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辨能力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培养

2012-04-29 00:44:03方艺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13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品德与社会

方艺

摘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掌握科学的思辨方法,对于学生分析、利用信息,自觉抵御社会的不良现象,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在新闻事件中分析”、“在道德冲突中判断”、在“辩论竞赛中明理”三个方面阐述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思辨能力;小学品德课程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34-0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知、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呢?

一、关注时事,在新闻事件中分析

小学品德课程集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于一体,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去挖掘丰富的现实社会的信息,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在公共汽车上》一课时,就“你有在公交车上给人让座的经历吗”这一问题开展了全班调查。在得出大多数学生都有让座的经历后,播放了两件新闻时事:一件是《扬子晚报》的报道,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另一件是《南京零距离》报道的一位孕妇上车后无人让座,因站立时间过长导致早产的事情。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为什么有人愿意让座,有人却不愿意让”的问题,开展分组讨论,分析原因。最后,学生得出让与不让是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让的人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是为他人着想的;而不让的人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是较为自私的。

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之一。教师引用典型的新闻时事作为案例,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说服力,更好地阐释了课本的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启发了学生积极思考。

二、回归生活,在道德冲突中判断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被淡化,出现了一些社会道德滑坡倾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正处于道德社会化关键期的少年儿童。当学生的道德认知和社会事件发生冲突时,小学品德课程要求学生能对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在冲突中理性思考,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领自己的行为。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时,教师播放了一个学校生活场景:小王刚打扫完卫生,检查老师就来打分了。这时,小王突然看见地上还有个纸团,赶紧上前一脚踩住,结果当天的卫生得了满分。老师请学生就这件事情谈谈想法。在“踩”与“不踩”的问题上,学生的观点发生了碰撞。教师适时引导:这样得到的满分光彩吗?欺骗老师得来的荣誉能要吗?接着教师讲述了“曾子杀猪”和“一诺千金”的故事,然后再让学生对小王事件展开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检查、评比中都要实事求是不做假,宁愿失去荣誉也不能失去诚信。

面对道德冲突问题,教师没有灌输,而是在与学生的沟通与对话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思考,对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学会了分辨和正确判断。可以说,富有辨别力、判断力、洞察力的思辨能力和价值理性,就是在这种良性的沟通与对话中激荡生发出来的。

三、设计活动,在辩论竞赛中明理

小学品德课程倡导活动化的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明理。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体现辩证思维的相关知识点,设置情境,开展辩论活动。这有助于学生把书本中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理念,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达到注重知识应用、积极实践的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之后,开展了一场题为“讲诚信是否吃亏”的辩论会。正方是“讲诚信不吃亏”,反方是“讲诚信会吃亏”。在辩论前,学生自由分组,分别根据各自观点从现象、理论、价值等层面搜集论据;在辩论中,学生反应机敏灵活,语言巧妙精当。以下是一段正反方学生的辩词——

正方:一个讲诚信的人,无论走到哪里终究都不会吃亏,在学习上,他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在工作上,他能赢得同事的赞誉。

反方:诚信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事物总具有两面性,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讲诚信往往会吃亏。有同学考试作弊取得了好成绩,假如他主动向老师说出真相,好成绩就会被取消甚至会受到校纪校规的处理;有些商家老老实实经营却难以维护,而有些商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却获利巨大。

正方:作弊向老师承认错误,虽然他看起来吃了亏,但他会获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那些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商家虽然暂时会获得利益,但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终究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不讲诚信可能会获得一时的好处,但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反方:如果最后吃亏的是自己,那指鹿为鹿者为什么会被杀?

正方:那你愿意和不守诚信的人交朋友吗?

……

思辨能力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教师在学生的辩论赛中一直保持中立,使课堂成为了学生的大舞台。学生在搜集论据的过程中,对知识点做了全方位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辩论中,学生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用客观事实说话,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批判性和发散性,辩证思维品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辨能力,掌握科学的思辨方法,对于学生分析、利用信息,自觉抵御社会的不良现象,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得到广大品德教师的重视和推广。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品德与社会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11:24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1:33:49
大学英语写作思辨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建议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1:42:24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及对策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