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涛 江苹
1 研究背景
本世纪初,以教育部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标志,我国又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作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将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目前,对中学英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从微观角度重新审视专业成长过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骨干教师从平凡走向优秀这一不平凡的过程,揭示成长背后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为更好地推助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鲜活的专业发展样本。
2 研究方法和对象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人文属性决定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分析案例素材收集数据,然后从这些数据中,通过“叙事法”总结个题,对教师发展中的成因进行分析。
2.2 数据收集和分析
在本研究中,数据收集和分析紧密相连。本研究中收集的数据来源主要来自研究对象的访谈,将个案素材转化和浓缩成教师个案故事。然后,对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最后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开展分析和讨论,形成研究认识。
2.3 研究对象
本个案研究的对象是一名中学英语青年教师,男性,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他是重庆市高中英语骨干教师。他曾获得过“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等荣誉称号,以及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励。他教学成绩突出,长期担任实验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并指导多名青年教师成才。此外,作为教研骨干,他曾主持多个国家级教育重点科研课题,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是本地区公认的名师。因此,对该名教师的研究有较强的典型和示范意义。
3 结果和讨论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促进该教师专业成长,主要是因为该教师具有以下特点:
3.1 对英语的痴迷
以教师对专业(英语)相当热爱和执著,这份对英语的情感帮助他在相当困难的时期坚持学习并取得了成功。
他回忆说:“从一开始学英语,我就迷上了英语,喜欢天天读英语。虽然我的第一位初中英语教师是其它学科转岗来担任的,但我还是学得很认真,所以成绩一直不错。”
但家境贫寒使他选择了中师而不是高中。尽管中师并未开设英语,但由于对英语的那份痴迷,他开始走上了英语自学之路。他在学完了高中英语课程之后,又开始自学大学英语专科教程并在三年后拿到了大学英语的专科自考文凭。然后他又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大学深造。正是因为W老师对英语的痴迷,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打下坚定而深厚的专业基础。
3.2 对教学的热爱
从教英语的第一天起,他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一定要成为一名最优秀英语教师。”他的价值取向绝不是仅仅当一个教书匠,而是全身心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力争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乃至教育家。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他都花大量的时间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力争使自己的课精益求精。在对待教育学生的问题上,他主张全新的师生观,即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就是双方为达到同一个目的积极互动、平等对话、相互学习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习得和构建、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在师生双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W老师对教学工作的巨大热情表明他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向”。教师专业性向指适合教育工作的人格特征和成功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心灵的敏感性、爱的品质、交流和沟通的意愿、对教育工作的兴趣等人格特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基本能力在内的职业品质(吴秋芬,2008)。他的“专业性向”是推动他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根本原因之一。
3.3 重视学习,勤于反思
W老师是一个重视学习、喜欢学习的人。他最爱说:“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方面,他认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二语习得相关理论,不断充实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同时,他还向专家、同事学习请教,集各家所长,为我所用。
在不断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他还积极反思和总结。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W老师在这一个又一个的循环中成为了一名优秀反思型教师。
3.4 不断开拓,勇于创新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必须自己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工作方面,基于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授方式和学习现状的长期观察、分析和反思,他开展了一系列的关于“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和研究。经过反复的尝试,创新性提出了一个培养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一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成长过程的个案分析,挖掘和分析了促使其成长为骨干教师的核心特质。这些特质包括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远大的专业理想和价值取向,持续专业自主学习和反思,以及可贵创新精神等。本研究对目前的中学英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和培养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