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初期苏联的对外战略评析

2012-04-29 02:42张威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冷战斯大林苏联

张威

摘 要: 从二战结束的1945年到1947年的两年间,由于大国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的对外战略随之进行调整,即从“积极防御战略”向有限扩张战略转变。这种战略转变加剧了美苏的权力竞争和利益争夺。

关键词: 冷战; 苏联; 斯大林; 对外战略

中图分类号: K51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2-0076-03

The Analysis of the Foreign Strategy of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Cold War

ZHANGWei1,2

(1. The Politics and Law School, Huanggang Normal College, Huanggang 438000, China;

2.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From 1945 to 1947, the Soviet Union adjusted their foreign strategy from “an active defense strategy” to a limited expansion strategy because of the major changes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big powers,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 strategic shift increased competition and the power struggl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Key Words: cold war; the Soviet Union; Stalin; foreign strategy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最初两年内,苏联对外战略的基础是建立在新的世界大战可能重新爆发的估计上的,因此总体上可看作是一种“积极防御战略”。[1]对东欧的政策目标是在当时建立起对苏友好的政府,而并不急于实现东欧各国政府的共产党化,使东欧成为日后阻挡来自西欧的可能的对苏军事进攻的“安全带”。①[2][3]在远东则是继续雅尔塔框架内的大国合作关系,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战后初期斯大林的态度和立场是较为冷漠的;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维持南北分治的现状。在冷战开始后,苏美之间的对抗更为激烈,这种积极防御战略迅速演变为防御性的有限扩张战略。②[4][5]

一、冷战初期苏联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

以苏联国家利益为核心的世界革命战略是斯大林一贯倡导的对外战略。20世纪20年代中期,斯大林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只有充分发动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才能保障苏联的国家安全,并获得世界革命的“最后胜利”。1925年4月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在目前情况下,对俄共来说这一任务就是,从直接援助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起,直到为本国农民生产印花布,也就是说,要努力在苏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同时也要尽力援助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队伍。[6]斯大林认为保证“一国社会主义”需有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使苏联的国土远离帝国主义战略侵略的基础是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广泛推进“世界革命”,彻底摧毁一切压迫剥削的根源——帝国主义世界体系。所以,世界革命和苏联安全是斯大林时期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而他的一套战略理论也都是围绕这两个目标展开论述的,并形成其独特的逻辑①[12]。

1. 在斯大林的对外战略布局中,世界革命是在苏联的领导和指挥之下,并且符合苏联国家利益的革命。斯大林坚信苏联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司令部”,只有保卫苏联,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才能健康发展。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将世界革命、解放全世界无产者的任务服从于和服务于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任务,不利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健康发展。

2. 斯大林把推进世界革命作为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是沙俄时代扩张传统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理论的“嫁接”,是曲解的马克思主义。斯大林对恩格斯1889年2月所写的《沙皇俄国的对外政策》一文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1934年有人建议把恩格斯的《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俄译文发表在党刊《布尔什维克》杂志上,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20周年,斯大林却以不合适为由禁止刊发该文。他说:“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可以当作一篇指导性的文献,或者不管怎样,从说明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问题的角度来看,总是一篇对我党工作人员极有教益的文章。然而恩格斯的这篇文章,从它的内容中就看出,尽管有其优点,可惜却不具备这些性质。不仅如此,它还有许多缺点。如果文章发表时不加批判,这些缺点是会把读者弄糊涂的。”[7]毫无疑问,斯大林对沙皇俄国扩张政策和谋求霸权行径的掩饰和辩护,表现了斯大林自我思想上的落后性。斯大林推行世界革命路线的基础是以消灭“世界资产阶级”,建立苏联模式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为目的的进攻性战略。

二、冷战初期苏联对外战略的基本内容

二战后,斯大林在分析世界形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战略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资本主义总危机;第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对抗阵营的出现;第三,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形成;第四,发达国家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以苏联为旗手的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走向胜利。

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斯大林根深蒂固的观念。苏联在二战中的胜利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一方面向苏联领导人呈现了世界无产阶级力量的空前团结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辉前景,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他们盲目自大、骄傲自满,使他们以想当然、形而上学的态度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忽视了战后资本主义自身机制的调节和合理改造,使斯大林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形势,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英、法)争夺世界资源的范围,将不会扩大只会缩小;世界销售市场的条件对于这些国家将会恶化,而这些国家的企业开工不足的现象将会增大。世界市场的瓦解所造成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加深就表现在这里。”[8]

1952年,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斯大林完整地提出两大阵营的理论,并认为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苏联一起形成了统一的和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与资本主义阵营相对立。”[8]620两大阵营理论的提出是为苏联同美国进行全面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对抗服务的,这一理论在强调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斗争不可调和,水火不相容的同时,更强调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各国在意识形势、政治、经济、对外战略等方面都必须与苏联保持“行动的一致性”,特别是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外政策都应当服从于苏联的政策走向,成为执行苏联政策的驯服工具。以两大阵营理论为基础,斯大林进一步提出“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的观点,以“非黑即白”的简单两分法看待冷战“帷幕”之下,东西方之间的分裂与对峙。

二战的硝烟逐渐散去之后,斯大林仍然将资本主义与战争机械地划上等号。他认为帝国主义争夺势力范围、资源、商品销售市场的本性决定了下一次战争爆发的不可避免性。在这一整个过程中,社会主义都不应该是消极的旁观者,而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争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当然这种世界革命胜利的前提是苏联的日益强大,使之有能力支持和推广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对于斯大林所倡导的“世界革命”,前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吉拉斯得出结论:“由于莫斯科常在决定性的关头停止支持中国革命,西班牙革命,甚至于南斯拉夫革命,因此就有很多人认为斯大林一般是反对革命的。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也并不完全正确。斯大林仅仅有条件地反对革命,就是说,只有当革命的发展超过苏联国家利益时他才反对。他本能地感到,在莫斯科以外出现一些革命中心可能威胁到苏联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霸权地位,当然实际情况正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斯大林帮助革命只限于一定程度——以他能够加以控制为限度,一旦这些革命超出了他的控制,他便会随时任其处于危险的境地而弃之不顾。”[9]

三、冷战初期苏联对外战略的基本特征

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战略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对抗性

对抗性的理论基础,是斯大林关于两大制度对立体系和两大对抗阵营的思想,基于这种认识,斯大林把苏联视为指挥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其目的在于保卫苏联”,推进“世界革命”。因此,对立和对抗是战后苏联对外关系的基调。

(二)封闭性

政治、军事的全面对抗必然导致政治、军事上的封闭性,军事、政治上的封闭性又必然要求经济上的封闭性。斯大林提出的“两个平行世界市场”正是苏联对外经济封闭性的理论基础。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企图以经济援助的手段,达到在政治、经济上全面控制西欧、拉拢东欧,削弱苏联在欧洲尤其是在东欧的影响之目的。苏联党和政府从对立、对抗的立场出发,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并且禁止东欧国家参与该计划。苏联组织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同世界市场隔绝的自我循环、自我封闭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进而把苏联一国的经济封闭性扩大为包括东欧、东亚的人民民主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经济上的封闭性。

(三)扩张性

斯大林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必须要有世界无产阶级的支持和支援。苏联对外战略的最高目标是推进世界革命,而推进世界革命是以捍卫苏联和扩展苏联的国家利益为轴心的,是通过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来实现的,他对革命的支持,要为增进苏联的大国利益服务。正是这一思想成为大俄罗斯民族沙文主义泛滥的保护伞,也为日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二战结束后,保持苏联优势地位,维护已经取得的地缘政治利益并加以扩大,恢复和重建苏联的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苏联的国际环境以及有利于苏联对战后世界的调整和安排,都要求苏联领导人继续战时同盟,推行大国合作的政治路线。大国合作对于苏联而言是非常必要的,无论从自己战后经济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必须维护和平出发,苏联都希望同美国和英国维持良好的关系,同这两个国家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保证大国合作政治路线的实施,苏联采取了一系列较为克制的政策和措施。如默认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允许东欧国家举行自由选举;要求法国和意大利共产党放弃武装斗争,参加多党联合政府;同时,斯大林严格遵守“百分比协定”,对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持消极态度。

但是,1945-1946年国际形势和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促使斯大林重新思考苏联对西方国家的政策。在伊朗危机、土耳其海峡危机,东欧和德国等问题上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较量和斗争都清楚地证明,苏联和美国对大国合作的理解和追求的目标存在根本性的差異,战后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矛盾是很难调和的,因为“它们之间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是根本对立的。”[6]如果说,1946年2月斯大林在选民大会上的演讲中对资本主义的严厉批判是斯大林准备修改大国合作政策的信号,那么1946年9月苏联驻美国大使诺维科夫的那份全面分析和批判美国对外政策的报告,对斯大林大国合作政策的转变起了理论上的论证和导向作用。诺维科夫的报告认为“帝国主义者的倾向”和“谋求世界霸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美国已经制定并且正在推行一项“广泛的扩张计划”。“美国对未来战争的准备,是针对与苏联一战的前景的,而苏联是被美帝国主义分子视为在其走向霸权之路上的主要障碍。许多事实都表现出这一前景,美国军队的战术训练是为了在战争中把苏联作为未来敌手的,美国战略基地设在可能对苏联领土发动攻击的地区,把北极作为较为靠近苏联的地区加以进一步的建设和加强,并试图准备在对苏战争中使用德国和日本。”[11]由于报告是根据莫洛托夫的指示写就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联官方对美国战后政策的一次正式的评估和鉴定。从内容和措词上看,苏联对与美国的勉强合作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美国已经成为苏联的真正敌人。

1947年6月美国方面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方面经过试探和犹疑后,认定“(马歇尔计划)归根结底是要建立西欧集团作为实施美国政策的工具。”[12]这样在苏联看来,建立以共产党情报局为组织形式的苏联东欧集团,在国际环境和美苏关系恶化的条件下,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回击的唯一选择。9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和同时出台的“莫洛托夫计划”一起奠定了苏联东欧集团对抗西方集团的政治、经济基础。在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的旗帜下,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实施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集团对抗战略。美苏冷战首先在欧洲拉开序幕。在通过一系列强力措施控制东欧国家之后,苏联开始实施“有限”的反击政策,力图扩大自己的影响,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欧洲与远东全面铺开对美冷战的“战场”,突出的事例是第一次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

参考文献:

[1]郑羽.阵营对抗:冷战开始后斯大林的对外战略[J].东欧中亚 研究,1992,(7):66.

[2]John Lewis Gaddis .Russia,the Soviet Union,and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177-178.

[3]Vladislav Znbook,Constantine Pleshakov. Inside the KremlinsCold War: From Stalin to Khrushchev[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6:33.

[4]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新编苏联史1917-1985[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10.

[5]Erik P. Hoffmann,Robin F Laird.The Soviet Policy in the Modern Era[M].New York:Hawthome,1984:43.

[6]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8.

[7]中共中央编译局《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编译组.苏联共产党 决议汇编(第三分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

[8]斯大林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21-622.

[9]〔南〕米洛凡·吉拉斯.同斯大林谈话[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 社,1989:139.

[10]张盛发.战后初期斯大林大国合作政策的结束[J].中东欧中 亚研究,2000,(5):75.

[11]诺维科夫电报[J].戴超武,译.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92,(2):18.

[12]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1945-1953年)[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0:232.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猜你喜欢
冷战斯大林苏联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
斯大林军事学术的几个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