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昕
国庆长假的第三天晚上,接到了一通同事打来的电话。
“组长,假期家庭作业有哪些啊?我想和你核对一下。”
“嗯,你等等。”
我印象中有四项作业,但是一时记不起具体内容。近来任务较多,只好改变了年轻时用脑子记的习惯,改用记事本。没办法,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嘛!
我翻开记事本,果然有四项,于是逐一念道:“第一项:写一篇下水文;第二项:在原有校本《习作》教材的基础上编写本学期的‘作文活页;第三项:在原有的校本阅读材料《阅读与欣赏》的基础上,根据年级的总体设计编写本学期的‘阅读活页;第四项:填写语文教师《个人研究课题申报表》。”
“谢谢!”
“不谢,抓紧时间吧!”互相勉励一番后,我挂断了电话。
定定地看着记事本上的四项作业,不由让我想起这些年来的每一个假期,长到暑假,短至小长假,似乎都是在完成语文老师特殊的家庭作业中度过的。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力学小学的语文老师嘴边总是和学生一样经常念叨着家庭作业。这好像已经成为一种“力学”特色,也成为了一种“习以为常”。
这些作业形式多样。有口头的:要求阅读指定的教育教学专著,或者是儿童文学作品;有书面的:写下水文,写儿童文学书评,写关于“儿童”或者“童年”的散文等等;也有综合实践的: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综合阅读活动。种类多样的家庭作业,虽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这些年的坚持之后,应该坦白地承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得到了巨大的收获。
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是在2009年的暑假。这年暑假的语文教师家庭作业中有一项阅读实践活动,和学生一起阅读王一梅的“漂流屋系列”儿童小说。原先也喜欢读小说,儿童小说也读过,但像这样和孩子们同步阅读,还是第一次。在假期的阅读过程中,我不时收到孩子们发来的电子邮件,有他们的读后感想,也有他们的阅读困惑。在和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我似乎也有些欲罢不能,几乎是读完一个大章节,就要写一段小评论发在班级论坛里。这样的火热整整持续了一个暑假,开学后也没能消退。最终在学校的努力下,我们班请来了小说的作者。王一梅和她的儿童文学走进了教室,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完成了这样一份历时半年的大作业之后,我发现我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或许是他们走近、理解了我,也或许是我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如果说阅读“儿童文学”的作业,让我的“儿童观”发生了改变,那么编撰校本教材习作活页这样的作业,则让我实现了从“教材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的转变。
过去从没想过自己能有机会也去编教材,似乎这样的事情离我们一线教师很远。当学校将编写语文校本习作教材的任务作为作业下发给每一个普通语文教师的时候,我先是怀疑,接着是不知所措。因为我一下子从教材的使用者,变成了教材的编写者。这样的转变逼迫着我重新来审视现有的语文教材。于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重新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习作篇目;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搜集与习作篇目相吻合的名家作品用以示范;整理以往学生的优秀习作以作例文;并亲自写“下水文”经历习作的全过程,以期把握学生习作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通过完成这样一份语文家庭作业,每一个力学的语文老师,从有着四面墙的教室里走了出来,仿佛置身于“天宫一号”,去俯览美丽的“蓝色星球”,我们终于看到语文的全貌,而不是在四方格里管中窥豹。
在所有的家庭作业中,要说对自身素养提升最大的,莫过于教育教学科研方面的作业了。细想这几年来的教育教学论文屡屡在省市评比中获奖,还真要得益于这些家庭作业。记得2010年暑假,我接受了一项为学校“十五”课题成果撰写语文学科部分研究材料的任务型作业。写作期间,我阅读了有关教师的所有研究记录材料,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信息,更是亲自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访问……一系列的过程经历下来,终于圆满完成了这项研究性极强的家庭作业。现在回想起来,那两万字材料写起来是有些痛苦的,但却让我在“构建儿童文学生活”这一研究领域比多数人先迈出了一步,所得又是巨大的。
多种形式的家庭作业让我有不同的收获,但是有一样收获却是共同的——它们让我始终保持了一颗年轻的心。年轻的心,是敏感而充满好奇的;年轻的心,是坚毅而不轻言失败的;年轻的心,是勇敢而善于开拓的;年轻的心,是永远向前,从不停下脚步的……
的确是要抓紧时间了,我看着记事本上的四项作业,琢磨着国庆假期剩下来的时间看来要基本在写字台前“爬格子”、“敲键盘”了。我合上记事本,开始完成又一次“痛,并快乐着”的家庭作业。
(陈昕,南京市力学小学,21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