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云南农村金融的差异需求与分层供给的对策分析

2012-04-29 19:29李思瑾王健康
时代金融 2012年14期
关键词:信用社农村金融金融服务

李思瑾 王健康

【摘要】云南农村金融的差异性需求主体的特点,需要多元化的分层供给模式,才能满足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对云南农村金融供需主体的分析,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制,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加强财政的支农力度,完善农村金融税收优惠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差异需求分层供给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农业大省,2010年末,全省有农业人口3864.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0.39%。在l996~2010年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消费都呈现出增长趋势,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03元,比1996年的1229元增加1874元,增长了152.5%。目前,云南农村地区已基本上形成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主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银行为主的商业金融机构以及信用社为主的合作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建设。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党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使的目前的农村金融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更为突出,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

一、云南农村金融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分类及特征

(一)云南农村金融市场上需求者的总体特征

总体而言,云南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层次化和差异化的特点。而差异化分别在地区差异和收入水平差异上体现。

农村金融需求主要是对货币、信用,以及在两者基础上的需求。收入水平和生产类型是农村金融需求的根本性决定因素。不同收入水平和生产类型的农户的金融需求呈现层次化差异。

贫困型农户为维持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几乎没有生产能力,对于贫困农户而言,其借款主要是用于维持最基本的消费性支出,他们缺乏劳动能力或其他可以获得收入的途径,即使侥幸借到钱,也没有能力偿还,因此可以认为他们的还款概率、从事其他活动的机会成本为零。

维持型农户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进行初级扩大再生产以增加收入,因此需要借款来维持生产,其拥有生产能力并有一定的信用常识,一旦获得贷款,会努力劳动进行偿还,由于其他可以获得收入的途径不多,其能够获得借款的机会成本较小,并且无法提供正式的贷款抵押物,所以这种类型的农户可能愿意忍受贷款的高利率。

市场开拓型农户为进一步扩大规模、改进技术而深层次的扩大再生产,这种类型农户的收入相对较高,其收入除满足自身的基本消费需求之外,还有部分结余,愿意贷款从事生产性或其他非农生产性投资,并且可以提供一定的贷款抵押物。

云南农村发展情况因各地自然和生产条件不同而不均衡,因此,不同地区各有特征。大体看,贫困边远山区大部分仍处于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农户以实物收入为主,农业生产一般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农户的储蓄和负债很弱;靠近市、县地区处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农户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外出打工或从事农业、非农业,其金融需求一般可从小额信贷机构满足;城郊地区农村经济与城市差别不大,农民收入来自非农比例较大,收入水平高,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全面。

(二)云南农村金融市场上供给者的分类

目前,云南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供给者大致分为正规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的金融组织两类。

1.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供给。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商业银行实行市场化经营,在农村已经不能满足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所以商业银行大量撤并。一般商业银行的基层银行失去信贷权力,使得商业银行对农户和涉农企业的款日渐减少,形成逐步淡出农村和支农服务的局面。而急需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支农力度有限。在云南的大多数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发挥金融支持最多的机构,是维系农村金融体系的命脉之一。可是农村信用社自身也存在着资产质量差、资本严重不足、内部治理机制欠缺等问题,倚靠农村信用社的局面难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供给。与此同时,国家对信用社所开办的业务品种、范围和金融工具创新进行限制,但在金融监管、货币政策以及税收等方面又与一般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使得农村信用社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2.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供给。以民间借贷和民间集资为主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由于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得农民通过非正规金融的获得的贷款大大高于来自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他们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解决靠的是农户之间长期的重复博弈。农户借贷通常以血缘和地缘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乡村社会中流动性小的特点决定了一旦失信于人,另一方不仅可以对自己施加惩罚,还可以对失信方的后代进行报复,所以农户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会自觉避免失信的行为,从而使非正规金融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补充。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云南农村金融的供求明显处于不平衡状态,越来越强烈的多样化需求与相对单一且不足的供给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着云南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云南农村金融市场上供需问题分析

在研究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关系方面,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曾提出两种发展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反映,金融体系不断发展。也就是说,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需求方。另一是“供给领先”(supplyleading)模式,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云南农村金融的发展是一种近似于后者的“供给主导”(supply-dominant)模式,即农村金融供给虽不能领先于金融需求但却主导和制约着金融需求的发展。正是这种模式导致了云南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加剧。

(一)金融抑制下的农村金融供给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单一。云南县域以下金融机构网点明显不足。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重点逐步转向城市,县域以下的一些机构网点还大量撤并,导致从业人员锐减,金融机构网点在明显不足情况下减少。据云南省银监局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在全省l6个州市的13l8个乡镇中,还未设立金融服务机构的乡镇有105个,约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96%,涉及人口达127万。另据云南农村信用社联社的最新统计,目前全省仍有126个乡镇没有设立农村信用社的网点,约占全省乡镇的9.66%,其中有33个乡镇从未设过信用社网点,剩余93个乡镇由于各种原因而被撤销或被撤并。网点空白数量较多的州市分别是丽江(27个,45.76%)、普洱(19个,18.45%)、临沧(13个,17.33%)、怒江(7个,24.14%)、版纳(5个,16.13%)。县域金融机构网点不足直接导致县域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

农业发展银行服务“三农”的作用不明显。近几年来,农业发展银行已演变成“粮食收购银行”。2008年末,农发行云南省分行各项贷款余额为61.18亿元,比2000年末减少了22.72亿元,年平均递减7.59%。

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但无力满足农村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从2006年至今,全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500亿元,占全省各项贷款余额的13%,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以13%的金融资源服务60%以上人口和地域的现状。由于自身实力限制及电子化建设滞后、结算渠道不畅制约,农村信用社无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2.农村信贷资金外流突出、投入不足。云南农村资金流出总额从2001年的24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16.5亿元,增长了1.57倍;存贷比由2001年末的75.4%下降到2007年末的63.1%,下降了12.3个百分点。并且,在2007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农业短期贷款余额239.27亿元,乡镇企业贷款余额90.72亿元,两项合计329.99亿元,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9.71%,当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总量的比重高达20.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但相对于相同时期农业产值占全部GDP的比重,农村贷款比重远远低于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也就是,农村金融从数量上没有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农业和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缺位。一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受到诸多政策法规约束,抵押融资受到较大限制。二是抵押物难选择,农业贷款扶持的农业、林业等产业,其资产多为农产品、在产品、林业资源,若作为贷款抵押物其自然风险大。三是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2008年末,云南有信用担保机构100多家,担保业务主要是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难以顾及农村地区的小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

4.民间金融缺乏规范引导。农村正规金融服务投入不足导致民间金融的不规范发展。据调查,云南某些村镇在个别年份,农户欠高利贷的比例高达100%,高利贷年利率在30%~80%左右,且绝大部分计复息。放高利贷者有乡村干部、教师及供销社职工等,许多负债者由于到期债务无法还清致使家畜、粮食被债主拉去抵债。近年来,农村的民间借贷活动乃至地下钱庄的活动仍非常活跃,据对红河州泸西县35户农户的随机问卷调查,各村镇均存在民间借贷,利率一般在20%左右,其用途主要用于小煤窑的开采和农民操办婚丧嫁娶等。

(二)多样化和差异化下的农村需求情况

一是亲友借贷是主要的借款渠道,农户往往更倾向于向亲友借贷而不是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二是农户的生活性借贷高于生产性借贷,农户的借款主要用于建房买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消费性用途上,而只有少部分用于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投资。三是农户的借贷规模越小,其借贷发生率越高,而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其借款规模也相应的增加,另外非正规借贷即向亲朋好友借款其小额借款发生率较高而正规借贷则在中等的借贷金额上发生率较高。四是农户的借贷行为受到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对借贷政策的认识程度、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力人数、耕地面积、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

三、基于云南农村金融差异需求的分层供给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供给机构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必须完善和发展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取消零金融机构和零金融服务地区即建立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小额贷款公司合理分工,适当交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保证对农村差异需求主体的有效供给。

1.健全国有商业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村企业提供服务。云南国有商业银行要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在撤并机构时不搞“一刀切”,即要防止全面撤并造成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断档”,又要防止网点多、费用大、效益低的局面,条件成熟时,可将基层营业网点与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信用社整合为地方性商业银行。

2.健全政策性金融机构,为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服务。农业发展银行应根据行政区域设置县级支行,发挥其政策性支农作用。

3.完善合作性金融,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合作金融组织机构可按行政区域设置或按经济区域设置,把信用站建到村委会或信用村,充分发挥其贴近农户的地缘信任关系优势。

4.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集合分散风险,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配套服务,分散农业高风险对金融信贷资金安全的影响。

(二)创新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

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创新,主要包括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机构要从农村金融市场的新需求和新变化出发,加快金融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以满足农民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服务创新。一是积极探索完善金融服务“三农”的区域合作模式。二是完善信息技术服务,保障网络的稳定性,提高服务效率,做到准确、高效、及时。三是拓展服务手段,探索开办网上银行、咨询、担保等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筹备开办国际结算业务和国家许可、客户急需的其他外汇业务。

金融产品创新。首先是信贷产品创新。一是设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配套贷款、农田水利改造专项贷款、旧村改造专项配套贷款、大型农业新型机械设备按揭贷款及租赁业务品种。二是设置农产品套期保值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贷款、特色资源开发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购买贷款、科技农业生产推广贷款品种。三是开发消费与生产相结合的信贷品种。四是设置农产品专业市场和电子化信息网络市场的贷款品种、跨区域的重点农业。

(三)加强财政的支农力度,完善农村金融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

加强云南省财政的支农力度,进一步规范贫困救济和扶贫贷款的发放,严格控制其投向。不能直接参与和农户的金融交易的政府,应该严格对于扶贫贷款对象的选择,相对弱化对贷款回收率的要求,应该加强对作为代理人的金融机构的监督。

目前,只有农村信用社在税收方面享有优惠政策。在以后的政策中,也应该对其他在农村设立网点的金融机构实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或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另外要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补贴机制,根据金融机构业务的实际开展情况,对那些由于客观原因而造成的营业成本过高的金融机构,应实行财政补贴。

总之,多层次的农村需求主体需要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针对云南省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主体的特性要求,应考虑发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供给模式,满足多层次的需求主体,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福利。同时国家应该严格立法和监督,保障农村农村最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得以满足。

参考文献

[1]郭树华,王健康,袁天昂.对农村金融的差异需求与分层供给行为选择的模型分析——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视角.上海金融,2008(5).

[2]菜春晖.云南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分析及对策.吉林农业,2011(3).

[3]杨小平.云南省农村金融现状及问题调查.中国金融,2006.

[4]王维宇.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农村经济,2010.

[5]冯勋.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差异:临沂市个案.华北金融,2010(7).

基金:本文受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科研教研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李思瑾(1982-),女,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助教;王健康(1972-),男,云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信用社农村金融金融服务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