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伟
我们所说的姓氏,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姓,代表了氏族血统,最早来源于氏族的图腾。氏族在交往中通过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其身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
一般认为中国人是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互相转变。在夏朝之前,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这时姓是氏的分支。比如: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黄帝所在的部落叫有熊氏,黄帝的一个儿子独立出了14个旁支氏族,形成了12个古老的姓,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起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夏朝时,氏的本意发生了变化,氏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比如黄帝之孙颛顼帝之后的己姓,在夏朝分生出昆吾氏、苏氏、顾氏、温氏等氏族。
周武王灭商后,重新确立了姓、氏的关系: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辨贵贱,随时更移。由于分封制分出的诸侯都有自己的氏,而姓不变,导致先秦时保留下来的姓仅仅在30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千个。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汉朝以后姓和氏也就不再进行严格区分了。
世界各国的姓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依据传说推测大约有五六千年,有确切文字记录的历史至少有3300年。在世界其他地区,从姓的产生到普遍使用姓,是从大约公元1000年起的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在英国,当时由于名字不够用而产生使用姓的需要,这个过程延续了大约600年,才得以在大不列颠土地上普遍使用姓。因此,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的历史只有400年。在欧洲的有些地区,直到20世纪,姓的使用尚未普遍。比如,到1935年土耳其人才以法律形式规定使用姓。犹太人很晚才使用姓,而且经常出于被迫。这是由于犹太人当时所处的国际地位,他们不能使用基督徒的名字,在德、意、奥地区管制犹为严格。日本在公元5世纪晚期逐渐产生了姓,但仅仅是代表社会政治结构中地位和职务的世袭称号。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在1875年颁布了法令,实施户籍登记,要求每一个日本人必须有姓。日本人才急匆匆地为自己找姓,所以他们多以所居地名为姓。当时的日本一下子涌现出30000多个姓,到今天,日本的姓已达12万多。
当今中国的姓氏
根据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笔者的研究小组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12.8亿人口进行了统计,现在我国使用的姓氏大约有3000多个(这不包括少数民族多字姓氏)。而历史上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已经超过了22000个。
虽然中国姓氏的数量看似很多,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却少得多,法国约有50万个姓,德国约有46万个姓,美国有近50万个姓。中国姓氏的另一个特点是姓氏分布非常集中,前16个大姓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前100个大姓占总人口的85%。而其他国家的这一比例就很小,只有大约10%左右。
产生上述两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姓氏,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也不愿意去创造一些新姓,使得姓氏数量较其他国家少很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姓氏的历史很长,一些小姓在长期的传承中很容易消亡,而大姓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叫基因漂变,这也导致了中国的姓氏数量少并且分布集中。当然,有限的汉字数量也是导致中国姓氏数量较少的一个原因。
同姓率与姓氏多样性
考察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少以及分布的集中程度如何,可以用同姓率这个量来表示。一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在这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这个值的大小能大致反映一个地区姓氏多样性的状况。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说明姓氏的多样性好。
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同姓率最低的地区。这是因为在南北宋时期,特别是在南宋,由于蒙古人入侵,人们向南迁移,以躲避战争,逃至长江受到阻隔,而长江流域又很适合人类生活,便定居下来,与原有的居民混居在一起;同时,长江以南的人也经常会往北方迁移,最终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口比较混杂,姓氏的多样性比较好。
相反,在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姓氏比较单一,又和外界比较隔绝,导致这些地区的同姓率很大。比如,甘肃省广河县是回族聚居区,而回族中马是大姓,结果这个县的20多万人中有17万人姓马,姓氏非常单一。
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并不总是有较高的同姓率。甘肃的嘉峪关、云南的曲靖就是例外。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城市,历史上周边民族不断进入,外来人口很多,姓氏也很多。云南曲靖在明朝以后和汉地交流比较好,属于当时的文化交流中心,人口混杂程度较高,所以姓氏也很多样。
因此,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出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同姓率与人口迁移
不同地区之间也可以定义同姓率。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两个地区各取一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显然,两个地区姓氏分布越接近,同姓率就越大。因此,地区间的同姓率能衡量这两个地区姓氏分布的相似性。对同姓率做简单变换就能得到衡量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的姓氏距离,也可以叫遗传距离。
一般来说,两个地区之间的距离越远,遗传距离越大。这是因为空间的隔离使得人们不能充分混杂,姓氏分布的差异就越大。通过计算两个地区的遗传距离,我们再次印证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现象。东北三省和山东虽然隔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但是他们的遗传距离却是最小的。事实上,清朝中晚期以后,大约有2000万人从山东、河南等地迁移到了东北地区。
城市之间的移民现象也可以通过同姓率反映出来。新疆的石河子是解放之后新建立的,从河南、安徽、陕西、江苏等地方调了很多人过去支援边疆建设,所以,这个地方的姓和中原地区的遗传距离很小,而与新疆、甘肃的遗传距离很大。
所以,研究不同地区间的同姓率能发现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事件。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
从总体上研究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可以看出是否存在地理隔离现象,即遗传距离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由于中国人比较稳定的居住习惯,所以总体上是有比较明显的地理隔离现象的,这一点与很多欧洲国家相似。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达国家,历史很短,而且交通发达,因此在美国就没有明显的地理隔离现象。
在中国由于文化、语言、居住习惯的不同,我们发现,南方和北方城市的地理隔离程度是不一样的。北方地区,由于语言相近、战争频发,导致人口迁移比较频繁,使得地理隔离相对较弱。以北京为例,800公里范围内,遗传距离基本没有很大增加,超过1000公里,才会明显增加。而南方的城市则大不一样,地理隔离比较明显,遗传距离随地理距离增加很快。这一方面与南方地区多山,交通不便有关;也和南方的方言众多,语言差异较大有关,这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规模、大范围迁移的发生。
故而,通过研究地理隔离的特点能发现人们的居住习惯和语言的特点。
姓氏不但能反映文化和历史,在分子人类学、流行病学等领域也提供了重要线索。由于姓氏与Y染色体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用Y染色体结合姓氏分析人类学问题的方法,在分子人类学领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以姓氏为线索从生理、体质特征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对于疾病的预防和预测有一定借鉴意义。姓氏这个古老的遗传印记在新的时代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小萌
链接1
姓氏的遗传密码
人类遗传是通过染色体进行的,在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只有Y染色体是男传男、父传子,是不变的;其他染色体则分别来自父母、一代一代不断无序稀释,经过很多代后就可能与先祖不一样了。Y染色体除极少数发生突变,过多少代也与先祖的一模一样。中国人一般继承父姓,其传递方式类似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绝大多数姓氏属于以父系方式传递的“基因”,每一种姓氏相当于这个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因此,从遗传学角度看,中国人的姓氏是有遗传密码的,它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人5000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在“姓氏基因”里,存在着大量异常生动的生命遗传信息。
链接2
人口最多的姓氏
王、李、张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约分别占了人口总数的7.16%、7.03%和6.74%,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体。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除王、李、张外,还有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姓的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