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军 余建中
摘 要 文章回顾了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对这次地震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大自然无情不可避免,但是我们人类不应该只会责怪自然,需要从自身的角度来观察,运用社会科学技术更好的认识自然,因为我们的社会的温情足以给我们强大的力量来克服任何困难,共创美好社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和谐相处
中图分类号:X1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from Wenchuan Earthquake -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YANG Xiaojun[1], YU Jianzhong[2]
([1] Hangzhou Zhongzhou Jiangong Group, Hangzhou, Zhejiang 310013;
[2] Zhejiang Qiushi Engineering Test Co., Ltd,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Abstract Reviewed May 12,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the earthquake caused some social issues. Inevitable that the ruthless nature, but we should not only blame the nature, human needs to observe from their own perspective, use social 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nature, because the warmth of our society are powerful enough to overcome any difficulty, to achieve the a better society.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harmony; harmonious society; natural disasters; technology
0 引言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8.0级地震,这是自唐山大地震后,中国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汶川地震的震级高、强度大、范围广、余震多、伤亡人数多、次生灾害大、经济损失大,给汶川地震灾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今时代,人类对宇宙、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对地震机制、机理,地球板块运动,以及深达数十、数百千米的震源及其活动规律等,还认识不够。必须加强对地震机理、机制,包括地球板块运动、震源等活动规律的探讨、认识与科学研究;逐步提高对地震的预警与预报,加强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律条令,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1 引发的思考
灾害留给人类的记忆是惨痛的,但也留带给我们许多思考。20世纪以来中国培养了一支强大的、世界一流的地质科学家及工程师队伍。目前,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矿产大国,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探矿、采矿技术。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需求。虽然我们这个时代的科技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家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我们对于所生活的地球仍然有很多不能求解,普及地震知识工作和提高地震的预测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地震预测有两种方法:一是土方法,人们通过对所观察的东西进行分析,按整体的联系的方法来判断;而另一种就是数字方法,依靠仪器进行分析,按局部的来分析。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客观地谈到了地震预测的难度和复杂性问题,但他仍然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目前,地震预测在全球都是个大难题。尽管预测地震难,但可以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来判断是否会有地震。例如,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地下水的变化等。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并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科学的不足,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地震可以得到更好的预测,地震造成的灾害也可以得到更好的预防和抢救。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对解救人民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证,利用直升机直接将专家、物资等投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现代化的机械装置快速解除路上的障碍物,使道路畅通,使受伤人员能够快速的转移倒安全地带。
汶川地震给我们的第二个思考是自然的报复,我们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更应认识自然规律,懂得去保护自然,从而更加友好地与自然相处。由于地震后产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原因,灾害区域内的生态景观破碎化程度显著,生态系统被进一步破坏、隔离。据统计,受损林地面积达32. 87万hm2,致使灾害区森林覆盖率由灾前的44. 51%下降为灾后的42.64% ,降低了1.87%,也使得全省森林覆盖率降低了0.46%。同时,汶川大地震的余震、次生滑坡泥石流所造成的巨大灾害,也表明了地学界对地震区域分布规律、发生原因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认识,存在不足或偏差之处。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这次灾害来开展地貌演化、地震地质、和山地灾害等相关研究,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地质地貌灾变事件演化,特别是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分布规律作出科学上应有的贡献,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提供坚实科学依据。
人对自然界的主要改造有创生过程。其中人对自然界的创生过程是人根据客观规律的主观设想,外化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在客观与主观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抛弃了主观的理想性与客观的纯全性,而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成为主观的实现,最后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实现了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从而改变了自然物,进而把天然,自然界改变为人工自然界。这依赖于人在自然物中打上了人的印记,形成了人化的成份,产生了自然界中从来不曾有也不可有的新成份。也就是所谓的人类世界中接触的自然,这种被人化了的新无题才真正体现了人的内在创造性。因为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人类必须为自然担负一定的道德责任。首先,人类对自然环境有改造与维护的关系。人与自然既有着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也有维护与被维护之间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协调与自然的关系,进而进行物质交换、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另一方面,自然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不断完善的趋势程。因此,人类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从而保护人类自身。改造的目的不仅维护自然,并且保护生物物种的生存与发展。改造自然与维护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需要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出发,正确公正地认识这种改造,科学地行使人类自身的权利,保持生态平衡,善待自然界的生物物种的生存与发展。人们需要合理地调节自身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自觉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自然界的各种生物能够得以和谐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改造和维护相互依赖、相互联系,改造自然必须从维护自然出发,对自然的破坏只能妨碍人类改造自然目标的达到,同样维护自然是主动的,积极的。改造和维护是和谐统一的。
2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很大,这也就要求我们对科学技术要有很好的认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能力,同时也要我们不断认识我们的自然,了解它的规律,利用规律使得技术破坏自然的能力降到最低。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举全国之力帮助灾区恢复生产生活设施的过程中,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借鉴国内外经验,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把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与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重构相结合,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衡量灾后重建规模,使地震高危地区巨震灾后的重建成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王儒述.汶川地震后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1-7.
[2] 宋健.工程技术百年颂[J].中国工程科学,2002.4(3):1-5.
[3] 江昀.论技术发展的社会后果及其控制[J].大自然探索,1999.18(3):103-107.
[4] 张信宝有关汶川地震及次生山地灾害研究的一些科学问题[J].山地学报,2008.26(4):402-403.
[5] R.K.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6] 马永庆.论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J].东岳论丛,2000.21(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