要开展入学专业教育,发挥教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历届知名校友的榜样作用,邀请他们亲自走上讲台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心中英雄”的优秀事迹,在自己身边找到榜样,自觉培养专业意识,树立今后专业学习努力的方向。三要强化入学军训管理。把军训作为学生入学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让大学生的第一课从“入大学读书,当普通一员”开始,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加强道德教育,将学生在军训中的表现纳入《学生德育量化考核》进行评价。在军训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四要分班组织学习学生手册,让学生做到制度、规章心中有数。日常管理严格落实学生月度操行评定制度,并考核结果定期在班级内部公布,坚持每月一小结、每期一考核,评比出优秀个人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努力学习、自觉自律、奋发向上的积极性。每学期考核结果与就业推荐,“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优秀个人评比,以及“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优秀集体评比直接挂钩,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力争上游的积极性。
(2)创新学生主题班会活动,着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高职院校在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时应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按年级分阶段创新专题教育活动内容,体现职业特色,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职业熏陶。每年我院都在大一新生中开展“算账课——一堂生动的德育课”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分析上学经济成本,思考“父母供我上大学,我上大学做什么”,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培养学生感恩母校,珍惜工作的意识;在大二学生中开展以做现代职业人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活动,使学生思想进取、学习勤奋、情趣高雅、行为文明、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职业修养;在大三学生中开展“今天我以学院为荣,明天学院以我为荣”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以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对就业选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就业能力。
(3)大力推行寝室文化建设,凸显文化育人,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养成。
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的第一场所、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学生人格完善与气质修炼的重要舞台,也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管理的主阵地。由于在校学生人数的速增,教室、宿舍资源相对紧张,学生宿舍成为了学生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重要场所。要全面体现寝室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则需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同时,寝室文化应进一步结合学生教育管理和专业学习特点,开拓创新,使学校寝室文化建设更具特色,更有亮点,收到文化育人的实效。主要体现在:
第一,实行宿舍“6S管理”;
第二,推行“党员寝室挂牌”、“党员为你服务”,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宿舍之中;
第三,积极开展特色文明寝室创建,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养成;
第四,举办寝室文化节文化活动,开展“文明寝室、文明层、文明栋”评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实施企业化管理,举办校企相关合作活动,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培育学生的职业习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道德意识的熏陶。
为了全面增强实训的仿真效果,实训场所从运行机制到管理模式可以参照企业行为来建设,把行业标准、行业惯例、行业作风引进校园,最大化地模仿企业车间设计,严格按照规范性要求进行操作,不仅要使实训接近或达到职业技能活动,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营造职业活动的氛围,突出企业文化和行业精神,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按现代企业要求,在实训场地采用6S操作管理;各种规章制度上墙,在实训楼张贴安全标语、操作流程图、安全操作规程等;要求学生进实训场地必须穿上统一的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列队进入车间,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不得擅自脱岗,实训时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上岗生产;建立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和企业文化等,营造一个完全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校园内受到企业生产一线环境的感染、熏陶,养成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讲究效益、勤俭节约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还可以不失时机地举办企业文化成果展览,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开展企业文化讲座,邀请企业优秀员工来学院作报告,与企业开设订单班等相关合作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企业的参与,借此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4.利用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参观学习及现场实训等机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顶岗实习不仅有利于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以正式员工要求自己,提高解决管理、服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努力把课堂、实训基地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使学生体验真实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为了增强隐性德育的效果,必须加强高职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以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业规范来真实地约束学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和体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实训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同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接触到行业标兵、模范人物等优秀的企业员工,优秀员工的高尚道德情感以一种示范姿态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感到心情舒畅愉快,并把这种情感体验化为自己的行为。由于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机会毕竟有限,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为了弥补单纯顶岗实习带来的不足,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现场实训等机会,感受企业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把这种感受带回校园,融入校园活动当中,为今后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职业素质基础。
5.支持、鼓励学生组建职业技能型社团,使其成为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学生丰富知识内涵、完善知识结构的第二课堂。
专业技能型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文化活动的载体和联系学生的重要纽带,凸显职业性特征。我院鼓励学生建立职业技能型社团,如数控爱好者协会、腾飞电子协会、电拖协会、科创协会等,让广大学生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实施者。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要积极加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大部队,主动依托校方资源,为社团会员开通学习、实训、交流的渠道,促进会员将兴趣爱好转化为学习动力,通过行业企业观摩、专家指导、参与企业系统培训等活动让会员们更深入地了解一线行业动态,明晰专业发展方向,掌握前沿的技术要领,充分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帮助会员们提前接触行业、企业的职业精神与企业文化,提高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认知与规划,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6.教师不仅要具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要具有人格上的感染力。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的根本,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优秀教师育人工作如春风化雨,体现了高尚的师德。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高质量的教科书,对学生的成长和影响是长期而深刻的。高职院校要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并且通过全体教师的日常言行举止,在一点一滴中把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渗透给学生,用高尚行为影响学生,使学生结合专业特点树立牢固的职业道德观,为其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二)实践成效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系自2008年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问题,经过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成功摸索出一套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普遍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目前该系学生已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受到市场上众多用人单位的“极力追捧”,呈现出“供不应求、预订一空”的火爆局面。
总之,通过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创新模式的探究,我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理论上总结了一系列运用特色校园文化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措施和方法,在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离全面整体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