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东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需要学生有一定量的阅读。如何在阅读中提高思维能力,如何变教师阅读为学生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中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作者提出阅读过程是“对话”的过程,与“文本”的对话不是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的。学生应该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有独立的思维。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突出了“对话”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文本”在对话中的地位,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启发认的思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进入八年级后,我在班级后面设立了图书角,让每位同学献出自己的藏书,让大家共享,快乐地、专注地阅读。每天早读课上,让同学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佳句,并思考,写读书心得,把握书之精髓,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让学生领悟文章主旨。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站在较高视点上为学生播下一种阅读的思想,并督促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唯其如此,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不能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有时间阅读是不行的。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学生主动、自由、个性化地阅读,才能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在阅读中学会质疑
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效果则迥异。大多数学生阅读书籍往往是从个人的阅读兴趣出发的。这种阅读学生缺乏鲜明的阅读指向,选择书籍往往杂乱而肤浅、缺乏深层的思考和借鉴。阅读时,思考漫无边际,不能聚焦,不能提出问题,更不敢质疑。因此,应让学生从书走向社会,从社会中读书。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学生读起来比较轻松,特别是一些名人传记中的榜样作用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目的起到纠正作用。学生的阅读目的往往会提高到扩大知识面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时,学生的阅读就会博而不杂,精而求深,读而有思,思而致用。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自己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背影》,这是一篇歌颂父爱的文章,我提问:文章歌颂父爱的依据在哪里?生活经历告诉我们,人在受到强刺激时,对于所见的情景会进行瞬间记忆,在大脑中留下一个较为鲜明的画面。画面与事件之间形成一个互为索引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见到与脑中“画面”相类似的情境时,会立刻想到“事件”,同样在碰到与“事件”相类似的事时,又会在大脑中引出“画面”。父亲以肥胖不便之躯去为儿子买橘子,儿子自然能够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深爱,以及对自己的厚望。加之当时父亲的压力和家庭的处境等综合因素对于朱自清是一个强烈的刺激,于是,这样一个买橘的“背影”,便成为朱自清体味父爱、父亲的期待,以及关心父亲、关心家庭的一个索引、一个符号,在他心中挥之不去。所以,当他收到父亲的信后从中再次体会到那份关爱之情,从而想起“背影”这一“画面”。
对于问题,不应急于分析、解答,也不应马上让学生进行讨论,而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以锻炼。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让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让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切记:不论哪个层面的学生,我们都应对他们的个性化阅读给以充分的理解和赏识,让他们体会丰收的喜悦。
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学生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总之,我力求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四、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尤其应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着重从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精读和略读的习惯,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在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时前,我提问:什么是克隆技术,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让学生去查相关资料。结果,学生搜集的资料比较齐全,涉及的书之多,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对克隆技术有了清晰认识。
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纸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