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人兴。从历史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治国安邦,百业兴废,基本条件是人才。人才是广大的社会公民中的精英、先进群体,是广大的社会公民的代表,人才的道德对于广大的社会公民有引导作用。
1 中国古代人才思想
中国人才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对人才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已出现了人才思想的萌芽。尧、舜、禹的禅让制便闪耀着重用贤才的思想光辉;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主阶级的人才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伟大的人才是国家的繁荣昌盛的根本,二是反驳了才能是“生而知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封建社会时期,在人才的培训机构方面,由孔子的私塾到后期的官方学校。汉武帝的太学即为官方学校的开始,后期经历国子监、翰林院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古代选拔人才,主张以德、行、学、识为本,不计种族、门第、亲疏选拔人才。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的人才思想主要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用人宗旨,宣传西方用人制度,提出了人才通过教育培养的主张,注意了各类人才的研究,有较大的广泛性。
2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回顾人类进步的历史,本质上其实正是人才的力量不断累积的过程,是人才持续革新的过程。
2.1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社会状况和社会矛盾发展提出的要求,是人类思想发展的新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活动和理论创造活动的结晶。由于无产阶级及其解放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与壮大的情况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马克思才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2.2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内容
马克思与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辩证的方法,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现实个人的基本观点与根本看法即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才素质和行为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人才素质和行为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才价值的实现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表明人才是实现人类运动和社会主体发展的基本动力,表明人才是促进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是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决定因素。
2.3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才的基本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的进步性:人才不仅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而且要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向前的代表者,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对人才的本质要求是能在某一方面为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具有一定进步性贡献。(2)人才的时代性:人才与时代存在着内在的关系,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人才,人才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其存在的时代背景有深刻的渊源。(3)人才的实践性:改造现实世界,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强调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相互统一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人才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改造世界,从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4)人才的群众性: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所论及的人才来自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之上,具有广大人民群众的良好根基。(5)人才的广泛性:人才来源于人民群众之中,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不断成长发展起来。
3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与实际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在其指导下,我国各个时期的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3.1 毛泽东人才思想
毛泽东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战略教育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实践经验,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才思想。
3.1.1 重视人才、爱护干部的用人理念
不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毛泽东都把人才培养作为国家存亡的重中之重。“一切知识分子,只要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著有成绩的,应受到尊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财富”。知识分子是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力量。毛泽东曾多次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倡重视人才、爱护干部的用人理念。
3.1.2 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用人标准
毛泽东提出了“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思想, “德”和“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分离,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毛泽东的人才思想不但强调了思想品德和个人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坚持了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德与才、红与专完整的统一,才能培养出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的人才。
3.1.3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
“必须善于选拔人才,不仅要看人才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人才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 在人才任用方面,毛泽东坚持唯才是举,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拔人才标准,对党内人士和党外人士同等对待,反对论资排辈,坚持任人唯贤。
3.2 邓小平人才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恢复教育工作,对教师等人才的培养极其重视,一再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
3.2.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我国是人口大国,而不是人才强国。邓小平同志一直坚持,中国要完全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相应的知识人才是万万行不通的。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重要思想,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同等重要。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论述重新确立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为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强国战略。
3.2.2 “四有”人才标准
1981年11月,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了“四有”思想。他说,所谓高度文明,就是人民要有理想,要使个人利益服从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要守纪律,要讲道德。“四有”标准既继承了马克思思格斯的崇高理想和应有的纪律标准,也提出了文化知识的要求,与毛泽东的“又红又专”人才思想具有一致性。邓小平同志关于“四有”的每一个方面,既有其内在的含义和规定性,相互之间又紧密联系,不可偏颇。他既注重了“四有”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又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邓小平同志关于人才培养的“四有”思想,从新的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出发,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培养的理论,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容,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3.3 “三个代表”与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符合新国情新党情的人才观。
3.3.1 按照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人才的作用不容小觑。首先,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必需要树立人才效益的观念。其次,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必须突出重点,要把人才引进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各类优秀人才上。最后,全面发展人才资源,必须重视已有人才,只有充分利用已有的人才,才能形成积极的工作氛围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3.3.2 按照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江泽民同志明确表示党保持先进性的秘诀即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内各级人员应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第一,提高服务水平,要着眼创新人才机制,要打破阻碍人才流动的部门、地域和所有制界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第二,提高服务水平,要注重提升管理服务质量。第三,提高服务水平,要从激活用人政策入手。
3.3.3 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建设高素质人才工作者队伍
“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党和国家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江泽民同志明确表示要加强理论武装,要加强管理与培训,要改革用人、分配机制,全面实现高素质人才工作者队伍,要遵循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建设高素质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
3.4 科学发展观与人才
近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集体进一步提出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和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观,从观念上实现人才的历史性突破。
3.4.1 人才强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人才在资源中的特殊重要位置,体现了人才与强国的内在联系,而且反映了兴国的一般规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④
3.4.2 坚持协调发展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江泽民指出:“育人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是造就和选用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理论业务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科学人才观认为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因此需要利用培养和教育进一步发挥人才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需要遵守人才培养规律,全面促进现有人才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需要系统地对人才需求的布局、质量、水平、机构、数量等进行规划,培养各类人才来满足社会与经济进步的需要。
3.4.3 在实践中检验人才
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与使用相结合。要创造条件,使人才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和提高人才的能力。实践历来是各类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只有植根于社会实践中,经过艰苦的学习和磨练,有了知识和能力的飞跃,才能成为人才。实践也是判断人才能力的途径,是检验能力结构的手段。实践能力本身就是人才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判断一个人才有什么样的能力,主要是靠实践来证明。加强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把实践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5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丰富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理论指导下,我国四代领导集体对人才观的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先后确定了“重视人才,又红又专”的毛泽东人才思想,“人才为第一资源,培养四有人才”的邓小平人才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人才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才强国战略,极大地扩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内涵。
4 综述
人才思想史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宝库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才思想。通过马克思主义人才学的研究,进一步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人才学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概括,不只是人才思想发展的关键任务,同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四代领导集体,通过中国革命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与时俱进、坚持人才理论更新,促进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全面发展,逐步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思想和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