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 董柏慧
摘要: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广播对于电视来讲,具有发布信息迅速、传播途径快捷等优势。新形势下,广播新闻的特色更为突出,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
关键词:广播;新闻;色彩;包装;美感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广播——这一以声音为载体的大众传播而面临着如何发挥优势和特色,事实适度转型的问题。这其中广播新闻的特色显得尤其重要,特色是否鲜明在广播新闻的宣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为新时期、新特色是广播新闻宣传的决定性因素。
一、新闻直播
广播新闻节目的改革,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尽力简化新闻播出的中间环节,直播是当前广播新闻节目改革的突破口,是大势所趋。
1、直播的必要性。因为录音是为了声音的长久保存,更是为了“安全”,杜绝错播、误播,而我们的新闻节目则是要迅速、及时、刻不容缓地传递信息,否则新闻的价值将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削减,为了使广播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我们应当提倡波音员或主持人在播音间里直播,还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听众从现场报道、实况转播中获得全价的信息和新闻。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觉得新闻节目(除了重播需录音外)实行直播是必要的。
2、直播后和直播前新闻节目的变化。直播使新闻的时效性增强了。由于直播截稿时间灵活,并相对延伸,可以上一些急稿,直播这段时间正是外出采访的记者结束家采访活动、抢写新闻一刻值千金的时间,所以电台的新闻直播后,以往录音播出上不去的大量的当日新闻及时播出。
3、直播提高了队伍素质,增强了协作精神。直播锻炼了采、编人员。记者抢写新闻的同时,注重对事物的核对,减少编稿对事实的环节,一次成稿。新闻直播要求记者多采写当日新闻,这样记者就得对新闻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发挥广播记者应有的特长。编辑人员则必须十分重视节目整体的框架结构,熟练于节目内容的灵活更换和必要的串动,直播要求新闻稿件编辑更精细,节目编排更严谨。
二、广播新闻的包装
广播新闻要提高宣传效益,就要讲求宣传艺术,这可以套用现今时髦的一个词:包装。
从新闻发生到受众接受的传播路途中,新闻信号在流动过程中,最重要的中间站就是传媒——这一接收和发送双重角色合一的公共机构。由于受众对新闻信号已从单一的被动感动日渐成长为主动的选择性感动,因此,传媒也从原始阶段的单项传播者成为被要求、被选择的信息“邮递者”。
三、广播新闻的色彩
色彩装点大千世界,使之生机盎然,多姿多彩;色彩美化人类生活,使之生机勃勃,五彩缤纷;色彩之于广播新闻,也能使其生动形象,斑斓如画。人们爱美、审美,往往体现在对色彩的感受。正如马克思所说:色彩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色彩对于新闻,特别是对于一听即逝的广播新闻,只要运用得当则可以大大增强其宣传效果。
(一)色彩增强现场感。我们提倡写现场新闻,也就是抓“活鱼”。所谓现场新闻,实际上就是通过事件发生地的环境及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形色、声情、感动等,让读者和听众如临其境,从而充分体现新闻的生动性和真实性,给读者、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如《农村新貌 春访太平村》,(中央台1994年4月26日播发)记者开篇写道:“仲春时节,记者来到湖南省西北部的临灃县太平村。一进村,耳边是清脆、悦耳的鸟叫声,眼前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红艳艳的桃花。公路两旁,一边是一栋栋红瓦白墙的别墅式村民住宅楼,绵延几里路;另一边是一片片的高大宏伟的厂房。”在这一段文字中,记者把自己带彩的视觉形象直述给听众,从而在听众的视觉形象中留下了一幅绚丽的农村新貌的新画图。可听,可信。
(二)色彩增强形象感。一般来说,色彩是形象的外表和特征,像红色的苹果,绿色的西瓜,紫色的葡萄,黄色的橙子等等。所以,在新闻采访中,只要善于运用充分体现事物外表和特征的色彩,就能使其形象化,并能在听众的记忆中留下形象的印象。像《多种经营富农家》(中央台1994年5月11日播发)一稿,记者写道:“松花江地区的黄红绿白黑五色工程概括了多种经营的特色。黄的是黄牛,红的是果树,绿的是稻田养鱼,白的是棚室蔬菜,黑的是种植黑木耳。”这段话因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听众听后,不仅记得住,而且余味足。
(三)色彩加强美感和情感。色彩有虚实之分,实的是由红黄绿青蓝紫等几种主要颜色所组成的自然色彩,虚的则是从自然色彩中衍生出来的象征意义。系列报道《文明的脚步》对全国文明的张家港有这样一段描述:“当我们的采访车穿行在这片由长江泥沙堆积而成的沙洲上时,不禁被眼前的情景深深迷住:70米宽的大马路坦坦荡荡、鳞次栉比的高楼直冲蓝天,随处可见美人蕉亭亭玉立,随处可见紫荆花风中招摇,就连稻田的田埂上,月季花也开得红红火火。”这里有蓝色、紫色、绿色、红色,交织成一幅多彩的画图,给人以美的感受,而听众正是在这美的感受中,加深了对张家港文明的印象。
我红连看到广播传媒优势突出的同时,也应该静下心来揣摩一下广播新闻宣传的内在因素。优势明显,特色不鲜明,同样没有生命力。特色是否鲜明主要取决于新闻工作者对广播新闻的认识、把握和理解,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长期系统沉淀的过程,只有平时在点滴之中加深对广播新闻的积累,准确把握广播新闻实质,才能做好广播传媒与个人业务能力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广播新闻的特色之花常开,特色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简介:董伟(1958.4-),男,大学本科,黑龙江富锦广播电视台常务副台长;董柏慧,富锦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