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艳春
在历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促进。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谈谈在教学目标设置及教学过程中树立新观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一些感想。
一、在教学目标设置及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观念
1.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比多掌握一些具体的历史知识更为重要。青少年时期正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施教时必须把握良机。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是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科的思维不同于其他学科,最突出的有三点:第一是严谨性。历史思维是以历史事实为思维材料,强调以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第二是时空性。历史本身主要是由时间、地点(空间)和人物活动三要素构成的。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特别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经常要考虑到天、地、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时间、空间和人的活动的关系。如在讲《战国七雄》这节课时,特别注意要交代清楚特定的时代——两千多年前,战乱不断的战国时期;特定的人物——发愤图强、求贤若渴的秦孝公与锐意改革、果敢有为的商鞅。以此为前提,可以在历史思维的层次上实现一种跨越时空的古今沟通,使学生想前人之所想,“为”前人之所为。第三是联系性。如纵向线性联系: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平面的横向联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立体化结构联系:天时—地利—人和,自然—社会—人物活动等。在教学中一般用结构图示直观地揭示这种联系,以便培养学生综合地分析理解历史的能力。
2.教学过程——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要特征
首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教学场所封闭,教学时间有限,师生空间位置相对固化。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想办法打破一些制约,营造活跃的氛围。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友好而平等,语言要生动且富有激励性。
其次,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若想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从下面几方面入手:师生相互尊重,使课堂形成师生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语言的激励和启发;提出的问题难度适宜,使学生既愿意答且能答上来;给学生的思考提供史实依据,并印发相应的材料;采用多种让学生参与的形式。在课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形成一种师生对抗的方式,利用学生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激发其参与的热情,营造师生合作与互动的气氛。
二、运用讨论式教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曾多次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倾向进行调查,发现不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他们大都倾向于讨论式教学,不喜欢“师讲生听”的传统教学。教学过程中一引入讨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侃侃而谈,沉寂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课堂结束后,学生往往意犹未尽。
2.有利于学生感受、理解历史知识
为了参与讨论,学生首先要自己查阅资料,搞清楚所论及的历史问题,根据材料确定论点和论据,还要撰写讨论提纲等,这些活动都会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过程中,讨论教学有多种。从学生参与上分,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从所占教学时间上分,有整节课的讨论、课中穿插讨论等。如在讲《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教材中“林彪外逃机毁人亡”照片,并阅读教材中“九一三事件”的内容,或听教师介绍事件过程。之后,提出“九一三”这一惊心动魄的事件,对当事人有什么教训呢?这一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对不对?“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带来的究竟是什么?林彪集团地位显赫,为什么会败得那么快、那么惨?对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注意从偶然性与必然性、表面现象与内涵本质、个人或小集团与群体或人民的关系、直接后果与间接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讨论中,教师置身于学生中,与大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也敢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面对学生的误区,教师不应强求学生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引导学生站在历史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从孤立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认识中走出,看清历史的进程、历史的走向,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总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适时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学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达到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