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学法指导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古训,激励了许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为此已有许多成功经验供我们借鉴。但教学的时代特征,决定了不能照搬古人的方法,我们只能在继承和发展上下工夫。
备课是教学中的起始环节,它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为使学法指导既具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必须在备课中兼顾学法指导,并对此作精心设计,这是搞好学法指导的先决条件。
笔者在备课中兼顾学法指导,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历史课备课中兼顾学法指导的一些做法。
一、提示知识体系
布鲁纳曾说:务必教给学生以基本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必须对教材和知识点加以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并最大限度地提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把庞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单化、次序化、网络化,使之构成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规律及时代特征的前提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历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为提高历史认识创造前提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根据典型材料改进教学设计,加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之一。例如,《鸦片战争》的备课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是:1.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2.鸦片的输入及危害。3.中国的禁烟运动。4.鸦片战争的过程。5.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别提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了。
但是如果改为这样设计:1.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体现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和以后的抗英斗争?(上升到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原理。)4.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利用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观点。)5.是否认同“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体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6.“落后应该挨打”“落后必然挨打”这两个观点,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定论。)这样“政史结合”的教学设计,既加强了方法的指导和理论的传授,又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对教材中的非重点内容当然也不能忽视,因为随着问题分析角度的转换,重点与非重点也将随之变换,备课中要加强知识点的概括、归纳、综合等,以理顺知识线索,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注重学法指导的整体性和形式的多样化
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学法指导的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对不同的章节和内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指导。学法指导必须渗透于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强化,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种途径,这需要在学法指导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选择典型史料以供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提供历史定论要求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等。如此长期坚持下去,定能使学生的历史观得以加强,使历史学习的方法得以掌握和应用。
四、以典型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备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具体可以从四方面着手:1.进行情感教育。利用直观手段(如实地参观、图像资料等),以生动传神的课堂描述,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用合适的乡土材料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2.进行意志品格教育。利用著名历史人物的优秀业绩、高贵品质、治学态度等,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教育。3.进行方法论教育。史论结合,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4.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利用典型材料,培养学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学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具有崇高的责任感,于是,学习知识、钻研学法也就有更高的自觉性。
当然,学法指导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有些步骤或做法在具体的操作中并无备课和上课之分,只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学习。我坚信,学法指导重在坚持,贵在得法,如果大家共同来重视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