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景诗,尤其是山水田园诗基本上都是通过图形和背景的不断转移和变换给读者呈现千姿百态的画面。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对《山居秋暝》中的景色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山居秋暝》
一、引言
图形与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该理论对文学文本的阐释,在西方已经有比较成功的实践,但在中国还较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国古典写景诗,尤其是山水田园诗纷繁多姿,主要通过营造意境来表达感情,因此不管是在诗的创作过程中还是在其解读过程中都涉及很多认知因素,诗人表达意境的过程就是用简短的语言构建一幅图画的过程,读者解读的过程则是通过诗歌的语言对大脑中原有的意象进行激活的过程. 所以,田园诗具备用认知语言学相关原理进行分析的语篇特点,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图形——背景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用该理论对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进行分析.希望以此能培养一些用图形——背景理论分析古诗的习惯。
二、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首先提出,后来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基于人们对事物或事件的感知,对它们不断地进行整理,划分成图形(figure)、背景(ground)和后景(background)来组织语言表达。“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显的部分,是认知的焦点,“背景”是为突显图形而衬托的部分。图形和背景不能同时被感知和理解为相同的,决定图形的因素是完形感知,容易被感知为图形的事物一般具有完整的形状和结构。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
三、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山水名诗,诗中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此诗的镜头衔接和跳跃较独特,构图和谐,意境完整。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首联从整体着眼,为全诗设置了一个宏大的背景。交待了季节,点明状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极易引发人们的联想,山居环境的静谧,新雨过后的清新,秋日天气的飒爽,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清幽明洁之气。
颔联颈联四句诗,给人感觉就好像几个精彩的镜头剪辑而成的一小段电影。首先,“明月松间照”写无声的动态,镜头由远而近;在空旷的大山的背景下出现的第一个图形—明月在此句中与松林形成了另一组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此时图形与背景交相辉映,意境深远。“照”这个动词体现了明月这一图形和松林这一背景之间的关系。下句写有声的动态,镜头由近而远。画面发生了变化于此同时图形和背景也随着移动变换,出现了新的背景——石,潺潺清泉流动其中作为图形。一动一静,分离鲜明。其次,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拓展一步,进到人事生活。上句写有声的动态,镜头由远而近,由隐而显;图形——浣女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的背景下越发突出。下句写无声的动态,镜头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几艘小船满载星辉,尽兴而归,满眼荷叶纷纷倒向两边,掀翻了无数晶莹剔透的水珠。在此,背景是因船动而动的莲和已经被模糊化了的河水,而图形——满载而归的小船在画面中被显现出来。
以上三联中近景高处的明月照松、清泉流石,低处的模特儿似的浣女与渔人又都以新雨后的空山为其背景构成一画世外桃源般的画面。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诗人在尾联由衷地倾吐出“王孙”可留的感叹了。因此可以说尾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虚写.其意已于前三句之远、近景中暗示出来。“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貌似劝人,实则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山中”比尘世好,纯洁空灵,可以远离世俗庸碌而修养性情。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跃然纸上。
这首诗以动态为动力推进艺术画面层次分明、自然灵活的在背景——图形间进行转化。同时又由中心思想作为一条主线,把各个动态鲜明的局部画面联结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给人以美妙的立体感。特别是中间两联,意境优美。“明月松间照”是一幅画,“清泉石上流”又是一幅画;“竹喧归浣女”是一幅画,“莲动下渔舟”又是一幅画。难怪苏试评价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东坡志林》
四、结束语
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原理看似简单,但若将其运用到中国诗的艺术分析中则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山水田园诗一般通过动词和色彩来突显图形,为运用图形——背景这一理论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本文从图形——背景的基本概念和建立出发,探讨了《山居秋暝》中图形——背景的建立、转换,以此来验证图形——背景理论对汉语文本的解释力,拓宽了对汉语文本的解读思路。
参考文献:
[1]赵艳芳.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饶树金,谈《山居秋暝》的禅境禅趣[J].现代语文,2006(8).
(作者简介:何银萍(1982-),女,陕西咸阳人,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