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儿”传奇

2012-04-29 06:57习习
飞天 2012年19期
关键词:新凤霞专员审判

这是一出一个女性的传奇大戏。上世纪40年代,在甘肃华池革命老区,清亮的柔远河畔,一个美丽的少女,勇敢地反抗旧的婚姻制度,为了真爱,石破天惊地状告自己的父亲和县长。她离奇的抗婚故事被编成戏曲、说唱,并在1950年以《刘巧儿》的名字搬上银幕,自此,大胆追求美满爱情的“刘巧儿”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推进和实施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以及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楷模。这场由“刘巧儿”推波助澜的婚姻革命,在被封建包办婚姻压抑深久的千千万万个女性心中荡起层层涟漪,年轻姑娘们开始扬眉吐气地哼唱起评剧电影《刘巧儿》中刘巧儿抑扬顿挫的唱词:“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这一回儿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这种发自肺腑的欢快之情,感染和激励着新中国第一代年轻人,特别是女性,向旧的婚姻制度挑战,被重重枷锁禁锢了上千年的中国农村妇女迈出了至为勇敢的一步,“刘巧儿”成了勇敢地追求人生幸福的时代符号。

同时,时任陇东分区专员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因为公正审理了这宗被称为“近代八大奇案”之一的“巧儿告状案”,他的审判方式也成了中国司法史乃至世界司法史上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巧儿告状案”的审判中,他为被压在生活底层的弱势女性代言。以此案为典型,他深入群众、灵活多变、深受民众爱戴的审判方式,不但推进了中国司法建设的进程,也为《婚姻法》的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刘巧儿艺术原型的甘肃女性封芝琴轰动陕甘宁边区。她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为她带来了大半生甜蜜的幸福。2012年初秋,笔者到华池县悦乐镇张湾村,有幸拜访了年届88岁的封芝琴老人。面容慈祥、精神矍铄的她,依然生活在柔远河畔那个记忆了她爱情故事的村庄。小院里,新窑旁边,还留存着那个她曾经成婚的旧土窑。猫儿、鸡、狗在院里悠闲踱步,她的两个小重孙在热炕上熟睡。墙上的相框里,一张张黑白照片连缀着她的往昔。太阳照亮了大半个院子,各色娇艳的八瓣梅竞相绽放……

1

1924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甘肃东部庆阳市华池县城壕川转嘴子村樊坪庄一个封姓人家,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女婴的父亲名叫封彦贵,十几年后,因为他的女儿,他曾名声大噪。这是后话。

穷困的封家一直人丁稀薄。封彦贵曾有过一儿一女,但都夭折了。这令他们夫妇很是悲戚,好在他的妻子马上又要生产了。按当地风俗,孩子夭折是因为“偷死鬼”从母亲的怀里偷走了婴儿的魂魄,因此,孩子刚落地,就得赶紧抱得远远的,让“偷死鬼”迷路,寻不到要偷的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存活下来。封家添了一个可爱的女婴,呱呱啼哭着的婴儿被立刻裹进襁褓,送到了奶奶家。一个月后,这个婴儿才又回到母亲身边。因着这段儿曲折,家人给她唤了个乳名:“捧儿”。

比捧儿早一年,封彦贵妹夫的同胞弟弟张金财家生了个儿子,小名碎蛋。捧儿四岁时,封彦贵收进十个银元,与张家定了娃娃亲。捧儿和碎蛋,他们的少年时光在贫寒但温馨的相互惜爱中度过。一转眼,捧儿出落得像花儿一样娇艳,憨厚的碎蛋也成长得英姿勃勃,他们情窦初开了,彼此产生了依恋和爱意。

心灵手巧的捧儿高挑挺拔,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乌黑明亮,剪窗花、刺绣、做老虎枕,样样在行。村里村外,人见人爱。长大了的捧儿把碎蛋改叫张柏,他俩的心里都深藏着对方。在大家眼里,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封捧儿和张柏也真的是天生的一对儿。但这时,封彦贵打起了小算盘,他看着花儿一样的捧儿,满心悔意,后悔当初只用十块银元与张家定了娃娃亲。最让他心里窝屈的是,他发现从一贫如洗的张家,再也刮不出一点儿油水,他心里暗暗起了赖婚之意。

早在1939年,作为陕甘宁边区重要组成部分的甘肃陇东地区,政府已经向百姓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在这个山大沟深、陋习甚多的地方,包办、买卖和强抢婚姻成风。《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的颁布,让那些受尽包办和买卖婚姻之苦的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

《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中明确规定:“男女婚姻照本人之自由意志为原则。禁止包办强迫及买卖婚姻。”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婚姻条例》,激烈地冲荡了腐旧的婚姻制度,对于那些长期被当做财产被父母任意买卖的农村青年、特别是女性,不啻是一次精神上的解放和启蒙,《婚姻条例》唤起了他们对幸福爱情的渴望。

年轻人唱起了欢快的新民歌:

以前的礼法太古董,

男婚女嫁都由老人,

实实让我难受得很。

现在的婚姻由自己,

自由婚姻没毛病,

真真使我畅快得很。

追求婚姻自主的暗流开始涌动。1940年10月31日的《解放日报》,有一篇题为《婚事》的文章,文中写到这样一件事:延安有一位女子不愿意父亲为其安排的婚事,坚持要嫁给自己喜欢的一位部队排长,对父亲的毒打她宁死不从。部队首长处理这件事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爱不爱张排长?

爱!

他是干革命的,没有钱,你也爱么?这可是终身大事。

我就是爱他,我死也要跟着他!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渐渐要瓦解了,感情开始在男女青年的爱情中有了一席之地。这位延安女子的天荒地老的爱情誓言,后来,封捧儿也当着众人表白过,那是她在状告他父亲时,在审判官和上千乡民面前大声喊出的。

封彦贵自然对女儿封捧儿的想法不闻不问,他暗中踅摸有钱人家,先是自作主张把捧儿许配给一个高姓人家,捧儿死活不应。封彦贵无奈,又把捧儿许给城壕南塬家境不错的张宪芝的儿子,这次,他得了法币2400百元、银洋48块的彩礼。捧儿仍然不从。

封捧儿的心里早早地就只装着一个人了,除了那个和她一起长大的张柏,她怎么会允诺别人呢?

得知封彦贵贪财赖婚,张柏的父亲张金财很是气愤。依照《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张金财以屡次买卖女儿的罪名,把封彦贵告到了华池县抗日民主政府,案子很快有了结果,县政府司法处以父母包办买卖婚姻为由,撤销了包括张柏在内的封芝琴的前后三次婚约,并没收了封彦贵所收的所有彩礼。

偷鸡不成蚀把米,这场不光彩的官司之后,封彦贵又羞又恼,与张家彻底翻了脸。但这场官司让封芝琴更加声名远扬。一天,又来了一个说媒的,说的是庆阳县(今庆城县)一个财主的儿子朱寿昌,朱寿昌30出头,刚刚丧妻,比封芝琴大11岁,家里很有钱。封彦贵旧习不改,毫不犹豫、心花怒放地以法币8000元、银元20个、哔叽布四匹的彩礼说定了亲事。捧儿依旧坚决不从,对这个有过妻室的大龄男人,捧儿的母亲也表示了强烈不满。但这改变不了封彦贵的决定,他说,你们女人家都是老鼠的眼光,懂得什么啊?能攀上这样一个富家子,可是咱封家几代人的造化啊。

这天,朱家再次派人到封家商议结婚事宜,不巧的是,封彦贵去赶庙会,迟迟不归,天色已晚,朱家来人只好住在了封彦贵家。

是夜,也就是1942年3月10日的这天深夜,对与封捧儿有关的好些人来说,都是一个很不平静的夜晚。封捧儿家,一边厢,朱家人为商定婚期等事宜焦急地等着深夜不归的封彦贵;一边厢,躺在炕上佯装熟睡的捧儿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某个时刻的来临。深夜未睡的还有远处的张柏一家,之前,封芝琴得到母亲的应允,和张柏商定,让张家用抢婚的方式,抢她成亲,尽快摆脱朱家。张家已得知封彦贵深夜不归的消息,于是,张柏的父亲张金财和本族人张金贵带领20多人,星夜兼程,奔袭40余里,抄小路闯入封彦贵家,抢出了“熟睡”中的捧儿姑娘,张柏一口气将捧儿背了五里多路,才将她扶上马背驮回了家。

夜半归来的封彦贵,看到家里鸡飞狗跳,捧儿已被抢走,人去窑空,非常愤怒,面对朱家来人,封彦贵不知如何是好。好不容易捱到天明,封彦贵直奔华池县抗日民主政府,哭哭啼啼的,以“聚众强抢民女”的罪名,把张金财等人告到司法处。

捧儿母女原本想,按着旧俗,婚都抢了,也该就坡下驴尘埃落定了。没想这封彦贵难平心头抑郁之气,眼睁睁看着到手的彩礼又要用双手捧还朱家,还把个如花似玉的女儿硬生生地搭给了穷酸的张家,他太不甘心了。县政府司法处有了判决结果:以“抢劫民女”罪判张金财六个月徒刑,其他参与抢亲的人被判处劳役,封捧儿和张柏的婚姻无效废除。对这个审判结果,老百姓议论纷纷,按照《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对张家的判决是依法而论的,但是废除封捧儿和张柏的婚姻,大家都觉得很不合理,《婚姻条例》里明明规定婚姻自由呀。一些百姓对《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的实施有了怀疑。封捧儿和张柏躲到了亲戚家,但为了不连累更多人,过了几天,他们两人又到政府“自首”。封捧儿被取保候审,住在了姑妈家,张柏被关押了起来。成亲未果,心爱的人又被关押,一对儿相依相恋的情人走到一起,怎么就这么艰辛啊!封捧儿伤心难禁,老百姓对捧儿也很同情和关心。捧儿从心底不服啊!她想:买卖婚姻违法、抢婚违法,虽然她和张柏是被父母包办,但他俩真心相爱,为什么就不能合法成婚呢?

2

话说陕甘宁边区有个老百姓人人知晓的“马青天”,此人名叫马锡五,时任陇东分区专员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专员断案公正明白,在百姓心目中威望很高。这一日,在姑妈家,愁肠百结的封芝琴遇到一个在合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当县长的亲戚,听了封芝琴的遭遇后,这个亲戚给封芝琴出主意,让她赶快去找“马青天”。

1942年,毛泽东就曾为身负重任的马锡五亲笔题词:“一刻也不要离开群众”。事实上,马锡五也始终与百姓走在一起,所以,边区的百姓都很拥戴他。

封捧儿欣喜地得知了庆阳的这位“马青天”,觉得压在头顶的黑压压的天上有了道亮光。她决意,无论如何也要找到这个“马青天”,让他为自己和张柏的婚姻做主。

轰动陕甘宁边区的“巧儿告状案”拉开了序幕。

1943年农历四月六日一早,料峭的春寒中,满心委屈、一意要讨个公道的封捧儿,独自一人踏上了告状申诉的长路。19岁的封捧儿第一次独自走远路,山道弯弯,过了一村又一庄。一路上,捧儿无比思念和心疼被关押的张柏,她为这次状告能否成功忧虑重重。步行了90余里路,第二天中午,封捧儿终于到了庆阳城。在庆阳城东的一个破旧院落里,封捧儿见到了对她后来的人生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马专员马锡五。马锡五和妻子李春霖正在吃饭,但见院里进来一个风尘仆仆的大眼睛的农村姑娘。一看,这姑娘就是远道而来。捧儿第一次见大官,手脚不知该往哪里放,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心里又害怕又紧张。马锡五夫妇赶紧放下饭碗,热情地给捧儿加上椅凳盛上饭菜。临上路前,捧儿的姑姑给她的兜囊里装了几个白面馍馍。封芝琴偷眼一看,敢情城里这么有名的大官吃的还是杂粮。再一看,表情和蔼的马专员粗布褐衫, 他的妻子也素朴得像个村里的女人,封芝琴一下子觉得到了亲人家里一样。埋着头急急地吃完一块儿馍,喝完碗里的汤,捧儿就开始给马锡五告起状来。一说起自己的冤情,封芝琴眼泪流个不止。马锡五不等吃完最后几口饭,就不停地在小本上记着画着。封芝琴泣不成声地一气儿说完了,多少天搁在心里的难肠也一下子宣泄了出来,心里一下子舒爽了许多。说完了话,大眼睛眨巴眨巴地地望着马锡五。马锡五安慰封芝琴:“捧儿姑娘,政府鼓励婚姻自由,你放下心来,好好儿地回去,安心地等着审判吧。”

一块儿石头从捧儿的心头暂时落了下来。田里铺满嫩绿,鸟儿们叽叽喳喳,封捧儿甩着大辫子,回去的脚步轻快了许多。

送走了封捧儿,马锡五立刻意识到捧儿姑娘的状告,反映了边区非常普遍的婚姻陋习,反反复复的复杂案情,牵扯的人和事又这么多,捧儿的婚姻案在当地又有那么多人知晓,或许借对捧儿姑娘状告案的审理,能在村民中进行一次对《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的宣传。第二天,马锡五就来到了悦乐,与石静山推事(即法官)先是走村串户进行调查,听取村民和干部的想法。查证了捧儿的说法合乎事实后,放了被关押的张柏。之后,会同县司法处商定,召集一次大规模的悦乐三乡全部村民参加的审判大会。

1943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柔远河畔一片开阔的川地里,气氛与往日有大不同。蓝天白云,河水汤汤,成片成片的麦苗儿一直铺到了天边的山脚下。河边搭起了一个简易审案台,悦乐三乡男女老少络绎不绝赶到了这里,白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们也不想放过这个瞧新鲜的机会,大伙儿都想亲眼目睹一下“马青天”如何判断这桩在悦乐早已传开的曲折复杂的婚姻案。婚姻案,先前谁会把这种家事往台面上摆呢?审判会就要开始了,台下人头攒动,足足聚集了2000多人呢。令乡民吃惊的是,穿着粗布衣裳的马专员竟然骑着一条灰丢丢的毛驴到了会场,一时间满场子好一阵叽叽喳喳的议论。再看审判席下,一边站着那个给马专员告状的好看的捧儿姑娘,一边是抢捧儿姑娘成亲的张金财、张柏父子和一帮子张家亲戚,另一边站着捧儿的父亲、灰头土脸的封彦贵。为个捧儿姑娘,封家和张家可是在悦乐出了名。女儿告父,对悦乐的百姓来说,自古闻所未闻,这下可有好戏看了,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等着大戏的开始。马专员开口了,他声调缓慢又清晰地询问了每个被告人的想法。大家各说各理。马专员也不着急,静静地听完后,掉头问封捧儿:

“封捧儿,你是爱朱寿昌,还是张柏?”

封捧儿大声又坚定地说:“朱家有钱我不爱, 我爱的是张柏儿,张柏儿老实忠厚劳动好,我死也要和张柏儿结婚!”

场下一片哗然,这样烈性的女子少见啊。

这真的是个太曲折麻烦的案子,先是捧儿的爹悔婚、到处收彩礼,被亲家告了;之后是亲家抢婚又被捧儿的爹告了;再之后,又是捧儿告自己的爹拿女儿的婚事做买卖……都说马专员是“马青天”,看他怎么整理这堆乱麻呢?

台下各方意见相持不下,急坏了那些来旁听的乡民们。这时,马专员把和蔼睿智的目光投到场下乡民的身上,他要大家说说看法。审判会上,老百姓也能发言,这还是头一遭呢。众人格外认真也格外高兴地发表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慢慢的,大家的议论达成了一致:封彦贵屡次卖女,张金财黑夜抢亲,都应该受到处罚。可问题是,封芝琴和张柏到底能不能成婚呢?这才是在场的乡民最为关心的事情。大家都认为两人真心相爱,合理合法,不应被拆散。

由众乡民参与的激烈又热烈的“巧儿告状案”一审结束了。

1943年7月1日,陇东分庭再次召集三乡大会,对“巧儿告状案”做出二审宣判,并公布于众:

1.原判决撤销。

2.张金财聚众抢婚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

3.张金贵实行抢婚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

4.张德赐附和抢婚罪判处劳役三个月。

5.张仲附和抢婚罪判处劳役三个月。

6.张老五附和抢婚罪,判处劳役三个月。

7.封彦贵屡次出卖女儿包办婚姻判处劳役3个月三封彦贵出卖女儿的法币没收。

8.封捧儿与张柏婚姻为有效。

宣判声一过,掌声潮水般响起。柔远河水流滔滔,怎比得上这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有送给马专员的,有送给封捧儿和张柏的。掌声里更多地包含乡民们心底深处一种新鲜复杂的莫名的激动和欢欣。这一判决是非分明,惩罚了违法者,打击了封建买卖婚姻,保护了正确的婚姻关系。大家争相慨叹:不愧是“马青天”啊。封捧儿和张柏眼含热泪,无比感激地从马专员手中接过了结婚证书。历经百般曲折,一对儿相爱的恋人终于可以亮亮堂堂地生活在一起了。马专员还特别表扬了捧儿姑娘,表扬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争取婚姻自主。他铿锵有力地说,这样的精神应该在陕甘宁边区大力提倡。掌声再次响起……

关于马锡五审理“巧儿告状案”的场景,从延安著名木刻艺术家古元当年创作的生动逼真的木版组画《马锡五同志调解讼诉》中,可以再次领略。

马锡五对这个离奇曲折的婚姻案的公开审判,给边区百姓和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普及课。像长了翅膀似的,马锡五如何审判“巧儿告状案”很快传遍了陕甘宁边区。随着“巧儿告状案”被日益传诵,边区百姓对《婚姻条例》的认识也越来越深了。

一对有情人喜结良缘,看到此情此景,谁人不心生欢喜呢!

自此,被称为近代八大奇案之一的“巧儿告状案”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封捧儿抗婚的故事,在边区家喻户晓,同时,马锡五的审案,一传十、十传百,也为边区的人们津津乐道。

时隔12年后,1955年秋季的一天,正在庆阳县城走亲戚的封捧儿,巧遇了来庆阳视察工作的马锡五,此时他已经调到了首都北京。马锡五关切地询问了封捧儿和张柏婚后的生活。捧儿说:“我现在已经有了个新的官名,封芝琴。这些年来我和张柏互敬互爱,生活得很好!我家已入了农业社,我被群众推选为农业社委员。”马锡五听后很高兴,他说:“好哇,你俩做出了样子,群众就能从你们身上看到婚姻自主的意义。你俩婚姻自主的事,都编成戏了,名气大得很呀!你们处处都要当群众的带头人。”

近半个世纪后,88岁的封芝琴老人对马锡五记忆犹新,她深情地回忆道:“到现在了我一直记着,马专员穿了一身麻布衣服,一点也不吓人。我给马专员说:‘毛主席都给我们说,婚姻要自主,妇女要翻身,要自由恋爱,毛主席还给我们城壕乡劳动英雄张振才奖了一头牛哩。马专员对我说:‘对着哩,主席说了,妇女能顶半边天,婚姻要自主,男女要平等,要新事新办。马专员给我办的案子影响了我的一辈子,是马专员把我的婚姻给判回来了,没有马专员哪有我的家?”

3

手弹三弦口来讲,

春夏秋冬走四乡,

说书不为旁的事,

文化娱乐我承担。

咱们边区好地方,

男耕女织人人忙,

有吃有穿好光景,

实行民主新气象!

有些男女二流子,

劝说改造全变样。

买人卖人都不行,

骗亲抢亲也不让,

听了这话你不行,

有段故事我来唱。

编成新书说新人,

只说实话不说谎,

刘巧团圆事不假,

故事出在陇东西庆阳。

庆阳有一个刘家庄,

那人外号叫刘货郎,

杂货担子他担上,

每日起来串四乡。

陕北边区,盲艺人韩起祥的三弦一响,人们很快就把他围得密密实实的。对于《刘巧团圆》,很多人都能跟着他讲下来了,但一遍一遍听得还是津津有味的。听到刘彦贵刘货郎贪财卖女,到处收礼,大家怒不可遏;听到那个乖顺的刘巧整日以泪洗面,与赵柱儿相爱却不能相见,大伙儿也跟着流泪。听到马专员到乡里发现了冤情,并为刘巧伸冤,为她和赵柱的婚姻主持公道,人们跟着起劲地鼓掌。

大家吃吃喝喝当贵宾,

吹手响吹细打真快活,

年轻人喊着要闹房,

老汉们忙得顾吃喝,

刘巧赵柱的眼泪变成笑声,

赵金财刘彦贵的凶气变和气。

大家的喜欢说不尽,

咱们这民主就实在行!

你有说来他有笑,

你们咋说这好光景!

锣鼓一哇声,

喇叭吹得清……

这是《刘巧团圆》的幸福结局。陕西著名的说书艺人韩起祥采用民间流传的“刘巧儿”的名字,编成的说书词《刘巧团圆》,把刘巧儿的传奇故事传遍了陕甘宁边区。还有一位民间作家,陇东中学的语文教师袁静,把这个故事编成了剧本《刘巧儿告状》,不管是秦腔《刘巧儿告状》,还是眉户的《刘巧儿告状》,老百姓都百看不厌。

1944年3月13日、10月19日,延安的中央《解放日报》两次采用很大的篇幅,以《马锡五调解婚姻案》为标题,报道了农村姑娘封捧儿争取自由婚姻,徒步90多里路,到马锡五专员处告状的事迹。封芝琴从没有想过,她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竟然成了陕甘宁边区争取自由婚姻的青年人的偶像。

因着“巧儿告状案”,马锡五也备受人们关注。在法律制度尚处于摸索阶段的陕甘宁边区,马锡五的审判方式成了一个样板。它的历史背景源于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一个崭新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马锡五审判方式开拓性地体现了民主的精神和权益。1944年3月13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在最醒目的位置发表了题为《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的社论,介绍了封捧儿与张柏争取婚姻自主和陇东分区专员马锡五明断此案的经过。社论一出,更让“巧儿告状案”轰动了陕甘宁边区,这个案子也被列为近代八大名案之一,该案的审判方式自此被定名为“马锡五审判方式”,并且写入了法律教科书。

这篇社论总结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实事求是,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二是贯彻群众路线,审判与调解相结合,司法干部与人民群众共同断案。三是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严格依法办事。四是方便群众诉讼,手续简便,不拘形式。《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一文中说:“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这就是充分的群众的观点。”后来,马锡五也说:“真正群众的意见,比法律还厉害。”把群众置于法律之上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审判制度建设的成就之一”,“是人民司法机关区别于旧社会法院的一个标志”。《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篇非常重要的司法文献,对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以及司法建设的影响都非常深远。

马锡五的审判方式不仅在陕甘宁边区得到推广,而且扩展到其他抗日根据地。各地司法人员从《解放日报》的报道中受到启发,采用马锡五的审判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专家称,司法调解是享誉世界的东方经验,它最早就起源于“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中的司法调解,使得坚硬的法律制度变得柔韧、富有人性。所以“巧儿告状案”后,无论是受了处罚的抢婚的张金财一家、还是屡卖女儿的封彦贵,还有所有在场的三乡百姓,对马锡五的判决都心服口服。

马锡五的“群众政府共同断案”被称为边区审判方式的伟大改造。谢觉哉在1944年6月起草的《边区政府关于普及调解、总结判例、清理监所的指示信》中指出:“审判与调解结合,即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调节以自愿为原则,审判则带强制性,但审判得好,赢的输的都会自愿地服从,审判与调解是一件事的两面,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是与调解结合的。这是一个大原则,为群众又依靠群众的大原则。”

1955年2月,毛泽东主席接见全国司法会议代表时,握着当时已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马锡五的手说:“马锡五你来了!你来了,事情就好办啦。”

满身带着泥土味的马锡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年告状的“刘巧儿”封捧儿这样描述这位可亲可近的大专员:“我见过几次马专员,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对人热情、没有官架子、办事细心、处理问题果断,在群众中威信很高,老百姓称他为‘马青天。”

另一位“巧儿”,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这样回忆马锡五:一天,《刘巧儿》散戏后,马锡五来到后台看望大家,说“演唱得好”。同时他热情提出了改进意见,比如巧儿头上不应该扎丝线头绳,应该是绒线绳,还应戴上朴素的耳环;柱儿头上毛巾的结应扎在前头,才符合陕北农民的习惯,扎在后边就成了河北农民的习惯。

马锡五时时处处都像一个朴素的百姓。他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髓融入生活点滴之中。

2009年6月17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封芝琴的故居看望她时说:“老人家很不容易,你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很有教育意义,因为你的故事才诞生了‘马锡五审判方式……”

让封芝琴没想到的是,她的一起状告,能产生这么复杂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她更没有想到,当她终于和她的心上人张柏喜结连理后,以她为原型的“刘巧儿”的艺术形象被搬上了银幕,很快红遍大江南北,并且成为了全民偶像。

4

陕甘宁边区“刘巧儿”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迅速传遍全国。1950年“三八”妇女节,根据陇东女教师写的剧本《刘巧儿告状》和陕西说书艺人韩起祥的说唱《刘巧团圆》改编的评剧《刘巧儿》在北京中山公园妇女节庆祝大会露天演出,各行各业的妇女代表都来看戏。戏演到一半,下起雨来。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马专员,

为什么他不信我的肺腑之言?

莫不是退了婚难以美满?

莫不是打了人再不能够团圆?

莫不是意见书他还未见?

莫不是怕对不起糊涂的裁判员?

莫不是我的爹他暗地里捣乱?

莫不是怕邻居们说些个闲言?

左也思右也想难遂心愿,

我只得耐着性儿等到明天。

新凤霞把巧儿的心事正唱得九曲回肠。戏马上要演到巧儿在桑园向马专员诉说父亲贪财卖女的一场戏,这是全戏中情节至为重要的一场。舞台后方有顶盖,演员淋不着雨,但是正在看戏的邓颖超、蔡畅、康克清、李伯钊等大姐们与观众都淋在雨中,她们一动不动专注看戏。饰演巧儿的评剧演员新凤霞很受感动,她有意移到舞台前半边接近观众的地方,和观众们一同淋在雨里,坚持把戏唱完了。邓颖超看完戏后,很高兴地说,“《刘巧儿》的唱段要能灌唱片就会起到广泛宣传”的效果,后来,有关部门落实了这一建议,果然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了。很多农村,女孩子们纷纷唱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大胆地为自己的婚姻做主。

1950年5月1日,我国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作为对《婚姻法》的最形象生动的宣传,《刘巧儿》的戏剧功不可没,无论农村还是工厂,年轻人争着学习巧儿追求自主婚姻,家长们表示不再做包办婚姻的刘彦贵(戏中巧儿的爹)。深受百姓喜爱的评剧《刘巧儿》引起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关注,决定将其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并为之配备了强大的主创人员。1956年,“刘巧儿”走上了电影屏幕。评剧电影《刘巧儿》一上映,即刻引起全国性的轰动。评剧演员新凤霞饰演的刘巧儿清新可爱、大胆泼辣。她天才般极富个性的唱腔甜美脆亮、深情婉转。新凤霞活泼泼地塑造了一个含娇带媚、爽直勇敢的刘巧儿。戏中的诸多唱段风靡全国,成为被国人传唱的经典: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

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

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

他的名字叫赵振华,

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呀。

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头放不下呀,

因此上我偷偷地就爱上他呀。

但愿这个年轻的人哪他也把我爱呀,

过了门,他劳动,我生产,又织布,纺棉

花,

我们学文化,他帮助我,我帮助他,

争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呀。

来在了桥下边我用目观看哪,

河边的绿草配着大红花呀。

河里的青蛙它呱呱呱地叫哇,

树上的鸟儿它是叽叽喳喳呀。

我挎着小筐儿忙把桥上啊,

合作社交线再领棉花。

今天,我们再听这段欢快深情、婉转清亮的唱腔时,依旧能为之深深打动。

有一次,周总理看完电影《刘巧儿》,他说:“别看新凤霞是天桥的青年演员,可影响不小,全国都在听《刘巧儿》。”

电影《刘巧儿》的公映,也使甘肃农村女性封芝琴,从生活走上了舞台,从陕甘宁边区走向了全国,在“刘巧儿”的感召下,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千千万万个“刘巧儿”。

从此,“刘巧儿”这个名字和封芝琴紧紧连在了一起。直到今天,在甘肃陇东,人们一说起刘巧儿,就知道说的是华池悦乐的那位长寿老人封芝琴。

5

“巧儿告状案”后,封芝琴的日子过得怎样呢?

经历了异常的曲折,封芝琴和张柏热泪盈眶地接过马锡五颁发给他们的结婚证书后,两个年轻人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爱情。他们勤奋劳动、勤俭持家,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的。

上山里的核桃下山里的枣,

张柏儿好像个杨宗保。

前沟里韭菜后川里葱,

封捧儿好像个穆桂英。

——村上的老百姓为他俩的故事编了这首可爱的山曲。

华池县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解放区,封芝琴和当地百姓一样倾其所有,拥军支前。解放战争初期,封芝琴和张柏参加了群众性的练兵活动,他们学政治学军事;那时,国民党禁止海盐、淮盐和晋盐西运,封芝琴多方支持张柏去红白两占的定边去为边区政府群众和部队驮盐;解放战争中,她们全家服务前线,封芝琴送张柏参了军。张柏的大哥张德运送粮草和军用物资,大嫂给部队烙干粮,张金财老两口帮助磨面。封芝琴为解放军碾米,利用劳动间隙为部队赶做军鞋;在悦乐、蒋台战斗前,为了让解放军战士吃好,附近群众给部队磨面、做豆腐、生豆芽菜,战斗中,封芝琴和许多妇女一样,煮鸡蛋、炸油饼、烧开水送往前线。

1947年2月,封芝琴又送丈夫参加了解放军。这时,张柏的嫂子因病去世,哥哥张德运另娶,留下的三个孩子还有自己的两个孩子都要靠封芝琴一人拉养。1949年3月,张柏在一次战斗中受伤,回家养伤,才得知,他和封芝琴的两个儿子先后夭折。这是封芝琴一生中最痛心的事情,他深爱张柏,但没有为张柏留下后人。每每说起这事,封芝琴总是黯然流泪。好在解放后,两个女儿先后出生,后来他们又收养了一个儿子。今天,封芝琴就与这位敦厚善良的养子张文平一家六口,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起。

封芝琴出生在农家,从小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她干活不惜力气,不避重活。嫁到张家后,封芝琴的劳动就和她的人品一样,很快博得了全村人的称赞,她能吃苦,干什么活都不耍奸溜滑。在生产队时,封芝琴总是擦亮眼睛,杜绝一些偷偷摸摸的人“顺”走生产队的粮食和其他财物,小孩和妇女偷拿生产队的高粱穗、有人扛走队里小桥上的木板都未能逃过她的“火眼金睛”,由此也引来了大家的白眼和闲言碎语,但是她不往心里去,仍然保持自己的一贯作风。她还争先喂养生产队已经不能干活的瘦骡子瘦马,喂得骡肥马壮,能拉磨能耕田。事事争先的她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受人羡慕。

1966年,“文革”开始后,“刘巧儿”和全家暗暗定下了一个规矩:“我们还是努力生产,少说多干。”尽管如此,1968年仲夏的一天,造反派还是找上门来。他们指着“刘巧儿”的鼻子说:“封芝琴是假典型,是自由婚姻的大骗子。”封芝琴被关进牛棚,家也被抄,她多年珍存的奖状、证书和许多信件也被造反派抢走。造反派宣布了“刘巧儿”的三条罪行:一是三反分子张诚志(时任县委书记)的“保皇狗”,黑线人物马锡五的“黑爪牙”;二是因为江青说《刘巧儿》是部坏电影,身为原型的封芝琴当然就是坏人;三是历史上“刘巧儿”有投敌嫌疑。封芝琴被关进牛棚两年多。她的子女和一些亲朋好友受到株连,长女品学兼优,被迫“勒令退学”;丈夫张柏也被无理批斗。1969年底,造反派实在查不出封芝琴更有说服力的“罪状”,在有关部门干预下,她和家人才得以解脱。

6

封芝琴被关进牛棚的同时,因为成功演出《刘巧儿》而获誉“评剧皇后”的新凤霞在“文革”中遭受了更严重的迫害。就在她一生痴爱的戏剧表演事业蒸蒸日上时,他的丈夫、著名剧作家吴祖光被打成了右派、发配到北大荒劳动改造。对她打击最大的是,江青说《刘巧儿》是一部坏电影,从此,她被剥夺了演戏的权利。这位天才的单纯温顺的艺术家接连遭受深重打击。有官员找新凤霞谈话要她和吴祖光离婚,一向羞怯胆小的新凤霞说出了铁骨铮铮的话:王宝钏等薛平贵等了18年,我可以等吴祖光28年。

正是有这样的铁骨柔情,新凤霞才能将刘巧儿演得那般打动人心。

而今,我们在新凤霞所著的《我叫新凤霞》一书中,能看到她对那段时光的痛彻心扉的回忆。美丽善良的她多次惨遭造反派毒打,昔日舞台上霞光四射的她,在阴湿的地下挖了七年防空洞。1975年,新凤霞突发脑溢血致使半身瘫痪,一代评剧皇后再也无法登上舞台。

此时,远在甘肃陇东的封芝琴,也因电影《刘巧儿》的牵连,受尽奚落。

新凤霞得知封芝琴也受到迫害的坎坷遭遇,百感交集,当即写信给封芝琴。她在信中说:“我们两个没见过面,但我们是很亲近的人了。我从1949年演出《刘巧儿》,就对你是熟悉的。我因受‘四人帮迫害得了病,至今不能上台演戏。听到你在‘文革中也受迫害,我深表同情。我身体好些一定去看望你。”

收到这封信后,封芝琴让家人工整地抄到笔记本上,一直留存到了现在。

新凤霞十分思念她的角色原型封芝琴,她从庆阳地委索要了一套封芝琴的照片,这是她第一次看到“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的模样。

电影《刘巧儿》封芝琴看过多少遍,她自己也记不清了。她非常爱戏里的“刘巧儿”,爱演“刘巧儿”的新凤霞。2012年9月,笔者问她对《刘巧儿》电影的看法,她说很真实很好,她诙谐地说“我长得哪里有新凤霞那么乖呢”。问及她对后来被多次改编,至今还在不断改编上演的“刘巧儿”的戏剧影视作品的看法时,她说,好是好,就是有些地方不真实,不真实就不好,马专员说起话来明明慢慢的、一句是一句嘛。

新凤霞思念封芝琴,封芝琴也天天想见新凤霞。两位“巧儿”彼此长久地相互挂念着。一直到1986年3月7日,57岁的新凤霞才在北京自己家里见到了封芝琴和张柏。这时的新凤霞已经瘫痪,封芝琴看见她的样子,眼泪噼里啪啦滚落下来。两个老姐儿手拉手,有说不完的话。那次,新凤霞特意请天津泥人张后代给封芝琴做了一件精美的泥塑,她对封芝琴说:“这是你十七八岁时的形象,你留作纪念吧。”封芝琴说:“是你演得好,我哪儿有那么强。”封芝琴把从家乡带来的红枣、黄花、黑木耳、白瓜子、小米,送给新凤霞,要她补身子。

而今,这个精美的“刘巧儿”泥塑成了封芝琴最心爱的宝贝,她时常端详它,仿佛看到了昔日的“巧儿”,看到了让她敬重感念的新凤霞。

新凤霞瘫痪后,师从齐白石的她开始画画。她画画,吴祖光题字。齐白石曾说:凤霞画画,祖光题字,一个霞,一个光,合在一起霞光万道,瑞气呈祥。那次见到封芝琴时,她还给封芝琴和张柏送了一幅画,画上画的是两枝红红火火的老来红,吴祖光在画上题了字。这幅珠联璧合的画,封芝琴装裱后,也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1995年春节前夕,在全国妇联和北京电视台联合组织的百名健康老人逛京城活动中,封芝琴和新凤霞在北京电视台演播厅又一次见面了。坐在轮椅上的新凤霞激动地拉着封芝琴的手问:“老伴咋样?”封芝琴擦着眼泪回答道:“1991年就去世了。”泪水从新凤霞眼眶中涌出。

1998年4月12日,新凤霞因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闻听噩耗,封芝琴悲痛万分,世间的两个“巧儿”,现在独独留下了她一个,她时常会拿着新凤霞送给她的物件,静静地看上好长时间。

7

封芝琴的孩子说:“几十年来,我们从未见父母红过脸,骂过仗。”

1988年,张柏半身不遂,卧床不起,封芝琴四处求药问医,千方百计为张柏治病,日日将他搀进扶出,煮汤煮药,一勺勺地喂。她这样尽心尽力地侍候张柏整整四年。她希望即使就这样躺着也好,只要能相伴得更加长久。为治好张柏的病,封芝琴几乎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甚至还贷了款。1991年,张柏还是不幸去世了。这位封芝琴抗争来的踏实忠厚的丈夫,给了封芝琴安稳的49年时光。一抔黄土之上,封芝琴为她的爱人点燃49盏指路冥灯,希望他能顺利地走到极乐世界。

张柏走了,封芝琴没有消极悲观,她依旧认真乐观地生活着。

经《甘肃日报》记者张默介绍,1965年光荣入党,几十年来,封芝琴始终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着自己。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30多年来,她一直担任悦乐乡张湾村妇联主任,还是省劳模大会的特邀代表。每当参加选举投票时,她总是特别认真地填好选票,一丝不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封芝琴常说:“我是个穷山沟长大的女人,没有文化,但我知道党的恩情比天大,我要多为国家做些事情。”

封芝琴虽然是一位名人,但她的勤劳质朴始终没变。在有着革命传统的华池老区,她一直不忘拥军。1995年9月6日,兰州军区某部拉练经过庆阳时,封芝琴冒雨从华池县赶来,为子弟兵送上鸡蛋、鞋垫、水果等。几十年来,每逢元旦、八一、春节等节日,她都会带上自己做的手工艺品和各种土特产,到人武部、武警中队慰问官兵。2002年春节前,庆阳军分区组织人员慰问封芝琴,他们一起包饺子,就像一家人一样。2002年11月,封芝琴送孙女张永亮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华池不仅是红色沃土,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的摇篮和重要传承区。庆阳妇女个个心灵手巧,都会剪纸、刺绣、织绣香包。封芝琴自小就是做这些手工活的行家里手。这些年,她经常给村里的年轻妇女传授刺绣技术,经她指点做出的民间刺绣作品,三次在市里举办的香包文化艺术节上获奖。现在,虽然眼睛花了,耳朵背了,但她仍不服老,热心参加县乡的剪纸和绣花比赛,时不时抱个奖回来。封芝琴的《“刘巧儿”剪纸作品集》出版了,她还在第三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获得甘肃省“民间艺术家”称号,之后又获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封芝琴高兴啊,她觉得到老也没白活。

为了最大程度地帮助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余热,封芝琴还创办了以“刘巧儿”为注册商标的“刘巧儿”公司,公司生产的“巧儿剪纸”、“巧儿香包”已享誉全国,走出国门。2009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庆阳视察,专程看望了封芝琴,封芝琴很高兴地给习副主席送上了一双她精心手绣的鞋垫。

今天,在封芝琴旧居的旁边,有一个崭新的院落,那是陕甘宁边区时期的老领导和他们的亲属子女以及各级政府,为她新建的“巧儿新居”。

当问及封芝琴这一辈子哪个时候最幸福时,她说,一直都很幸福,因为一直被人们关怀。现在,88岁的她,享受着无比温馨的天伦之乐,干净舒适的窑里,四世同堂。她说:每天,炕烧得热热儿的,该吃饭的时候香喷喷的饭就端来了,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日子更美呢?

一出绚烂的传奇,由跌宕起伏归至宁静恬淡,也许,这才是最美好的结局。

习习,原名任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天涯》、《青年文学》、《散文》、《美文》、《散文海外版》等刊。上百篇散文入选各类选本。著有散文集《浮现》(入选“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讲述:她们》、《表达》等。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甘肃省黄河文学奖一等奖。

猜你喜欢
新凤霞专员审判
专员
七十年前那场文明的审判
赔自个儿茶壶
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领导名单
消失中的审判
新凤霞为齐白石打圆场
未来审判
你是我的另一半
审判
新凤霞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