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婧
青岛东部海岸边立着一座高达18米的海蚀柱,从东北方望去,这块奇石形如一位左手托腮,注目凝神端坐于碧波之上的老人。这座由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凿的艺术杰作,已成为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岛著名的观光景点。
不过近几年,饱受海水侵蚀和地质变动的石老人海蚀柱出现了“健康问题”。去年年底,青岛市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在崂山区组织召开了《“石老人”海蚀柱修复方案论证报告》,这次活动联合多位海洋地质工程专家,给石老人开出了详细的“体检报告”。
这份“体检报告”耗资30万元,可能绝大多数人类的体检都不能与之媲美科学和详细。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份报告显示石老人的健康状况堪忧,如果这代人不努力地修复,也许下一代人就再也看不到它了。而这份报告也给修复提供了“康复指南”,崂山区将开始全国首创式的修复海蚀柱。
对于青岛市崂山区来说,这座大自然馈赠的雕塑,早已成为这座东部城区守护海面的精神图腾。崂山的海岸线是中国海岸上唯一一段冰碛海滩,具有无以伦比的地质遗址价值。经过科学家的勘测,石老人海岸发育自新生代中期,而又经历了几十万年的地质历史演变后,石老人海岸地貌才形成与现在大致相当的模样。沧海桑田,任何人站在这片海滩,面朝大海,都会发自内心的感慨人类历史无常而自然宇宙恒常。对崂山而言,这片历经了几十万年的海岸,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石老人的诉说
众所周知地球是个“水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依山傍海是崂山的标签,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崂山的国土结构却是“九分海洋,一分陆地”:岸线绵延了103.7公里,岛屿众多,部分海岛还是中国的领海基线所在,海洋与海岸景观多种多样,近岸岛屿与礁石典型而独特,是少见的特殊海洋生态景观积聚分布区。这片海不仅生物多样性多姿多彩,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更具有资源利用、科研教育价值,和不可复制的美学价值。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王波说:“崂山区的岸线保护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近岸山体保护,自然岸线保持,以及近海资源恢复。从青岛市的版图上看,主要的自然岸线都聚集在石老人以东。相比经过人类按自己意愿雕琢过的人工岸线,崂山则最大限度地保持住了这片海岸的原始风貌。”
中国俗话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话在崂山又有了新版本。崂山区风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过去靠山吃海的观念在改变,“靠山、爱山、用山、护山”是景区居民的新口号。崂山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446平方公里,其中风景游览区161万平方米,绕山海岸87.3公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头衔不仅意味着风景秀美,更意味着在这446平方公里内除少部分可供游人观赏外,其余绝大部分山体和海湾不能用作任何经济开发,只能保持山海依旧。
为了保护山体与岸线,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办事处组成了一支800人的护林员队伍,专门看护辖区内的12万亩山林,消除火灾隐患制止滥砍滥伐。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沙子口街道办事处海上垃圾打捞船会连续作业,打捞船只和游人抛弃的漂浮物。在一天8个小时的作业中,每个工人手中的垃圾杆要挥出300次。
与海洋的宏大叙事相比,这些村民对海岸的贡献似乎不值一提。但无可否认的是,崂山在那里,海岸线在那里,崂山人对这片山海的爱也在那里。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达沿海相比,崂山不能大肆发展重化工制造业,居民没法享有发展普通制造业的经济福利;由于新世纪以来对海岸景观,对奥帆赛场要求,崂山近岸渔民无法发展滩涂筑池养殖;甚至出于对近岸山体的保护,崂山区自上世纪末就没有下发过农村宅基地。普通村民能为海岸线做的似乎并不多,但崂山今天的山海依旧,某种程度上是几十万崂山人民压缩自己的需求换来的。
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的是环境问题的凸显,尤其是海洋环境问题。根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辽东半岛、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海水污染严重,赤潮频发,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也给海洋生物带来了灭顶之灾。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水质监测显示,崂山的海水水质几乎是中国近岸水质最好的海域之一。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一位工作人员,曾经为一家日本海洋相关产业的企业采水样,发到日本后日方经检测认为是中方撒谎,这家企业认为中国近海不可能有达标的海水,一定是远离海岸的水样。一年后,日方企业负责人亲自来崂山,亲自在脚边采了水样,亲自检测,最终相信了这个不逊色于日本近海的水质指数。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沿青岛的东海路一路向东走,越走心情越爽朗。海面泛起银波,海水有种近似于透明的质感,被森林覆盖的山体忽远忽近,由于有序的规划和良好的治理,岸边建筑多数富有美感,也没有遮挡山体。这样的情绪似乎没法计入经济总量考核,但无法否认,这样的情绪确实给崂山带来了生产力。
“4S”带来的生产力
在陆地上作文章,崂山可用的土地只有陆地面积的不到2%。不过在这不到2%的土地上,崂山创造出青岛市创新元素最活跃、科研实力最雄厚、金融商务最集聚的区域。这归功于崂山的思路清晰,崂山没有依靠海洋优势引进重化工等高污染项目,而是专注于高新技术与金融业的力量,保护好了自己的“4S”资源(Sunshine阳光、Sea海洋、Sand沙滩和Seafood海鲜),实现了自然资源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崂山区拥有的渔船数量很少了,传统的耕海牧渔在这里渐渐发生了转型升级。去年,崂山区完成了《崂山区海域使用规划(2011-2020)》编制工作,深入研究了崂山海域的地理概况、自然资源、海洋开发保护现状等,为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用海需求,提供了刚性指导。
在海域使用的大框架下,恢复近岸资源成了近一两年崂山区的一项重点工作。据王波介绍,过度捕捞导致的资源匮乏是中国沿海的通病,近两年舟山渔场无鱼可打,四大自然渔场已经发生了改变。鉴于这些现实情况,崂山区推出了“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设想。目前青岛市共有5处人工鱼礁、3处公益性海洋牧场,崂山湾公益性海洋牧场已经开始建设。
对企业而言,海洋保护与蓝色经济也成为难得的发展机遇。青岛金海富源海洋实业有限公司陈刚说:“蓝色经济应该囊括一二三产,深海现代养殖就是第一产业的‘蓝海。”上世纪90年代,政府曾鼓励渔民在前海一线从事养殖,但进入新世纪,这样的养殖方式渐渐达不到城市对沿海景观的要求,后被逐渐清理。这个过程中,不少赚到钱的人纷纷转产,陈刚却变成了行业中的“大鱼”而存在,他甚至掌握着南方海参苗、鲍鱼苗的定价权。崂山区推出海洋浴场概念与陈刚的想法不谋而合,近岸养殖不但违背城市发展方向,产品档次也很难提升。
崂山五丁礁周边海域3000余亩海域,就是陈刚的“牧场”。“现代养殖不再人工投食,而是让动植物在完整的生态链中,自然地度过一生。”金海富源的海洋牧场目前在全力恢复海洋资源,引进大型藻类、增殖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水产。陈刚说:“目前牧场还没有收益,但资源恢复非常明显,钓鱼的人在五丁礁一带总能钓到大鱼。”
尽管投入巨大,尽管几年后才能见到收益,陈刚自信依然。在4次水文监测和2次海底物种调查后陈刚坚信,崂山现在拥有的,可能是中国仅存的几块纯净海域,在这块海域,他的牧场能培育出全中国最好的海鲜。
今天的崂山呈现出这样的景象,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养殖、电子商务等蓝色产业都在自动地寻找着所处产业的制高点,以王波为代表的海洋科学家们密集调研、出科研成果,为崂山岸线资源保护献计献策,因为不管是土生土长的崂山人,还是被这里环境资源优势吸引而来的人,都把崂山当成了自己的家园。都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把眼光投向海洋,崂山的发展空间级数放大。与传统上对自然资源的予取予求相比,崂山把海洋看做城区的一部分,把海洋的生命看做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片山海不但是资源的源泉,更是崂山人生活与发展的载体。
但求山水共作证
石老人海滩的海水在不同季节会呈现出不同色彩,夏季这里游人无数,人们在湛蓝的海水与金黄的沙滩之间来回嬉戏。冬天这里是另一番景象,海岸的宏大与寒冬的苍凉把这里变成了一部史诗剧的舞台,舞台无限延伸,连近岸的山体都被裹挟进来,连整个崂山区都被囊括进来。可不管是哪个季节,这景色都会引人驻足而望。
而不论四季更迭、人事代谢,历经几十万年的石老人也在这驻足而望,与山体、海面渐渐融为一体。也许只有自然手中这把叫做时间的利斧,才能凿刻出如此景象。而人除了在它面前保持谦虚,保护好它的样貌,珍惜它给予的馈赠,建设自己的人生和更美的环境,也许没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