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呈阳
摘要:电力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信息通信技术革命和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的形势下,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论述了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阐述了电力企业运用管理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展望了电力企业科学地运用管理创新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管理;创新;电力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42-02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企业,将要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工业化和农村迅速城镇化及其消费者需求将不断增长的环境变化,电力需求、电力生产、电力销售和电力建设等因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些都意味着电力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因此,创新电力企业现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管理创新。
一、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创新(Innovation),含义为创新(Innovate)行为、发明(invent)行为或者创造(create)某种新事物的行为,即将原有的东西加以改变或引入新的东西。管理学、经济学上的创新有其特定的意义:创新是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以及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施。《管理是金》一书定义创新是“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即富有创新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 [1]。
21世纪是一个需要永远持续创新的年代。在过去,传统企业能够靠效率与效能发展。首先取得市场优势,进而牵着市场的鼻子走。而在现在这种市场经济与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一旦有人成功,紧跟着马上就有人模仿,瓜分你的市场与利益。因此,对于一家渴望获得发展的企业来说,必须认识到,企业想要成功与不断成功,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唯一的办法就是必须在经营管理中不断创新求变。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企业与落后企业的差距,就在于创新能力的差距。创新是企业的最大财富和利润源泉[2]。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们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直到力竭倒毙;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口逃生。原因是,蜜蜂由于对光亮的喜爱和坚持,才走上了灭亡之路。而苍蝇对光亮毫不留意,只顾想法逃命,四下误撞乱飞,结果碰上了好运气,最终发现出口,并获得自由和新生。实验警示我们,企业生存的环境可能突然从正常状态变得不可预期、不可想象、不可理解,企业中的“蜜蜂”们随时会撞上无法理喻的“玻璃之墙”,怎么办?只有努力创新!创新才会有前途,墨守成规而不思改变,到最后一定会失败。电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下要生存发展必须不停息地去努力创新[3]。
电力企业管理,是指电力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和经济规律,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产、供、销各环节实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使人、财、物各因素得到合理组织,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显得迫在眉睫。
二、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步骤
管理创新是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营成败与兴衰的重要因素。以往企业只是重视产品、技术与工艺等创新,忽视管理创新。然而,经验表明,企业成功靠的是“三分是技术,七分是管理”。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管理创新是电力企业创新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管理创新按创新方式可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创新步骤基本相同。(1)发现问题。这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起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市场这面镜子,感受到企业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差距,致使企业在市场中缺乏竞争优势,或者管理者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薄弱环节,从而促使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并探究原因。(2)寻求创新方案。该阶段企业可以用全新型管理创新,即针对所发现的问题,采用全新的理念或方法,自主发明和实施全新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改进;也可以用引进型管理创新,即从外界借鉴已有的管理理念或方法进行改进。(3)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进行评估和筛选。全新型管理创新不一定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创新方案的效果如何,所以,必须要作全面权衡。(4)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从新技术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或者人力资源创新等多方面进行具体的实施,相互之间必须协调一致,积极稳妥。如果没有一套详细实施方案,具体的管理创新的步伐、步骤,有可能导致管理创新的失败。
三、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1.管理思维的创新。管理思维的创新也即管理思想的创新,它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与源泉。其内涵是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环境下,为了获得高效益,管理思维要超越传统的观念模式,打破陈旧理念束缚,建立不断创新的管理思维理念。思维创新具体体现为管理者的一种思想创新活动,表现在企业价值观念的更新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管理思维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时的管理思想与思维方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思维上不断创新。而管理思维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和价值判断,是管理者管理企业方式、行为理论基础和源泉。而思维的更新,靠管理者打破旧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创造性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等思维创新,建立全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者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才能使企业管理创新产生经济效益。管理创新最根本的在于管理者从自身进行管理观念的变革,充分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创新,在管理活动中追求创新。
2.组织能力创新。组织创新是管理创新一项关键内容,其目的是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更加有效。组织创新的宗旨是打破原有的组织构架,重新构置组织内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实现组织目标的变革,组织功能的完善与发展,同时运用创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与调整配置,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效能,配合企业管理创新,使企业的生产能够获得更大的效益。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成功是企业占领与赢得市场的根本手段。是企业间竞争的制高点。企业为了求得利润最大化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进行技术研制与开发。在当今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优势决定了企业产品质量的优劣和企业的强盛。市场需求依赖于技术的创新,技术变革、革新与创新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
4.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保证。其内涵是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制度创新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功效。它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动效率。
5.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指导企业及其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每个企业都有信奉的价值理念,并且体现在每个员工的意识上,并升华为指导员工行为的一种思想,因而企业文化最终作为企业的灵魂存在。世界上成功的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衰,就是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4]。
6.人力资源创新。在21 世纪市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人力资源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新形势新任务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样要依赖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需要确立的第一个理念就是自觉实现“从管理人到开发人”的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重物轻人,重管理轻开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则是视人力为资源,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把人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员工积极性;构建多样化、分层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调员工的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对企业的认同感以及团结互助的精神;注重人才的筹集、教育和培训,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从而增强长期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最关键、最积极的部门,其创新已经逐渐将其由功能性部门转变为企业经营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人力资源开发则逐步进入了决策层,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显著提升。管理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成为一切组织制胜的关键,企业只有在这快速而剧烈改变的竞争环境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与变革,才能为企业创造财富并保持竞争优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5]。
四、结论
管理创新无止境,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电力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也不断深入,电力企业运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企业需要不断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创新方向、鼓励创新行为、提升创新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地管理创新,使企业的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管理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才能在面对国际上日新月异的市场新环境,新挑战时,保持清晰的管理思维,拥有持续稳定的发展动力,保证企业产品的高质量和持续的强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乔治(Stephen George).管理是金[M].北京:百家出版社,2002.
[2][美]Shapiro.S.M.企业求生与制胜蓝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达维多夫定律[EB/OL].http://www.55top.com/dispbbs_8_92254_9_pre.html.
[4]加里·哈默尔.管理创新的终极优势[J].当代经理人,2010,(9):94-97.
[5]才新艳.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54.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