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珏
与人艺一同走过的黄宗洛得到人艺老艺术家的精神点拨,而他成为下一辈人艺乃至年轻中国艺人的精神样本。
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注定属于四川,经历过文化浩劫的年轻人对来之不易的文化开放与自由备加珍惜。在西南一隅的成都,聚集着当时代表中国最高水准的诗人——“巴蜀五君子”,柏桦便是其中之一。回到当下动辄以大师称谓的时代里,柏桦算是另类。他说,自己不是大诗人,也成不了大师,只愿做个自我表达的小诗人。
黄宗洛如果生前能够听到这番表达,大概也会有伯牙遇知音的感慨吧。黄宗江评价胞弟的口吻有些揶揄的味道:“黄宗洛是北京人艺非著名老演员,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尚未获得者。”但这位中国电影史上最特殊的非著名演员逝世后,立即引发了数以万计的粉丝的缅怀祭奠,民间给予他的认可丝毫不比大腕少。
从《茶馆》中的松二爷、《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土匪到《三块钱国币》里的伪警察,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中有黄宗洛的身影。《带枪的人》中的叶费姆、《星火燎原》中地主家的人、《怒涛》中的许政、《凤水东风》中的魏老增、《同志,你走错了路》中的陈参谋长、《左邻右舍》中的赵春、《小井胡同》中的毕五,这些人物皆可圈可点。
不过,他在舞台上留下更多的,是一些只有代号、没有名字,却带着“黄氏”烙印的角色,如“卖报的”、“为首的特务”、“吹喇叭的人”、 “男同学”、“地主家的人”、太监、看门大爷……黄宗洛一生共塑造了100多个“小人物”形象,并自嘲为“百丑图”。他和哥哥黄宗江、姐姐黄宗英被誉为“艺坛黄氏三杰”。
1926年9月26日,黄宗洛生于北京。黄家原本书香世家,父亲是电机工程师,早年留学日本,是清末的最后一科翰林。爷爷、太爷爷皆为翰林出身。哥哥黄宗江、姐姐黄宗英却都走入了“卖艺生涯”。解放前,黄宗洛是燕京大学心理系的大学生,却也在上学期间喜欢上话剧,此后也改行演戏。黄宗洛次子、凤凰卫视主持人黄海波回忆道:“父亲的演艺之路开始得纯属偶然,跟着他大哥三姐的步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演戏了。” 黄宗洛自嘲长得寒碜天生不是演主角的料,在进入人艺之后一直演着小配角。
“小角色,大人生”这是黄宗洛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三块钱国币》里那个霸道直愣愣的伪警察却因黄老的表情与动作出神入化。提着鸟笼的松二爷身上前清遗老的懒散、寒颤在黄老的身上灵动起来。小角色带来的欢乐与震撼并不比主角少。
在角色的成功背后是黄宗洛的勤奋和执着。“要有一股傻劲儿,如醉如痴,若癫若狂,让角色借演员的身躯和心灵还魂再现,大有‘神仙附体之感。我认为,这就是我们演员所努力追求的美好的创作境界!”这大概也是老人艺精神的衣钵。
黄海波说:“或许没有人比老爹更希望成功,也或许没有人比老爹更不在意成功,就这样痴痴癫癫、乐乐呵呵地过了一辈子。从他走后铺天盖地的媒体缅怀报道来看,他成功了。但都是关于他如何配合别人成功的故事,且封他为‘龙套大师,他成功了吗?不知道,反正他自己应该也无所谓,自己乐呵别人乐呵就行了。”
“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是北京人艺的内在气质。黄宗洛加入人艺60年来一直感念老人艺焦陶菊的知遇之恩,牢记老人艺的精神传统,在小角色里发现大空间,于小角色演绎大人生。与人艺一同走过的黄宗洛得到人艺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点拨,而他成为下一辈人艺乃至年轻中国艺人的精神样本。
为戏瘾乐呵地演着小角色,努力尽职却与世无争地平静生活,这是大师的境界与气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称他为“龙套大师”。
与时下娱乐圈大腕、新秀动辙“非主演不干”的派头相比,黄宗洛在那些毫不起眼的群众配角中闯出新天地,显得另类又稀缺。
这一次,与其说怀念黄宗洛的小角色与大人生,不如说再次祭奠人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