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宁 彭云
摘要: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对于民族的东西,人们日渐淡忘。而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以其广泛的群众性基础,独特的健身性、自娱性及表演性融入了现代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中。一方面,唤起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这对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广场上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出现丰富了广场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彰显了城市的特征,产生了经济效益,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关键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广场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11-02
一、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历史渊源
少数民族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是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各自的经济文化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
各少数民族的舞蹈,一部分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劳动、部落间的战争和原始宗教等活动,一部分是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如佤族、景颇族的祭祀舞蹈,反映了原始图腾信仰与古代狩猎、战争生活;纳西族的东巴舞带有原始宗教色彩;藏族的羌姆是在本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受宗教影响形成的面具舞蹈;还有一些自娱性舞蹈则植根于本民族生活,但已带有了表演艺术的性质。
二、广场体育文化的形成
广场体育文化活动是以城市开放的广场为平台,以城市广场设施为物质基础,开展的各类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1]。广场体育文化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广场,没有广场也就无所谓广场体育文化。
20世纪 80 年代之前,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缓慢,一般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没有广场或者广场很小,而大型广场则是少之又少。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速度日益加快,形式多样的城市广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尤其一些大型的城市广场,更是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休闲、娱乐、健身,各种各样自发性群众组织的文体活动悄然兴起,广场体育文化逐渐形成。这是一种粗放的、无序的体育文化形态。此后,地方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对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加大管理力度,对各种体育活动进行梳理和规范,避免了各种不利于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的事件的发生,广场体育文化才真正成熟起来。目前,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除传统的走、跑类及太极类外,舞蹈类等各种新型体育文化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活动组织形式日益规范化、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体育文化活动更加成熟。
三、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在广场体育文化中展现蓬勃的生命力
(一)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
民族民间舞蹈萌芽于人类原始社会,是人们最早用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态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历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也不例外,起初,舞蹈是全氏族或部落、村寨的集体活动,几乎是每个成员必备的技能。原始信仰产生后,舞蹈和原始宗教意识相结合,形成早期的宗教舞蹈,并进而发展成习俗舞蹈和礼仪、祭祀舞蹈[2]。发展到现在,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已经集动作美、音乐美、人体美和服饰美于一体,吸引了众多的舞蹈爱好者,并且深受大家的喜爱。他们无论男女、不分老少,无论民族、不分职业。由此可见,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无论古代还是现今,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
(二)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自娱性
从云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产生的动因看,在表达丰收的喜悦、对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的颂赞以及教育后代,倾述爱慕、 欢庆婚嫁时都会跳起。如景颇族居民用目脑纵歌舞进行历史教育;佤族居民建成新房以后,邻里乡亲来跳贺新居舞等。大家通过舞动身体表达内心乔迁新居的喜悦之情,具有明显的自我娱乐性。这也恰恰符合了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参加者休闲、娱乐、放松的心态。
(三)少数民族传统舞蹈能够强健身体
原始民族的舞蹈动作一方面源于生产劳动,一方面源于模仿野兽搏击,动作的动感性强,粗犷有力。至于发展到后来单纯为表现人体美,展现心理情感时,民族舞蹈还是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原始动作,但运动幅度、运动量并未减少,有的甚至是加大。如白族的霸王鞭,表演者手拿霸王鞭做各种动作,时而鞭体磕肩、腿,时而触胸、敲地,时而前进,时而穿花,步伐多种多样,有进有退,下蹲转身,跳跃停留等。再如,佤族的“剽牛舞”、“射日舞”;傣族的刀舞、棒舞、棍舞、拳舞等;彝族的“跳月琴”;哈尼族的“竹筒舞”[3]。正是由于民间舞蹈大多具有跑跳频繁、运动量大的特点,所以少数民族舞蹈爱好者在广场上除了将其作为舞蹈表演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一种增强体质的体育活动健身方法。
(四)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展现出原生态的表演性
广场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观众与舞者没有明显的区别,如常见的彝族左脚舞,就是在龙头弦子的伴奏下,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大圆圈,舞者们时而蹉脚闪腰,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健美。大有原生态表演的感觉。而且由于动作的重复性和规律性,观众在一旁只要多看几遍,难免会跃跃欲试,只要加入到圆圈队伍中也就自然从观众变为表演者了。这也是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深受大家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与广场体育文化的关系
(一)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极大地丰富了广场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广场体育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从形式上看,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很受参加者喜爱,从内容上看,舞蹈类、儿童游戏类、健身器械类、轮滑、棋牌、传统养生运动等项目也日渐发展起来。其中,舞蹈类里既有受年轻人青睐的现代舞蹈,还有中、老年人热衷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在有着25个少数民族分布的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已经成为了广场体育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和看点。
(二)少数民族传统舞蹈能够彰显城市的特征
城市广场文化可以彰显城市特征,在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省,不同地区的大、中、小广场随处都可以见到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左脚舞,丽江市纳西族的东巴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乐作舞等。它们既突显出了本地的民俗风情,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能够展现当地人文内涵的文化氛围,成为代表城市特征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人看后即能够产生身处异域的感觉。
(三)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在广场體育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民族地区民族元素蕴池的大量商机日益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云南省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认真挖掘和整理少数民族文化价值并且加以开发和利用,使得地方政府已经从中获利匪浅。其中,在广场上举行大规模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庆典,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展示,如每年正月十五期间,在云南德宏州府芒市举行的景颇族国际目脑纵歌节,它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数万人踩着同一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又如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火把节,虽然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的共同节日,但属彝族火把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时它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来到广场,举行为期两天的火把节活动,有由维则乡十多个单位组成的民间艺术游演,如过山号、鼓号、戏乐、大小三弦舞、霸王鞭舞、狮舞、民俗礼仪、叉舞等内容。无论是景颇族还是彝族,这些规模宏大的盛会不仅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民俗需求,同时其独特的民族元素文化魅力也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看,无形之中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城市广场为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提供了必要的传承空间
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不同地域特有的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来反映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情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云南不少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传承出现了问题,许多少数民族特别是年青一代放弃了真正原初的本民族舞蹈,转而追求流行观念,模糊了民族舞蹈的文化身份。长此下去,少数民族舞蹈将会逐渐消解。这种现象不容忽视。城市广场的出现恰恰为少数民族舞蹈在城市中的传承提供了空间,这对保护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无疑发挥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结语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对于民族的东西,人们日渐淡忘。而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以其广泛的群众性基础,独特的健身性、自娱性及表演性融入了现代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中。一方面,唤起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对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广场体育文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赵伟科.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的兴起和发展趋势[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6):40.
[2]白晋湘,杨斌,彭劲松.交缚、分化、吸纳、共生-论中国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的历史渊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146.
[3]云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205-210.
[责任编辑柯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