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丽杰
摘要:自中国1999 年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受到普遍关注。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生活质量,因此,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受到更多的关注,老年人的休闲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城市旅游景区在老年人的休闲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在综合检索城市旅游景区和老年休闲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休闲的类型和城市休闲的空间分布,以及目前老年人的主要休闲方式和在休闲中对城市景区的利用情况。
关键词: 城市旅游景区;城市休闲;老年人休闲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78-03
一、城市旅游与城市旅游景区的探讨
“城市旅游景区”在目前国内外有限的研究中尚无公认的定义,但是学者逐渐对“城市旅游”这一概念提出了定义。张玲[1]认为,城市旅游就是旅游者以城市本身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完成其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在内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薛莹[2]从城市地域对城市旅游的限定上来理解城市旅游的含义。主要是基于城市地理学的视角,从一个较为宽泛的角度来认识城市旅游。唐恩富[3]总结出:一部分专家认为,城市旅游是以城市风貌、风光、风物、风情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还有一部分专家认为,城市旅游是游客被城市本身所吸引,在城市内开展的旅游活动。另外,他将城市旅游的特点归纳为:整体性、多元性、参与性、带动性和统一性。从上面的定义描述可以概括出城市旅游活动的客体是城市本身。结合景区的定义(景区是根据风景资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人观赏需求而将风景区划分成的一定用地范围),可以得出,城市旅游景区应包括城市风景名胜区和游客游览率较高的有魅力的城市公园,如北京的香山公园等。
公园是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的,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的园林。公园以开发为主,以最大限度满足当地居民游憩需要为宗旨 [4]。“城市风景名胜区是指位于城市建成区或近郊区的名胜风景点、古迹点,供城市居民游览、休憩为主,兼为旅游点的公园绿地。”根据《公园设计规范》(1992版)术语解释,城市风景名胜区有别于大多位于远郊或远离城市,景区范围较大,主要作为旅游点的各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与一般的城市公园相比又具有典型的名胜风景点、古迹点,兼具有风景名胜区的特征 [5]。它既包括纯粹由人造空间构成、以人文景观为主要特征的古典园林,如苏州园林等,还包括位于城市建成区或近郊,但兼具由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特点的空间,如北京颐和园、杭州西湖等。
二、城市休闲区
约瑟夫·皮普尔对休闲的认识是:休闲本质上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它既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的必然,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而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态度,即人们保持的平和宁静的态度,也是人为了使自己沉浸在平和心态中、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因此,陈敏[6]认为,休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吃喝玩乐”感观层面的消遣,更是为增加人多方面的才华、多方面地体验人生、享受人生提供了保障。
(一)影响城市休闲区空间分布的因素
城市休闲区的分布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城市景区的客观地理位置,二是城市居民对休闲区的主观选择。
景区的客观地理位置,如到居民居住集中区的交通时间、交通便利情况会对城市休闲区的分布产生影响。粟路军、许春晓[7]将城市居民休闲场所选择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安全因素、吸引力因素、社会支持因素、费用因素、交通因素、时间因素、心理因素等七个维度。
(二)城市休闲区的分布
杨振之、周坤[8]认为,随着城市功能进一步由以生产为主演变为以服务消费为主,生产空间将逐渐边缘化、郊区化,制造产业逐渐向城市边缘地带转移,而公共休闲空间及与之相关的信息空间、服务空间、消费空间则趋向城市的中心和城市的社区,休闲产业将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城市、信息城市、服务城市和休闲城市。粟路军、王亮[7]的观点则与他们的不同:在城市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挤力,近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吸力,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郊休闲已成为城市居民经常性的消费活动。吴必虎[9]也指出在城市周邊逐渐形成了环城游憩带,而且发挥休闲作用逐渐增大。
王紫雯、明焱[10]进行了一次“人居环境与休闲民意调查”,对于“在杭州,您喜欢逗留的场所”这一问题,选择最多的是:湖滨公园内、吴山公园、白堤入口处的小亭子、宝石山顶,这些是市民们最熟悉的城市景区的主体部分(见图1)。另外,高畅[11]指出,我们社会正在迎来“休闲时代”,将来城市的主要功能包括休闲游憩。面对我国当前城市人口数量巨大、城市公园数量不足、公共绿地面积过小的现状,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的休闲游憩功能凸显。边缘地带依托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优美风景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周边市民乃至全体市民重要的休闲游憩场所。
(三)城市休闲区的分类
郭旭、郭恩章、陈旸等[12]按照休闲区出现的先后顺序将城市休闲空间分为传统城市休闲区和新型城市休闲区。传统的城市休闲空间主要包括:广场、街区、公园、绿地、滨水空间等几种类型。新型城市休闲空间包括:以休闲为主的功能区,如游憩商务区(RBD)、中心旅游区(CTD)、旅游商务区(TBD)、中央休闲区(CED)等;体验式主题休闲空间,大体包括了以人工景观为主的主题公园和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的农业休闲空间及海上休闲空间;主题公园;农业休闲园。
高燕、郑焱[13]将休闲主要地点分类为:自己居住的城市内(城市景区、社区活动中心),居住城市的周边乡村,自己家里。休闲主要场所分为:观光旅游地,休闲度假区,剧院、影院,宾馆、酒店,舞厅,体育场馆,卡拉OK厅,家里。
三、老年居民城市休闲活动特征
(一)老年人城市休闲活动类型
龙建新、谭洁[14]认为,我国老年人的休闲活动按照目的的不同分成三种类型:一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健身型;二是以锻炼思维、获取信息为目的的益智型;三是以提高生活品位为目的的怡情型。孙樱、韩英[15]按照内容与功能的不同,作了更加细化的分类,将老年人的休闲活动方式分为七种类别:益智类、怡情类、康体类、学习类、社会交往类、公益活动类和日常劳动类。王蕾、陈田、王昊等[16]直接将休闲活动分为:健身活动,看电视、听广播、读书、读报,朋友聚会聊天,旅游登山远足,棋牌类,养宠物、养花,逛商场、超市,干家务、带孩子,书法绘画、工艺制作,上网,收藏,其公益活动。其他文献对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分类与上文提到的分类大同小异。
(二)老年人城市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特征
与其他的休闲类型相比较,老年人在进行健身型休闲或是康体类休闲时更趋向于选择城市旅游景区。
朴永吉[17]在北京、东京、首尔三地进行了老年人对公园利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经调查得出,在公园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老年人选择公园时受到来园距离和交通设施的影响较大。但是面对有魅力的公园时,老年人选择公园受到公园距离和交通设施的影响较小。张运吉在山东省泰安市和济南市的问卷调查, 得出老年人利用公园的目的依次是健身、交流、娱乐、消遣、带孩子。关鑫[18]在广州的研究得出影响老年人休闲行为的要素依重要程度排序为: 场地绿化、治安状况、噪音及卫生状况、交通状况、设施齐全程度、设施分布、人际氛围、活动场地大小、灯光照明。城市景区因其良好的绿化、设施、治安等条件受到老年人的青睐。老年人喜爱的活动场所主要是要有“人气”即使是喜欢安静的老年人,也喜欢可以看到其他人活动的空间 [19]。刘慧[20]对长沙老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最主要的休闲场所是广场、公园,占32 %;其次是自己或朋友家里,占29 %;再次是老年活动中心,占23 %。王蕾、陈田、王昊等[16]对北京老年居民的调查也显示,市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公园绿地是北京老年人户外休闲的主要场所。公共交通和自驾车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老年休闲空间的辐射半径,如香山公园、八大处公园环境优美又免费开放的城市景区,对周边及较远住处的老年人都有很大吸引力。
(三)老年人城市休闲活动的时间结构特征
在季节变化不大的地区,季节变化对老年人在开放性城市景区的活动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有些老年人对季节变化敏感,认为春秋是最适宜户外休闲的季节[21]。在四季分明地区,季节变化对老人在开放性城市景区中的活动行为有比较大的影响,对老人的活动范围、活动内容、活动频率、活动停滞时间各方面都产生影响[22]。
孙樱、陈田、韩英等[15]的调查结果显示,早餐前的6—8点为到城市景区进行康体等活动的高峰,上午逐渐递减,下午有一个从少增多再减少的过程,晚饭后19—20点又形成一个活动的高潮。蔡清、李响、王崑等[23]的调查与其不同之处为:晚饭过后,老人一般很少再到城市景区活动,而大多选择在居家楼下的居住区绿地中活动。这是因为老人的视力一般较差,而被调查公园中又存在着夜晚照明条件不佳的情况,所以,给老人夜晚活动及回家后上楼都带来许多不便。另一方面,夜晚来到公园的儿童及青年人较多,儿童及青年人多从事的剧烈活动给老人在心理上造成了一种不安全感。
四、总结
1.老年人虽然有较多的可支配时间和可支配收入,但因为身体因素,将远距离旅游作为休闲方式的老年人数量相对较少,多数老年人更愿意在其所居住城市休闲。老年人选择的休闲区的类型、休闲的时间和空间上有自己的特征,如倾向于在天气状况良好、距离不是很远的风景优美的城市景区中休闲活动。
2.除了本城市居民,城市景区的另一重要客体是外地游客。因为共用同一景区,城市居民与游客之间必然在景区的利用时间和利用空间上存在矛盾,但几乎没有学者研究两者之间的矛盾。能不能发现、重视并缓和这种矛盾对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休闲效果和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玲.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化[J].网络财富,2009,(8):61-62.
[2]薛莹.城市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一个理论评述[J].旅游学刊,2004,19(2):50-54.
[3]唐恩富,罗能.城市旅游刍议[J].市场论坛,2005,(7):101-103.
[4]刘少湃.城市旅游景区的空间优化[J].城市问题,2007,(1):41-45.
[5]周建东.城市风景名胜公园环境容量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6]张敏.基于休闲学的休闲城市评价标准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0,(3):89-92.
[7]粟路军,许春晓.城市居民近郊休闲场所选择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33-37.
[8]杨振之,周坤.也谈休闲城市与城市休闲[J].旅游学刊,2008,(12):51-57.
[9]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4):354-359.
[10]王紫雯,明焱.城市休闲人群户外滞留空间的景观特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1):57-64.
[11]高畅.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积极利用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12]郭旭,郭恩章,陈旸.论休闲经济与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J].城市规划,2008,(12):79-85.
[13]高燕,郑焱.中西部城市居民娱乐休闲场所选择影响因素比较研究——以长沙市和兰州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9,(12):46-53.
[14]龙建新,谭洁.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老年休闲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8,(34):9-10.
[15]孙樱,陈田,韩英.北京市区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初探[J].地理研究,2001,(5):94-99.
[16]王蕾.北京市老年户外休闲行为特征的时空变异分析——以2000年和2010年为例[J].西北人口,2011,(3):537-543.
[17]朴永吉.中日韩三国老年人对公园利用的比较[J].中国园林,2005,(8):27-31.
[18]关鑫.广州市老年人户外休闲空间研究——以公园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2007.
[19]聂庆娟.寒地城市居住区老年人户外休闲空间的研究——以哈尔滨市居住区为分析实例[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3.
[20]刘慧.长沙市老年大学学员休闲现状及休闲参与障碍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8,(11):142-143.
[21]陈金华,李洪波.历史文化名城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研究——以泉州市为例[J].泰山学院学报,2007,(2):78-83.
[22]蔡清,李响,王崑.哈尔滨市老年人在开放性公园中的活动特征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