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峥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说写往往会脱离生活,形式单一,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思维局限、语言干瘪、内容空泛、缺乏童趣……为了走出困境,我智用“词串教学”形式,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轻松而有趣地感知、体悟、巧说、促写。
一、立足生活启思,试一试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更是学生说写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努力让生活扎根学生心灵,开掘源头,积累丰厚的语言,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苏教版词串形式的教材,有的以公园景物为中心,有的以野外生活情景为中心,有的以海边情景为中心,有的以夏夜生活为中心……这些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富含童心、童趣,容易唤醒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感知和存储于脑海中的经验,与之产生共鸣,进而打开思路。当公园、绿树、红花、小桥、流水、宝塔……这些词语映入孩子们眼帘的时候,以往存储于内心的“公园游玩情景图”等相似感受与经验喷涌而出,一串串词语与一幅幅画面不停地闪烁,带给孩子们的是愉悦的心情,幸福的回忆……我相机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大家情趣高涨,语言生动,一下子将生活、书本、词串联系了起来,学得轻松、扎实而富有情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二、妙语连珠巧说,议一议
词串语言凝练、紧凑,中间的“留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苏教版二上语文识字一、二、五、六都是词串形式的看图识字。在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培养他们按一定顺序说话的习惯。(先整体后局部;从空间特性上说,或从上至下,或从远至近,或从景至人等)。说话要抓特点(事物的形状、颜色、特点;数量、色彩、质地等变化),说话要细致(不仅着眼于大的轮廓和方面,还要关注细微的地方和具体的细节),努力做到“言之有序”。
如二上识字六中,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椰树、骄阳、海岛、牦牛、冰雪、高原十二个词语分为四组,介绍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其中塞北风光、江南春色、海岛夏景、高原冰雪到底是什么样,文中没有细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议,想出画面扩展情境,让景物、动物、场景在头脑中“活”起来。“明像”才能入境,“入境”才能悟情。按照“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画面说出来”的方法,词境结合,实现“言——像——意”的统一。在议论中,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妙语连珠,巧补“留白”,一串串词语变成一句句动听的语言,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实践证明,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议出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营造生动的语言环境,一串串灵动的词语,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圈圈思维的波纹,就是一句句优美的语言,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定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巧思妙想连篇,写一写
宋陆游云:“论文有脉络,千古著不诬。”人身脉络是人的命脉,文章脉络是文章的生命线。若学生能抓住文章脉络,对于表达内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二年级上册“识字5”,从冬天气候特点、不畏严寒的植物、安然过冬的动物、适合冬季锻炼的运动项目四个方面写出了冬天特征。整篇词串情景交融、形影辉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展现出冬天的立体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视听效果,引领学生走进冬天,在欣赏冬景的同时,适时朗读,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结合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各抒己见,把学过的词语组织到自己的语言中,恰当运用。如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寒流袭来,北风呼呼地吹着,我们迎来了新年第一场大雪。大地披上银装,翠竹依然挺立,腊梅竞相开放,好像一张张笑脸,开心地迎接着“雪姑娘”的到来。一棵棵挺立的苍松,好像一个个英勇的战士,守卫着我们的校园。蚂蚁在洞里享受着美食,蟒蛇和刺猬正静静地做着美梦呢!我们最勇敢了。瞧,我们有的滑雪,有的溜冰,有的跳绳,还有的在打雪仗呢……呵呵,雪地成了我们欢乐的世界,冬天真开心!这样一写,孩子们把画面内容想象得更丰富,语言更传神了。
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先生对词串基本功能概括为:“一专多能。”“一专”,就是指识字功能,所谓“多能”,就是指在词串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的蕴含其间的潜在功能,如认知、审美、铺垫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语)教师要教给学生说话的方法,让学生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深入生活,主动获取生活中的汩汩清泉,智慧地用好词串,才能写出如溪水般“活活泼泼”的语言来。
(葛峥,南京市小市中心小学,21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