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在浜
摘要: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十一五”期间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产业结构变化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第二产业是拉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素质有待提升;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需要合理的产业分工;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城市之间以及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亟待加强。
关键词: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经济增长;辽宁沿海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F2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66-05
2009年7月,国务院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进入了国家发展战略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率先实现全面振兴增添了新动力。“十一五”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及产业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为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
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邻江相望,邻近俄罗斯、蒙古,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区域内有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六个沿海城市,陆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 920公里,海域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该区域生产总值由2006的4 737.3亿元增加到2010的9 255.9亿元,年均增长14.3%,占辽宁省比重为50.6%,比2006年提高0.6个百分点,该区域已经成为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0.7∶50.2:39.2调整为2010年的8.9∶52.5∶38.6,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1 000元。
从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发展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连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的地位不断加强,2010年经济总量占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比重达到55.7%,比2006年提高1.5个百分点,同期,锦州、营口、丹东所占比重基本不变,盘锦提高2.8个百分点,葫芦岛下降1.6个百分点。从人均指标看,各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大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4 013元,盘锦、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78 897元、 41 404元、30 247元、29 548元、18 850元,大连人均生产总值为葫芦岛的4.5倍(见表1)。
2.产业发展呈现出逐步优化的趋势,成为六市的共同特征(见下页表2)。 “十一五”期间,六市中第一产业比重均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除盘锦市之外,其余五市均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除锦州和葫芦岛市有明显提高之外,其余四市呈现出下降趋势。
3.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见下页表3)。2010年六市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似性基本上都在95%以上,即使是相似性略差的盘锦和葫芦岛、盘锦和大连之间的相似性也分别达94.5%和92.%,这充分说明沿海经济带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迫切需要差异化的产业定位,各区域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二、偏离—份额分析理论框架及数据处理
1.SSM的基本原理。偏离—份额分析法(即SSM)是由美国学者Dunn,Perloff,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SSM以其所在大区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刻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SSM的数学模型。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o,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区域i的经济规模为bi,0,末期经济规模为bi,t。同时,把区域i的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t=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和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i区域所在大区相应时期的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在大区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
区域经济增长Gij=Nij+Pij+Dij
Nij=bij,0*(■),Nij称为份额分量,是指i区域j部门按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
Pij=bij,0*(■-■),Pi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是指区域部门比重与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导致i区域j部门增长相对于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
Dij=bij,0*(■-■),Dij称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指i区域j部门增长速度与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区域j部门相对竞争能力。
PDij称为区域部门优势(Pij和Dij之和),反映区域i第j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Gij=bij,t-bij,0
i区域经济总量Gi=Ni+Pi+Di,
其中Ni=■Nij,Pi=■Pij,Di=■Dij
因此,i区域经济的经济增量可表示为:
Gi=■bij,0*(■)+■bij,0*(■-■)+■bij,0*(■-■)
三、SSM的实证分析
1.三次产业部门分析。本文选择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内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六市为研究对象,数据选取各城市三次产业增加值,以2006年为基期,2010年为报告期,通过样本数据进行偏离—份额处理,具体结果如下(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沿海经济带内第一产业的结构分量均为负值,竞争力分量有正有负,总偏离分量为负值,说明该区域内第一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滞后于该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大连、丹东、营口的第一产业竞争力要优于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竞争偏离分量仅有盘锦和葫芦岛为负值,其余均为正值,说明该区域内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较高,对区域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大连、锦州、营口、丹东的第二产业竞争力要强于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说明第三产业结构有待继续优化。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大连、丹东、锦州、葫芦岛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区域整体水平,而营口和葫芦岛两市第三产发展速度较快。同时,从表4中可发现,沿海经济带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份额分量远远大于第一产业的份额分量,并且第二产业的份额分量略高于第三产业,说明沿海经济带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
根据上述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进一步分析研究沿海经济带各城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见表5)。
从表5发现,沿海经济带六城市发展快慢不一,营口市发展最快,五年间增长1.19倍,大连其次,增长了1.01倍,葫芦岛市发展最慢,仅增长0.53倍。从区域份额分量看,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四个城市的份额分量均大于其总的经济增量,说明其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存在问题,其发展更多地依赖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带动;大连和营口两城市的份额分量小于其总的经济增量,其发展除了依赖于区域整体的带动,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结果。从结构偏离分量看,大连、营口、盘锦三个城市的结构偏离分量为正,说明其产业结构中,发展速度快于区域整体的产业规模比重大于滞后于区域整体发展的产业规模,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丹东、锦州、葫芦岛三个城市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说明这三个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区域整体发展速度的产业规模小,因此,对各城市整体发展不利。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大连、营口、锦州三个城市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说明其产业比区域整体同类产业发展速度要快,更具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城市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在区域发展中明显处于劣势。
2.作图分析。为了便于对各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各区域进行比较,了解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均较大的区域,绘制区域优势分析图和区域偏离分量分析图。分析图把平面直角坐标系分成8个扇面,然后标出各区域在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根据所在不同扇面的区域划分为几种类型,以判别区域总体结构及竞争力优劣,从而确定具有竞争力的区域。(1)区域优势分析图。以区域优势PDij 为横坐标,以份额分量Nij为纵坐标。8个扇面反映区域增长优势的类型:扇面1、2为原基础好,增长较快的区域;扇面4为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区域;扇面5为基础较好但增长较慢的区域。从图1中看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大连和营口集中在S1和S2扇面中,说明两市的发展快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丹东和锦州处在S4扇面中,说明两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也较快,但在区域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盘锦和葫芦岛处在S5扇面中,说明两市的基础较好,发展速度慢于沿海经济带。(2)区域偏离分量分析图。以竞争偏离分量 Dij为横坐标,以结构偏离分量Pij为纵坐标,图上各点反映区域竞争力状况。从图2可看出,大连、营口处于扇面S1中,说明两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丹东处于扇面S4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好,但整体竞争力处于下降趋势;盘锦处于扇面S5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好,但整体竞争力弱;锦州处于扇面S6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差,整体竞争力很弱;葫芦岛处于扇面S7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差,整体竞争力非常弱。
总体看,大连和营口两市的产业结构和自身竞争力要高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其他城市,其产业发展更具有优势,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中更能起到带动发展的作用,这也与“十一五”期间,两市不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都处于领先的态势是吻合的。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快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优化和升级。辽宁沿海经济带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占有主要地位,要充分发挥在装备、石化、造船、冶金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加快技术升级步伐;要进一步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加快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重点发展港航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动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方向演进。
2.提升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水平。要借助辽宁沿海经济带(6+1)城市经济联合体的平台,加快推动区域之间基础设施互通共享,促进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区域内优势产业对接,引导区域产业结构有序调整,实现优势互补。
3.加强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主要经济区的合作。要进一步加强与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哈大齐等主要经济区的联系和沟通,在产业、资金、技术等领域实现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合作。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耀光,韩增林,刘锴,等.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9,(12).
[3]马慧强,韩增林.山西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J].北方经贸,2009,(8):28-30.
[4]何龙娟,肖敏,吴殿廷.“十五”期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SS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24-425.
[5]安中轩,徐春华,常艳.西部大开发前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J].成都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0-41.
Analysisi of Differenc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
GU Zai-bang 1,2
(1.Urbon and Environmental College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2.Dalian Municip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Dalian 116012,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and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growth with shift-share method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The study found that secondary industry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however,to be adjusted within the industry structure;Prim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as a whole less competitive,industrial quality to be improved;Converg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between cities,a reasonable division of labor is needed;the cooperation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within the cities and surrounding area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shift-share method;economic growth;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责任编辑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