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惩罚二字已逐渐淡出了教育者的视线,表扬却像廉价的商品一样随处可见。在不久前的一次调研中,课堂上表扬泛滥:“你真是太棒了!”“你以后肯定是作家!”“你太有才了!”
……
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些许问题,亟需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由尺度看表扬的底线
这是一堂数学课,授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授课老师手拿两幅图形问:“哪一幅图比较美?”学生答:“右边的美,对称美!”“你们真是太棒了!”老师立刻加以表扬,接着,左手持樱花,右手握五环,问:“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图形?”学生答:“轴对称图形。” “真聪明!”“你们太厉害了!”
……
整堂课下来,表扬声此起彼伏,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赏识教育吗?
课堂上,我们提倡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凡是发言的学生,我们都给予表扬,期望学生能朝着我们激励的方向前进。
可是,现实却让我们美好的期待成为了泡影。一方面,学生在廉价、频繁的称赞中逐渐麻木,觉得表扬没什么大不了,权当教师的“口头禅”;另一方面,学生在过度表扬的蜜罐中逐日膨胀,受不得半点委屈和挫折。
心痛之余,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提倡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发挥评价过程中的激励作用,但是,评价的激励作用绝不是靠我们毫无底线、脱口而出的“赏识”来促成,至少要恪守“给表扬一个恰当的理由”这个底线。
只有不为表扬而表扬,用心琢磨每位学生的优点,真切地“映”出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色,学生真实的成长才会自然呈现。
由高度看表扬的范围
这是一堂语文课,老师在讲授课文《沁园春•雪》。老师问:“大家推荐一下,由谁来朗读这篇课文?”学生齐答:“XX最擅长。”XX朗读完后,老师示意全班鼓掌:“真的太厉害了,已经达到播音员标准了!”接着,老师请同学分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一学生答道:“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这时,教师再一次示意全班鼓掌:“这么会分析,你以后肯定是作家了!”“祖国的未来有希望了!”
……
一堂课结束,溢美之词不绝于耳。然而,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果真是我们追求的赏识教育吗?
课堂上,我们提倡学生大胆表达,如若学生的表现如意,我们不由自主地予以赞美,渴望学生能奔着我们指明的大道驰骋。
可是,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一方面,学生在赞美与宠爱的交织中飘飘然起来,一副“天下第一”的扮相,目中无人、不可一世;另一方面,学生在遥不可及的理想面前不免感到胆怯,终日沉浸在“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的俗语中,思前顾后,无法自如地行走。
惋惜之余,我们不得不反思: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发挥并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并不是我们给学生戴个“高帽”就可以做到的,戴“高帽”要基于一定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学习过程本身,如此,表扬的高度也就有据可寻,正所谓让学生“跳起来摘苹果”。
只有科学地引导学生面对目标,既不藐视也不畏惧,才能“映”出不同学生的个性走向,学生才能获得真实的成长。
由角度看表扬的内涵
这是一堂班会课,主题是“让我们从这里起航”。班主任将全班的每一位同学都表扬了一番:“XX表现得不错,XX也表现得不错,XX表现得也很好!”
……
一堂班会课结束,肯定声如影相随,浸泡着虚情假意。然而,我们不能不追问,这样的赏识教育可行吗?
我们教育学生做最好的自己,竭力执行“一个都不能少”的表扬策略,热盼学生能“一路凯歌”。
然而,无限的憧憬在现实中破灭。一方面,学生在信手拈来、毫无根基的肯定中摸索出“假大空”的规律,继而对肯定声嗤之以鼻,热情殆尽后便激不起半点涟漪;另一方面,学生在随意夸大、随性安抚的话语中觉察到虚伪、夸张的成分,负性情绪不断上升,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的僵化与淡漠。
困惑之余,我们不能不思考:师生的视界为何如此难以融合?融合的切入点在哪?其实,表扬的角度就是最好的切入点,角度能充分凸显表扬的层面性,达成“有效地激励学生内心活动”的共识,以弥补表扬内涵的缺失。
只有积极发现每位学生与众不同的美,让它不断放大,“映”出不同学生的个性力量,学生的真实成长才能如期而至。
诚然,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镜子”,老师要想“映”出学生的真实成长,就必须把握好表扬的尺度、高度与角度,聚焦表扬的底线、范围与内涵,立体地看待成长中的学生。
【李志艳,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
责任编辑/苗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