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工院校新闻专业的通识教育

2012-04-29 03:47樊水科
新闻爱好者 2012年2期
关键词:案例研究通识教育

樊水科

【摘要】本文在考察清华、复旦和华中科技大学三所院校新闻专业通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清华模式是宽基础、综合性、重文理交融,复旦模式是厚基础、自主性、重心智训练,华科模式是宽口径、复合性、重文理渗透,并对通识教育的设置、内容及实现途径等进行思考。

【关键词】理工院校;新闻专业;通识教育;案例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理工科特色鲜明的院校陆续办起了新闻传播专业。由于其学科底蕴、大学精神等与文科特色鲜明的大学均不同,其培养新闻人才的模式理应有所不同。考察其新闻人才培养计划就会发现,多数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大同小异,真正凸显其大学精神和人才目标定位的是通识教育。那么,理工院校新闻专业通识教育有何特点,何以需要,如何设置,以及如何实现?本文通过考察清华、复旦和华中科技大学三所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探索和思考上述问题,以期对理工科特色鲜明的院校新闻教育有所借鉴和启发。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说的理工院校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或者理工特色的综合院校。清华由传统的理工科院校逐渐转型为综合性大学,复旦和华中科技为典型的文理综合性大学,三所院校均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因而,三所院校的通识教育模式对理工院校具有普遍借鉴和启发意义。

理工院校新闻专业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所谓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就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培养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的教育。教育大致分为“使人成为人”的通识教育和“使人成为某种人”的专业教育两类。本文从非专业教育的宽泛意义上,将专业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均归入通识教育。以下是对清华、复旦和华中科技大学三所高校新闻专业通识教育的具体考察。

“清华模式”:宽基础,综合性,重文理交融。清华大学新闻学本科专业总学分172学分,其通识类课程分为人文社科基础课程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两大类,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达62学分,自然科学类课程15学分,两类总计至少需修读77学分,占课内总学分(140学分)的一半以上。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和外语,真正体现其通识教育特色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为语言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社科类和其他类共五个板块40个学分。自然科学类课程有文科数学、文科物理、现代生物学、实用统计方法等六门课程。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方网站上,其新闻教育理念被表述为:素质为本,实践为用,体现综合性、研究性和开放性,并将其本科教学培养特色概括为“宽基础、重实践、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分析,我们有理由将其通识教育的特点概括为“宽基础,综合性,重文理交融”。这里的综合性有丰富的内涵,凸显了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人文社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同时还强调中外融合(国际视野)、文理交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的教学理念。譬如人文社科类课程就包含语言文学类、历史类等五大板块,还包括15学分的自然学科课程,体现了既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宽口径、多学科交叉融合性,又重视新闻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即文理交融的鲜明特色。当然,清华重实践、开放性(国际视野)的教学理念主要是通过专业教育体现的。

“复旦模式”:厚基础,自主性,重心智训练。复旦新闻学本科专业总学分143学分。其通识教育课程包括18学分的专项教育课程(英语、体育、计算机等)、24学分的通识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及六大模块)、8学分的选修课程以及28学分的文理基础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分为人文类、法政类、经管类、数学类、自然科学类、技术科学类、医学类共七大类,除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选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学概论和传播学概论三门课(共6学分)之外,其余22学分实质可归入通识教育之中。这样一来,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达到72学分,也占总学分的一半以上。最能凸显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特色的是核心课程中的六大模块,它们是: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该模块面向全校各专业,要求学生在六个模块中各修2个学分,在6个学期内修完,共12个学分。每一个模块至少有20门以上的课程组可供学生任意选修,自由度很高。

考察复旦通识教育,以下三点是必须注意到的:第一,文理基础课程中有22学分要在人文类、法政类和经管类课程组中选修,有利于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第二,六大模块真正体现了西方博雅教育的精神,其着眼点不在于知识传授,而重在心智训练、人格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选修课自由度很高,六大模块中的任何一个模块都要二十多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结合复旦新闻学院提出的“国际视野,中国声音,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的十六字培养方针,其通识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厚基础,自主性,重心智训练。

“华科模式”:宽口径,复合性,重文理渗透。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课内总学分162学分,另外学生还必须至少获得课外学分5学分即可毕业。其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47.5学分的一般通识类课程(思想政治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30学分的学科基础类课程(涵盖了文学、政治、经济、哲学、法学、伦理、逻辑学、社会学等学科,实质可归入通识教育)以及6学分的自然科学类选修课程,总计83.5学分,也超过了课内总学分的一半。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通识类课程中,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和微积分三门理工科特色课程总计10.5学分,再加上自然科学选修类的6学分,有16.5学分的理工类课程,这凸显了华中科技大学重视文理交融的新闻教育理念。其次,被归入学科大类基础课程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全部为入门性的概论类课程,学科类型涵盖了文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伦理学、逻辑学、经济学、法学等,真正体现了其“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理念,这与华科大在其新闻人才培养计划中试图塑造学生“厚基础,宽口径,术理兼备”的知识结构也是一致的。再次,华科大将学生的社会实践、竞赛获奖和科研等因素也纳入学分管理,并规定了最低课外学分5学分,凸显其重实践、重能力的培养理念。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专业培养计划明确提出其培养特色是:文理渗透的知识结构,全能的媒体传播技能培养。基于以上事实,我们认为,华科大通识教育的特点可归结为:宽口径,复合性,重文理渗透。复合性是对其人才培养目标“全能的媒体传播技能培养”的概括。

对理工院校新闻专业通识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通识教育何以需要,通识教育如何设置以及如何实现?在描述清华、复旦、华中科技大学三所高校的通识教育构成,以及总结其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依次探讨这些问题。

通识教育何以需要?从大的教育背景来看,实施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纠正过分“专业化”教育的弊端。20世纪50年代我国照搬了苏联“专业化”的教育模式。专业教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但传统新闻专业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存在着上手快、后劲不足以及创新能力不够等通病,其根源就在于以实用技能培训为中心,弱化甚至忽视了心智训练与非专业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根基薄弱、人文精神与新闻理想缺失等弊病。通识教育的要义在于人文化教育、智慧熏陶、拓宽视野、提供动力,因此,新闻教育开展通识教育的确势在必行。

大学的课程体系是由“使人成为人”的知识与“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知识两类课程构成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理想信念、人文气质、历史认知、创造性智慧和反省精神,主要是靠开设“使人成为人”的通识教育来实现的。开设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市场化浪潮中尤为重要。人大校长纪宝成说,实用主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精神的光芒。的确,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现象。对理工院校来说,通识教育更是对追求以“实用”为中心的科技精神的纠偏,以及对人文教育不足的弥补。综观清华、复旦和华中科技大学三所高校的新闻教育,无一例外都将通识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而且这三所高校的通识教育学分都超过了总学分的一半甚至更多。这与三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密切相连的,是大学精神的充分体现。

通识教育如何设置?从清华、复旦和华科大三所有理工特色的大学来看,其通识教育的共同点是:都重视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学分在整体课程体系中占一半以上;通识教育的构成基本为一般思想政治类公共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选修课程等构成;这三所高校都将学科的“交叉融合”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原则;都有一定比例的理工类课程等。目前在我国也没有公认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标准,但这三所院校的通识教育设置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首先,通识教育应当形成一个完整、全面、清晰的目标体系,此体系应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基本能力而非灌输知识的角度来制定。复旦大学的“六大模块”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心智训练而不是知识传授上,更重视人格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华科大人文社科类课程,全部为概论类课程,学科类型涵盖了文学、社会学、哲学、管理学、伦理学、逻辑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虽体现了“宽口径”,但却难逃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的“知识结构”构建通识教育的套路。其次,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多少才算合适?三所高校通识教育都占到一半以上,这充分显示了实力雄厚的理工院校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但加强通识教育并非一味追求课程数量。通识教育课程的种类应当全面反映人类已有的知识领域,不同领域的课程数量之间应当形成合适的比例。华科大人文社科类课程中,文学类课程共9.5学分,明显超过其他类型学科比例。另外,清华和华科大明确提出了“文理交融”的培养理念,但两校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比例也各不相同。这是一个仍待探讨的复杂问题。再次,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应当包括哪些?通识教育应当全面反映人类已有的科学文化领域,问题是人类至今累积起来的知识浩如烟海,每一类知识即便精选一门课程,在有限的大学教育里也难以穷尽。所以,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应当与高校的目标、大学精神联系起来,尽量远离学科专业,以普适性、基础性的课程为主。

通识教育如何实现?目前我国通识教育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必修、限选和自由选修。必修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修习某课程。选修指根据学生个人兴趣或专业需要进行自由选择。限选则介于必修和自由选修之间,指学校或各院系对学生通识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一般是在某几门课程或某一领域中要求至少选择其中的几门课程进行修习。从三所高校通识教育实践来看,基本包含了必修、限选和自由选修三种方式。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绝大多数都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式教学,少数课程以课堂讨论或讲座的形式出现。我们认为,通识教育的途径应当多样化。因为通识教育受制于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课堂的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素质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譬如讲座、课外阅读引导、社会实践等。

[本文为2010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理工科院校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SGH103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2009级、清华大学2008级、华中科技大学2010级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官方网站。

[3]田秋生.通识教育打造媒体精英——复旦、清华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

(作者为西京学院人文系教师)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案例研究通识教育
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案例研究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器材“一物多用”的案例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干预的案例研究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