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英
[摘 要]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全面展开,民族院校图书馆不能成为孤岛,应融入其中,创造新的服务模式,使民族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最大化,充分发挥民族院校图书馆在地方的龙头作用, 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繁荣,推动自身事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民族院校: 图书馆;公共文化;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2-0010-02
在党的十七大“文化强国”精神的指导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对图书馆服务提出全新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架构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公共、社区、乡镇图书馆功能不断完善。服务是图书馆生存的基石,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探讨民族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充分认识其重要地位。
1 公共文化服务概念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既给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公共文化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公益性文化,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它是一国基本意识形态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我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而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 民族院校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
民族院校指的是设立在边疆地区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高等院校。民族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文精神和科技知识的荟萃之地。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振兴民族区域经济、维护民族区域社会稳定、推动民族区域科技进步和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进程中,肩负着历史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民族院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机构,专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各种文献资料和信息咨询。由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离不开对信息的搜集、整理、查阅和使用,所以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中,民族院校图书馆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随着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深入发展,民族院校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必须加强,同时应主动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能成为孤岛。民族院校图书馆还应改革现有的服务形式、服务方法、服务技术等,真正为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等各个领域服务。实现均等服务,更好地保障公民文化的权利,促进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民族院校图书馆应延伸服务,“走出去”,不仅面向本校师生,还应面向社会大众开放, 打破以往单一的传统服务模式的局限, 以新的服务理念, 拓展服务内容,从学科服务、知识服务到文化服务, 扩大服务受众,从本校师生专业用户到面向社会的普通用户, 延伸服务层次, 提高民族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 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结合,推动民族院校图书馆事业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彰显民族院校图书馆为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使之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3 民族院校图书馆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才
民族院校图书馆在自身建设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以延边大学图书馆为例,现有图书馆总面积44 058平方米,馆藏资源丰富,纸质图书2 085 852册,电子文献1 407 322册,中、外文期刊12 737种,普通阅览席位3 305,电子阅览席位411个。延边大学图书馆根据学校的学科特点和地域特点,构建了服务于东北亚研究、长白山天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等三大学科群的馆藏文献体系,收藏有《李朝实录》《朝鲜大百科辞典》《朝鲜全史》《备边史滕录》《承政院日记》《燕行录全集》《韩国文集丛刊》等珍贵的朝鲜文文献资料及《东亚日报》《韩国日报》《朝鲜新报》《韩国经济新闻》等报纸资料,还引进了韩国学术情报志数据库,近几年还加大投入购置中外文文摘、全文数据库142个,包括利用率较高的超星电子图书、VIP电子期刊、CIKI中国知网、外文全文数据库(NSTL)等。同时,图书馆依托校园网,实现“一卡通”管理,配置了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视频点播系统、特色数据库系统等,年接待读者2449万人次,年站资源点击量1752万人次。延边大学图书馆在2008年4月与吉林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13家公共系统、高校系统和科研系统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了吉林省图书馆联盟,[1]试行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预计到2015年普通阅览席位增加到4 500个,电子文献容量达到80TB(镜像)。民族院校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还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馆员队伍,以延边图书馆为例,110名工作人员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29人,研究生学历10人,覆盖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合理。人力资源是民族院校图书馆发展的生命线,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优秀人才的有效聚集和管理,丰富的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信息资源和精干的馆员队伍是民族院校图书馆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物质基础和人才,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具有可持续操作性。
4 民族院校图书馆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
服务是图书馆常谈常新的话题,Living Library是民族院校图书馆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之一,它是以人作为图书的方式借出,为用户提供了开放的学习和自主交流环境,满足用户一站式服务的需求,营造图书馆与用户之间、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和密切联系,提供了更有亲和力的、人性化的服务,是图书馆“走出去”、面向社会很好的例子。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开展了Living Library活动,并将这一活动提升到创建信息共享空间、创新社区服务的高度,给民族院校图书馆树立了榜样。
民族院校图书馆应加强和深化其教育的功能,创新教育模式,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早已由封闭转向开放。 从传统转向现代, 它所承担的社会文化教育职能也正在不断得到深化, 民族院校图书馆应该成为向广大青年学生乃至全社会提供系统化文献信息服务的社会教育机构,其服务对象不仅是在校的学生和老师, 也应包括全社会所有的公民。早在2002 年,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其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化的重要基地”,“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开放”。 民族院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发展、产业化发展可以与地区政府共建、共管、共享,满足文化享受型读者的需求,为地方的政治、经济和区域文化服务,服务内容可以是文化教育、文化休闲、文化网络等。
民族院校图书馆还可以走出校园, 与农村、社区、中小学等建立帮扶关系。联动机制强化文献资源的“一卡通,通借通还”[2]服务,实现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 以科普讲座、读书活动、送书活动、知识培训和网络课堂等方式惠及城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教育模式不断创新,一站式的服务可让农民在家也能听到博士讲课,图书馆是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大学”,是文化教育的选修课堂。
民族院校图书馆为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既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 又普及了文化知识, 提高了公众的文化水平,促进了知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3]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联盟网[EB/OL]. [2011-09-01].http://clj.jllib.com/lmdt/201003/t20100301_9063.htm.
[2] 王嘉陵. 美国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J]. 新世纪图书馆,2010(1):6—8.
[3] 姜 欣. 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产业振兴中的作为 [J].图书馆学研究, 2010(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