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张大龙
摘要: 作者通过“我为‘星迷”、“我‘秀我‘星”、“群‘星闪烁”、“‘星光夺目”、“心‘星动”、“明日之‘星”六个活动环节,紧扣“追星”利与弊这个重点上了一堂思想品德课,趣味性强,学生活动多,富有教育性。
关键词: 《透视“追星”》教学设计教案
一、导入课题
通过学生表演小品《我是追星族》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小品《我是追星族》剧本
A:(银幕上周杰伦图片刚一出现,就在座位上高呼:)哇噻,周杰伦!这可是我的偶像!(走上讲台,边走边说)你们瞧,我这手链怎么样?它可是周杰伦上次演唱会戴的那一款。
B、C:(和A同时走上讲台)我看看,我看看!
A:小心点,小心点,我找遍了整个张掖城都没找到,这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托朋友从兰州买的,小心点!
B:周杰伦真是帅呆了。我做梦都想见到他。
C:他也是我的偶像,我是超级FANS,我有他所有的碟片,我会唱他的所有的歌(迫不及待地哼歌: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B:你这算什么?你看我走路的样子像不像他?我琢磨很长时间才学会的。(表演)
A:如果我有钱,我一定到韩国整容,变成周杰伦的模样,那该有多好呀!
B:你真是我的知己呀,我也日思夜想呢!
(鞠躬,谢谢大家!退场)
[设计意图]通过小品表演这种最易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导入新课,引人入胜。
二、明确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到“追星”是一种正常现象,理解“追星”的原因,掌握“追星”的利与弊。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追星”现象,能够深刻剖析“追星”利与弊,学会将“追星”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走出“追星”的误区,树立正确的“追星”观,从深层次去认识明星与偶像,将偶像所代表的精神内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
[设计意图]将教学目标重新叙写成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明确了学习内容、达到的要求等。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为“星”迷(明理)
1.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后,指定同学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
问卷调查:今天,你追星了吗?
(1)你有偶像吗?有□没有□
(2)你追的是哪个领域的“星”?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作家□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其他□
(3)偶像的哪个方面吸引了你?外貌□才华□成就□品质□
(4)你“追星”主要采取何种方式?收集信息□谈论偶像□购买商品□刻意模仿□参加活动□职业“粉丝”□
2.自主探究“追星”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追星(课本第65页)。
3.公布第一题“你有偶像吗”调查结果,并从结果总结出反映了什么现象。
现象:在我们同学中“追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原因:向往成功、发现理想中的未来自我、精神寄托情感共鸣、寻求刺激、追求时尚、追求浪漫、引领潮流……
[设计意图]按照课文线索,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设计成四个调查问卷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结果总结存在的现象,进而探究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二:我“秀”我“星”(展示)
1.老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偶像(多媒体展示介绍数学家陈景润的视频)。
2.学生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手段介绍自己的偶像,并说明自己喜欢、崇拜他的理由。
[设计意图]老师带头“秀”自己的偶像,既可以打消同学们“秀星”的顾虑,又为追星该“追谁”起到引导作用。
活动三:群“星”闪烁(明理)
1.公布第二题“你追的是哪个领域的‘星”调查结果,并从结果总结出反映了什么现象。
现象:不同的人所追的“星”不同。每个领域的“星”都有人追。
2.针对调查结果中反映的问题,出示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追星”应该“追谁”:各行各业都有值得我们追的“星”,都有我们学习的榜样。
[设计意图]活动有意避开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等,起导向作用。
活动四:“星”光夺目(立志)
1.公布第三题“偶像的哪个方面吸引了你”调查结果,并从结果总结出反映了什么现象。
现象:不同的明星被人喜欢的原因不同,对于同一个明星人们喜欢他的原因也不相同。
2.针对调查结果中反映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白“追星”我们应该“追什么”:崇高的敬业精神、坚毅执著的品质、乐观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明星的崇拜实现由表及里、由外表到品质的转变,为“怎样追星”做好铺垫。
活动五:心随“星”动(导行)
1.公布第四题“你‘追星主要采取何种方式”调查结果,并从结果总结出反映了什么现象。
现象:崇拜偶像的方式有多种,但许多人停留在较浅层次。
2.多媒体展示《如此追星——杨丽娟疯狂追星刘德华》,使学生明白如果盲目追星、疯狂迷恋明星,就会迷失自我,付出惨痛的代价。
3.组织“‘追星利与弊”辩论会,让学生懂得“追星”既有利又有弊。
正方主要观点:“追星”有利——树立远大的理想;向自己的偶像学习、有动力;培养自身的兴趣。
反方主要观点:“追星”有害——盲目追星,疯狂迷恋,迷失自我;浪费金钱;妨碍学习,影响生活。
4.引导学生从中比较、分析、总结出不同的“追星”方式、程度会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明白“追星”我们应该“怎么追”:理性看待明星、理智对待崇拜、掌握分寸、把握程度、让“追星”成为自己成长的动力。
[设计意图]视频展示杨丽娟盲目“追星”导致亲人反目、家破人亡,具有震撼力;接着进行辩论,使“追星”的利与弊更加明晰,从而让学生明白“追星”应该“怎么追”,使教学活动达到了高潮。
活动六:明日之“星”(导行)
(播放背景音乐《我是明星》)学生描述自己的“星梦”,说明会为之做何努力,并在同组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使认识得到升华。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讨,我们透视“追星”,探究了“为什么追”,明确了“追什么”,更是懂得了“怎么追”。我深信我们班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理智对待“追星”,在“追星”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在成熟中成就自我,使自己早日成为一颗明日之“星”。
五、教师寄语
(多媒体出示教师照片、文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认真做好自己的事,只要你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你就是成功的,你就是一颗闪亮的星。
参考文献:
[1]朱小曼,魏贤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
[2]张子成.谈中小学生追星现象[J].教育艺术,2004,(7).
[3]孙妍.中学生追星现象分析与对策[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1,(3).
[4]徐青.少年追星为哪桩[J].中学生天地,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