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1 教风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主要从两个方面给教师这个职业和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赋予了明确的深刻内涵。一方面是从基础的行业职责的角度阐明教师的基本身份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而存在。另一方面是从人的类本质的角度阐明教师的核心身份是学生人生路上的指引人,是学生精神和心灵的导师。教风,是一所学校教师这个主体分别在在传道、授业、解惑等方面对待学生和对待自己的态度的综合表现,属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更是一所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教风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学生学风建设的优与劣,从而决定了学校校风的层次和水平。因此,学校的教风建设,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像我们这样通过“合并升本”道路走上本科大学建设之路的新建院校,教风建设的成与败直接决定了学校未来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2 当前我校教风现状
我校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自2004年合校专升本以来,通过短短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初具规模、初具特色、初现成果,在教风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情况并不乐观。对此,为了具体掌握我校教风的基本情况,学校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了一次关于学风和教风的综合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2.1 我校关于教风的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此次在学生和教职员工中关于教风的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的方式进行,其中以问卷抽样调查为主要形式。此次调查在学生中发放问卷8515份,收回有效问卷7825份,有效回收率为91.9%。教师中发放问卷607份(主要包括专职辅导员、专业教师、基础课教师),收回有效问卷563份,有效回收率为92.8%。
在调查中,学校从学生角度对教风建设情况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研,其中对教师的业务能力的调查占有核心地位。第一,在学生评教项,分别从教风总体评价、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课件和教学效果这6个方面展开调查。我校学生对教师教风的总体评价中有42.08%的同学认为一般,8.03%的同学认为很差;33.11%的同学认为教师的教学态度一般;31.13%的同学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般,5.75%的同学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差;在教学方法的调查中,认为一般和很差的比例之和高达51.02%。第二,在师生课堂内课堂外日常交流项我们发现,有65.9%的教师几乎很少与同学交流。第三,在教师育人方面,学生认为80.15%的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德育教育。第四,对于我校实行的专业导师制,超过50%的同学认为专业导师发挥的作用及对同学的帮助十分有限。第五,学生对于网上评教的态度一项,有超过33%的同学完全是根据个人好恶和学校要求进行评价,24.42%的同学完全是敷衍应付。
此外教师对于教风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教风总体评价,39%的教师认为一般,5%的教师认为较差,3%的教师认为很差。这与学生对于我校教风的总体评价基本趋于一致。第二,在教学方法上,23.37%的教师认为一般,0.4%的教师认为很差,教师的自评结果与学生的评价相差较大。
2.2 当前我校教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掌握我校教风建设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作为肩负育才重任的知识传播者,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有限。22.2%的学生认为要抓好我校学风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升、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据了解,我校有部分教师在授课方式上,仍然沿袭中学时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是唱“独角戏”,严重缺乏课堂互动,根本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彰显。有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照“PPT”宣科。教师上课缺乏吸引力和渲染力,毫无激情等等。在教学内容上,部分教师的授课内容陈旧,缺乏更新,没有充分体现专业与课程发展的时代性;少数教师对于授课内容缺乏深入的理论剖析,缺乏逻辑论证,缺乏科学性,不能切实做到“以理服学生”。此外,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不足,没有合理地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其次,教师的教学意识涣散,缺乏在教学业务能力方面的长期规划与思考,更缺乏教书育人的理想。我校部分教师对待教学,认为其仅仅是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手段,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根本没有把教学当作自己一生可以追求的事业,从而导致教师们的责任心严重不足,对于各项工作都只是敷衍了事。
再次,师生之间已构筑起一条巨大的沟通障碍,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
2.3 深度解析教风存在问题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所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学校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关键。鉴于当前我校教风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刻剖析其原因意义重大。鉴于我校实际,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分为学校宏观层面、学院与专业系中观层面和教师个人微观层面。
2.3.1 学校宏观层面
首先在于学校对于教学建设的宏观导向上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教师的年度考核,明显向科研倾斜,以论文发表数量、申请课题数量与级别等作为核心观测点。另一方面,学校对于教师的奖励,同样大量向科研倾斜,对于获得各种科研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教师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而导致大多数教师在科研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根本忽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严重滞后,教学责任心缺失。
其次,学校给予教师的物质保障不合理。尤其是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比如,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的平均工资大约保持在3500元的水平,综合考虑各种生存因素,这点工资要保障教师的基本生活得以很好的延续,困难很大。这就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基于这样一种现实功利主义的选择,很多教师对于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关注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2.3.2 学院与专业系中观层面
目前,我校实行的是“校院两级管理、三级运行”的管理机制。学院是落实教风建设、学风建设的主要载体。对于当前学校教风存在的主要问题,学院应付的责任主要落脚于学院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首先,学院领导对于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等核心问题的顶层设计虽有模糊想法,但是思路不清晰不具体,缺乏真正落实的途径。而且在教风建设问题上少数领导在学校总指挥棒的要求下,出现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这是根本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的。教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
其次,学院尚未建立精细化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虽然大多数学院已经建立了质量监控办公室,但是存在着人员分工不明确、职责范围模糊等问题,而且大多数皆流于表面工作的处理,根本未触及到教学的核心内容。
再次,学院尚未建立成熟的教师再学习机制,即通俗讲的师资队伍建设。虽然学校和学院每年都在强调教师的再学习,也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但是结果往往流于形式,无疾而终。
最后,各专业系对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具体方面缺乏科学的、连贯性的、长期的发展规划,顶层设计明显不足。三级运行机制只徒有其表,根本没有充分发挥专业系在办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导致学校教风建设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之一。
2.3.3 教师个人微观层面
无论是学校的宏观层面还是学院和专业系的中观层面,都是外因,而内因真正在于教师个人。内因中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师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主要表现在教师自我定位的异化。教师立志于教书育人的追求和终极关怀在我校教师身上已经隐藏。这是因为当前教师中后现代平面化的思想和现实功利主义的流毒过深,教师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当下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从而失去了社会精英的自我定位,教师对其而言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毕生要追求的事业。
3 加强教风建设的途径
在学界中,“亲其师,信其道;感其言,乐其学”是学人基本的心理诉求。教风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建设效果,直接影响着一所高校自身的社会气质和校风的优劣。针对上述我校教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对导致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的深刻揭示,我们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新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崇高价值理想,摆脱现实功利主义对教师的精神束缚,帮助教师实现对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的超越,适当培养教师的“献身“精神。当然,这与教师个人素质有密切联系,但是若要实现思想观念的普遍转变,还必须要有学校学院给予的基本满足教师需要的保障作为坚强的后盾。
第二,学校领导层应适度调整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建立公平合理的考评和奖励制度。在对教师的综合考评上,切实体现科研与教学的公平合理性。
第三,以学校打造品牌本科生的战略目标为依托,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再学习能力的持续培养。比如,为广大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出国考察深造创造更多的机会,并且要形成长效机制,更重要的是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学习的过程监控,高度关注学习培训的效果及产生的后续影响。进一步完善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助教制度等。通过开展教学比赛、讲课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方式实现教学观摩的常态化和低重心化,为更多教师提供交流切磋教学技艺的平台。着力打造教学精品团队,以团队建设带动个人发展。
第四,采取多重机制鼓励、支持和肯定教师做出的关于教学改革的尝试。比如扩大教研教改项目申报的范围和覆盖面,从物质和精神上鼓励年轻教师参与;以教学团队为依托,采取老带新的模式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等等。
第五,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完善校内分配制度,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在分配制度上一定要体现向一线教师倾斜、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奖惩机制,切实保护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为教师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开展教学科研等一系列工作,教育质量才能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