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福
今天的中国,几乎人人都在提创新。从政府到企业,从传统行业到互联网。但回到现实中看,创新却依然是我们最缺乏的东西。
美国《商业周刊》杂志曾经以“3C”来评价中国互联网,Copycats(抄袭成风)、Super Competitive(过度竞争)及Copyright Issue(版权问题)。在移动互联网上,这些问题依然存在,表现在市场上,依然是创新能力和意识的缺乏。
个人在互联网行业从业的12年中,我也常常会反思一点:为什么十年的中国互联网,始终没有出现真正的全球领袖企业?也许问题可以从创新的三个角度来解答:创新的土壤、创新的氛围以及创新的动力。
创新土壤:平等
平等是培育创新的土壤,也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平等才能有自由的心灵,才有创新的无限可能。
在跟一些来自运营商的朋友交往中,他们常常会问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好产品?我的回答是,运营商要做好产品,第一件事情要先学会拒绝领导的需求,要敢对领导说不。运营商的领导并不是移动互联网的典型用户,你满足了他的需求,必然满足不了广大用户的需求。所以,企业有没有创新的土壤,就要看员工有没有敢对领导说不的勇气,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平等。
比如,UC倡导一种“无总文化”。大家平时可以叫我永福或者班长,但是绝不允许叫“俞总”。叫总就有了层级,就失去了平等交流的可能,提倡平等,除了让大家敢说话,还避免把管理者给架起来,好像他们都不能犯错一样。其实CEO也会犯错,领导不一定总是正确的。
对创业公司来说,要建立一种没有层级,完全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文化。而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如何让团队保持平等氛围,是保证长久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氛围:宽容
中国互联网在过去十年成就了很多很好有价值的企业,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比如卓越改变了购书的方式,京东改变了购买3C和家电产品的模式,凡客改变了买衣服的模式,小米创造了互联网手机的模式,而UC则用云计算架构重新定义了浏览器。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创新在成功之前,受到的质疑往往远胜过得到的赞美。换句话说,我们对于创新,质疑的声音过大,而宽容的声音缺失。
2011年10月,乔布斯逝世。这位“创新教父”的离去,引发了全球反思。国内也掀起了一轮讨论热潮,大家在追问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乔布斯?但实际上,假如没有宽容的氛围,即便乔布斯生在中国,恐怕也很难有今天的成就,因为他将饱受非议。
举一个例子,1996年12月,在阿梅里奥的支持下,苹果买下了NeXT,同时聘请乔布斯作为公司“特别顾问”,将他重新带回了苹果。但就在第二年,在乔布斯的一系列“运作”之下,阿梅里奥辞职,而乔布斯得以重新坐上苹果CEO的位置。“他的回归策略是把NeXT卖给苹果,借此进入 董事会,然后在那儿等着阿梅里奥出错”,这是沃尔特·艾萨克森在《乔布斯传》中对乔布斯在这段往事中的评价。中国人有一种文化潜意识,“人品决定一切”,试想如果乔布斯在中国,我们能否宽容这样一个并不完美的人?
事实上,中国还有句古话,叫唯才是举。创新就是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我们要允许“异类”的存在,对事不对人,不能求全责备。
创新动力:理想
最后,如果创新需要平等的土壤和宽容的氛围,理想则是持久创新的内生动力。
很多中国企业,包括互联网公司在内,都有一个通病,有Mission,无Vision。我们总是有很多量化的目标,营收达到多少?用户数达到多少?员工规模达到多少?但是达到这些目标之后呢?我们最终的理想究竟是什么?
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作为创业者,除了脚踏实地做好产品,也需要时常仰望星空:想想我们创业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我的理想是希望能够使UC成为一家源自中国,全球领先并令人尊敬的技术企业。这也是过去几年,我们之所以在国际化和内核技术研发上坚持投入的原因,没有核心技术只靠Copy,不能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证明自己,是不可能赢得全球尊重的。
还是那句话,中国不缺大企业,但我们缺伟大的企业,大和伟大,一字之差相去甚远。创新就是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它成功概率很低,但作为创业者,我们依然会在这个道路上各自努力,因为我们相信产品的力量,相信创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