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与整合

2012-04-29 00:44秦宣
教学与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整合

秦宣

[关键词]社会裂变;阶层分化、思想混乱;整合;文化认同

[摘要]当代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和当代中国的大转型,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裂变,从而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力,着力维护思想文化领域的稳定,增强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是当前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2-0005-07

当代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思想文化领域内多元、多变、多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统一人们思想,凝聚人们力量,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着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难度越来越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艰巨任务。我们认为,当前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社会的分化和裂变导致的思想混乱,而我们唯一的出路就在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力,着力维护思想文化领域的稳定。

一、当代中国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认同和思想领域的稳定

现代化与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对矛盾。现代化往往促使利益分化,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不和谐,社会不和谐又往往延缓甚至中断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而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的前提是要维护社会的稳定,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就国内来说,“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而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思想文化领域的稳定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社会和谐是人自身的和谐,关键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我们今天讲社会和谐,虽然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社会内部结构的和谐和外部环境的和谐等多种含义,但人自身的和谐最为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和谐社会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开拓者、创造者。和谐始于内心,科学的信仰、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人自身的和谐,要求作为个体的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我们这里所指的人,既指作为单数的人即个人,又指作为复数的人,即集体的人。所以,这里的思想稳定,即包括个人自身心灵的安宁,也包括群体的思想稳定。

其次,社会的稳定包含着人们思想的稳定,思想稳定是社会稳定最坚实的基础。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稳定,一个国家是否安全,既取决于国家的硬实力如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技术实力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如文化感召力、民族精神凝聚力、价值观影响力、意识形态整合力等等。在文化软实力中,文化认同最基础,思想统一最关键。正因为如此,在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民族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重要性,着力采取各种措施保持本民族的价值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在深刻分析此次危机的根源时,文化问题尤其是价值观问题,也被纳入到讨论之中,西方国家一直在担心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西方价值观的丧失。就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在冷战结束后也在担忧其主流价值观的丧失,也正在寻找增强其文化认同和国民价值认同的途径。其目的恰恰是维护美国的国家特性,应对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危机。

最后,今天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根本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维护人们思想的稳定,打牢全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即失去了文化上的认同,也就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家园,思想就会出现混乱,社会就会陷入一盘散沙,发展也因此失去了正确方向。在这方面,苏东剧变曾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今天,我们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指导地位,要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目的都在于打牢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创设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二、当代中国正面临着社会快速分化带来的思想裂变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这虽然只是一句电影台词,但却反映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当代中国,正处于一系列重大转型过程中,如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从集权社会向民主社会的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这一系列的转型必然带来人们思想上的分化、冲突和裂变。这种分化、冲突和裂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结构的裂变导致家庭伦理道德的裂变。这里的家庭裂变不是指婚姻关系的变化,而是指家庭成员身份的裂变。过去,我们常讲,我们家祖宗三代均是农民,或者说我们家祖宗三代是牧民、商人。但今天,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许在一个家庭里,祖父辈是农民,但父母辈就不都是农民,而到了儿孙辈,情况就更复杂了,有的当工人,有的当农民,有的当知识分子,有的当公务员。就收入而言,有的可能下岗待业无收入来源靠领取救济金或最低生活保障金度日;有的可能作私企老板收入可观;有的可能当公务员收入相当稳定。就文化水平而言,有的可能是文盲,有的可能具有博士学位。就宗教信仰而言,有的地方的家庭已经出现一个家庭内的成员信奉多种宗教的情况①。过去单一的家庭结构发生分化,过去相对稳定的生产方式、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被打破,过去维系家庭稳定的伦理道德现在已经难以维系了。其结果是:家庭矛盾激化、婚姻关系破裂、兄弟之间反目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方面,我们可以在各种媒体上找到很多相关的案例。这一切说明,传统的家庭和睦关系因为家庭成员身份的分化而遭到冲击,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难以为继。

第二,阶级阶层的分化导致阶级阶层文化认同的下降。过去,我国主要存在工人、农民两大阶

级和知识分子、管理者两个阶层。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伴随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阶级阶层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分化。就工人阶级而言,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工人已经广泛分布于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形式中。因此,工人阶级已经发生了分化。对于人口众多的农民阶级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分化更为严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原有的一些阶层分化的同时,新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在分化过程中,有些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提高了,有些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下降了,出现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利益集团。阶层的分化带来了阶层文化认同的下降。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和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导致多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不同阶层的人们开始出现思想困惑或混乱:“我们是谁?”“我们到底属于哪个阶层?”“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政治诉求?”“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位?”这种阶级或阶层的分化对整个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造成极大困难,导致不同群体产生不同程度心理上的危机。

第三,快速的社会流动,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导致个人身份的快速变化,从而导致个人心灵人格的裂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流动的明显加快,个人身份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过去是农家子弟,通过多年的奋斗,现在有的已经成为国家公务员、企业家或者是大学教师;过去是国有企业的工人,现在有可能成了个体工商户、企业老板;过去是国企领导,现在有可能成了私营企业主或股份公司的董事长;过去是国家干部,现在可能变成了国企老板或外资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在这种快速的社会流动中,相当一部分人即使身份并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个人心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一样,在封闭环境下与在开放环境下不一样,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也不一样。社会流动的加快,个人身份的快速转换,导致个人身份的认同危机:“我到底是谁?”“我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我是开放的还是保守的?”“我是农民工,但我到底是农民还是工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常感到:“我们的身体已经走在了灵魂的前面,因而身体很累、灵魂也很累。”在这种情况下,思想道德领域内出现了许多错位,许多人把“底线”当成了“上线”,把“反常”当成了“正常”,有的人甚至把“无耻”当成了“无畏”。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人们思想上的纠结和精神上的疾病,并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后果。据统计,中国平均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身亡。自杀已成为15~34岁青少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数据,在过去50年里,自杀率上升了60%。而在自杀原因中,心理疾病又居首位。2011年10月24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举行首次审议《精神卫生法(草案)》过程时,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精神卫生问题的严重性在我国十分突出。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有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约1600万人。

第四,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正导致统一的中华文明的裂变。2008年发生在西藏的“3?14”事件,2009年发生在新疆的“7?5”事件,已充分暴露出我国文化认同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华文明具有5 000年历史,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我们都是华夏儿女,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就是这种文化认同的反映。但冷战结束后,受境外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加上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又属于跨界民族,因此,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正在下降。由于少数民族受社会转型的影响相对剧烈,同时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程度参差不齐,加之许多少数民族地处边疆,因此,少数民族文化往往最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宗教和价值观的冲击,也往往最容易造成对中华文化的疏远。

第五,快速的社会转型、剧烈的思想变革,正导致执政党内部思想的分化。在快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等矛盾冲突,已使人们的思想、思维结构以及价值体系产生裂痕,带来困惑,使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失去平衡,出现了不知所措的“浮躁”情绪乃至精神的“错乱”,甚至精神危机。这种情况也反映在我们执政党内,党内思想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我们党的宗旨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广大公务人员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应不讲条件、不讲价钱、不图回报、无私奉献。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腐朽没落的价值观在党内开始滋长蔓延,助长了党内追名逐利的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权钱交易、行贿索贿、贪污腐败、奢侈享乐的现象比较严重,开始成为人们忧虑的焦点。有的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毫无政治信仰,更无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的党员道德败坏,精神堕落,伦理道德丧失,政治道德缺失。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了党员价值观的扭曲,另一方面导致党群关系的恶化,进而引起思想上的混乱。我们为何要开展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为何要搞清楚“六个为什么”,为何“要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执政党内思想不够统一,对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下降。

总之,快速的社会转型导致人们思想领域出现的变化与我们着力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极不相容的,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相适应的,也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就会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中华文化认同度的下降,从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三、如何对多元的思想文化进行整合,是我们思想理论战线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不断提高认识,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认同,统一人们思想的重要性。我们始终认为,一个社会,最可怕的混乱是思想上的混乱。中国一旦出现思想上的混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一旦出现社会混乱,会是一盘散沙,这不仅对中华民族是一种灾难,而且对整个世界也是一种灾难。因此,在

当前,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应该着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对于执政党来说,应该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的文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刻。要维护13亿人的思想稳定,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就必须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多样化的文化和价值观。如何把国外文化中合理成分、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中的精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革命传统道德,以及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创新精神整合起来,概括提炼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当前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经过60多年发展,30多年改革,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以一个经济大国崛起以后,必须重视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建设。没有被人们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因此,在当前,一方面,我们要继续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另一方面,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尽快概括提炼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并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密切关注社会思潮,把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使全体人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第三,始终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但“多元并存”并不是无序和放任的并存,而是“一元主导”下的并存。没有“一元主导”,文化思想领域必然陷入一片混乱。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因此,在当前,最主要的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同时,要引导全体人民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第四,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160多年的发展史,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应当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应当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践中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威力;我们应当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深入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第五,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大胆地学习与借鉴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要坚定地实行文化领域的“双百”方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要大力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各种社会思潮,对于来自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社会思潮进行客观的、辩证的分析与鉴别,克服和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与侵蚀。我们必须牢记:“如果面对错误的思想政治观点,不闻不问,不批评,不斗争,听任它们去搞乱人们的思想、搞乱我们的意识形态,那是极其危险的,势必危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第六,加强对中华文明的宣传和研究。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文明。但在今天的全球化世界中,中华文明正在丧失其影响力,许多国家把中华文明当作一种落后的文明甚至是野蛮的文明。而在国内,在我们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感正在逐步强化,中华文明的凝聚力正在逐步下降。长期下去,没有被断裂的中华文明很有可能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被分裂。统一的中华文明不存在,国家意识形态就难以存在,思想稳定就难以保证。这是十分让人忧虑的问题,也是现在需要加强研究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良好机遇,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我们要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尊重民族文化差异中实现中华文化认同和思想统一,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谐与稳定。

第七,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理论阵地建设,为保持全民族的思想稳定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要从国家安全和民族存亡高度增强人们的文化安全意识。一方面,在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渠道向全国各族人民展示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主要成就,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产生的理论成果,争取在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中让全国各族人民更多地了解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良好环境,同时也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第八,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重要战场。针对网络传播无国界、隐匿

性和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等特点,我们必须从维护全民族思想稳定的高度,抓住信息化的历史机遇,善于运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要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使互联网成为维护思想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

第九,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派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敢于追求真理、反对谬误,歌颂美善、反对丑恶,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坚持创新、反对守旧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第十,加强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政治思想稳定机制。“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一方面,我们党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党的思想稳定和团结统一;另一方面,全党要明确:“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各级党委的主要负责人更要带头研究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给予具体的指导与支持,真正使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

总之,在社会快速转型带来的人们思想文化裂变的情况下,在多元文化并存竞争的文化发展格局下,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维护人们的思想稳定,是比发展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更为艰巨的任务。在这方面,我们既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谢绮珊,农村自杀率三倍于城市[N],广州日报,2011-09-08

[3]孙乾,精神卫生法追究“被精神病”人刑责[N],京华时报,2011-10-25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

[6]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邓小平文选[M],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李文苓]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整合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视域的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试论香港电影中的“九七情结”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