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强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 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赋予素质教育以崭新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因此,在扎实训练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一、加强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概括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 离开了抽象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的概念,更不会有抽象的数学思维. 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然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 研究表明,“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 ”从这一规律出发,充分地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比如教学“厘米、米的认识”时,对于这些长度单位,二年级学生是不清晰的. 我从比高矮等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的长宽、平伸两臂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等. 通过实际的操作,感知了厘米、米的长短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由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在充分操作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并抽象成清晰的概念.
二、加强应用性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通过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首先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 比如学习了面积单位后,让学生测算书本、课桌、黑板的面积,既促进了面积单位的掌握和运用,又为下一步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是组织数学兴趣活动,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 比如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 让他们互相协作展开活动,就很好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应用性操作. 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我布置学生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场买菜或购物,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学生兴趣十分浓厚. 重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畅通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使学用紧密结合,这正是片面应试教育所严重缺乏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不断加强的.
三、加强探究性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所谓探究性操作,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再现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现数学规律的操作性训练. 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形成科学认识. 它不仅有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而且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我不是把“底乘以高再除以二”这一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再让学生在大量练习中强化巩固,而是让学生先复习旧知识,了解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利用手中的三角板、三角形学具,能否从已经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这样学生通过摆、拼、移,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虽然学生的创新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创造!当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操作,教师首先应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展开探索的兴趣;其次,还应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发现过程. 要注意避免使课堂活动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表演场所,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加强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去获得. ”主动参与学习是学生发展的核心,动手操作实践对发展智慧、潜能具有桥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意图,创造贴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操作,发挥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各种器官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如在教“长度单位”一节时,首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硬币、回形针、小刀、方形体)量课本同一边的长,使学生发现一样长的边用不同长度的工具量出的结果不同,即:“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 然后又让学生拿相同的测量工具量课本的同一边,使他们发现所得结果是相同的. 说明了使用统一长度单位是非常必要的,接着又让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量不同物体(课本和文具盒)的边,使他们发现用不同长度单位量不同物体的边所得结果数有时会相同,即:“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 这时教师可进一步让学生用同一测量工具量刚才所量的课本和文具盒的边长,使他们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去量不同物体的边,所得的结果不一样,即:“用同一测量标准长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深度标准数不同”. 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使他们认识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应该用相同的工具,也就是需要统一长度单位,从而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方法. 真正体验了知识的形成,大脑中深深地打下了印记,学习情绪大大提高,自主探索精神不断形成.
总之,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把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必须强化动手操作,从而把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