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时?间:2012年1月18日上午
地?点: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办公楼十一层
多功能厅
主?持:王?涛
王?涛(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追思我国著名的漫画家、美术史家、文艺评论家、书法家、作家,也是我们出版界的前辈,1月8日仙逝的百岁老人黄苗子先生。中央领导,文化界、艺术界、出版界的领导、同志们对这次追思会非常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专门送来了花篮,国务委员马凯同志专门向此次会议发来了发言。首先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刘伯根同志宣读国务委员马凯同志向此次会议发来的书面发言。
刘伯根(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宣读马凯同志发来的书面发言:
苗子、郁风先生是我一直敬慕的两位老人;最初只是在有关文章及他们的作品中了解了他们传奇的经历和艺术成就。10多年前,在黄永玉老先生家,与他们近距离地接触后,二老给我的印象更加鲜活、深刻。二老相互敬重、相互照应、你搀我扶、你说我补、你笑我应,就像他们合作的书画一样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着实令人羡慕。什么时候见到黄老先生,他总是眯着双目,微笑待人,和蔼可亲;话说到高兴时,他会开怀大笑,音容笑貌至今浮现在脑海里。
苗子老人有着过人的记忆力。记得有一次还是在永玉老家中,他知我喜爱中华古典诗词,便随于行笔在一张废纸上录入了一首田汉于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写的七绝:“挨打挨饥一笑中,街头多少可怜虫。父仇叔怨深如海,百炼千锤见郁风。”并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这首诗写作的背景,我至今仍然珍藏着。记得是在2008年,苗老忽然病倒了,当时院方说,苗老呼吸、血糖、心血管等方面都亮起了红灯,哪一个方面都是致命的,但在朝阳医院许多院内外专家和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护理下,苗子老人挺了过来。有一次我在病房看望他,他跟我开玩笑,说我现在一切都好,就是很馋,约我出院后一起去吃溜肥肠。
在病床上的日子里,苗子老人在身心双重压力下,一边养病,一边创作,期间还办了一次个展。有人问,苗子老人的个展,你能去看看吗?我说,再忙也要抽空去。在个展上,见到苗子先生坐在轮椅上,插着管子,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那次个展很成功。更令人安慰的是,去年苗子老人被评为“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有了这个客观公正的奖项,苗子老人可以安息了。
辛卯年1月18日 马凯
王?涛:下面请黄苗子老先生生前所在单位中国美术出版社总社社长常汝吉同志介绍黄苗子先生的一些情况。
常汝吉(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作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领域最重要的和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黄苗子在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时间就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他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完成了对中国美术史的许多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并获得“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和“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1913年,黄苗子(本名黄祖耀)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他的祖父黄绍昌系清末举人,曾在广州广雅书院教授词章;父亲黄冷观是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会员,是香港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1926年,黄冷观创办香港中华中学。 在家中13个兄弟姐妹中,黄苗子排行第五。黄苗子少时就读于香港中华中学,受家庭严正的教育和传统影响,喜爱诗画艺术,8岁习书法,12岁师从名儒邓尔雅先生学书。
15岁那年,黄苗子接触到叶浅予主编的《上海漫画》周刊,这为他打开了一扇日后通往漫画创作的大门。年仅15岁的黄苗子的漫画创作一开始就得到当地报纸的认可,他曾为香港的《骨子》报、广州的《半角漫画》画漫画。因怕家里不同意,需要使用笔名,岭南画家黄般若说:你的小名“猫仔”,把两个偏旁去掉,“苗子”不是现成的笔名吗?从此,“黄苗子”正式踏入漫画界。
1929年,黄苗子创作的漫画《魔》入选香港学生画展。他把作品寄给了《上海漫画》,不久作品发表了,漫画家叶浅予写来回信,热情鼓励。从此黄苗子走上艺术之路。1931年10月,满怀抗日热忱的黄苗子离家出走,奔赴当时中国漫画的发祥地—上海。 不久,黄苗子认识了漫画家叶浅予、华君武、丁聪、张乐平等人。黄苗子不断地在《时代》、《生活》、《良友画报》、《时代漫画》、《上海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之后在《良友》漫画画报做编辑。1936年夏天,黄苗子和鲁少飞、叶浅予、张光宇、张正宇等人发起筹备中国漫画史上第一次全国漫画展览,日渐成为漫画界的中坚人物。1938年以后,黄苗子在广州、重庆、上海等地工作,参加抗日文艺活动。1939年至1949年,黄苗子曾担任香港《国民日报》经理、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室总干事、财政部荐任秘书、中央银行秘书处副处长兼行政院美援运用委员会秘书处处长等职。作为国民党政府官员,他的内心却憎恨国民党的腐败。黄苗子当时受夏衍等文化界进步人士的影响,同情共产党,向往光明。1941年“皖南事变”后,借助自己的特殊身份,黄苗子向邓颖超通报了国民党中央将针对八路军办事处的五条方针。毛泽东随后在答新华社记者问中,曾据此揭露国民党反共嘴脸。邓颖超为此说了句很著名的话:“我们共产党对帮助过我们的人,是不会忘记的。”
1949年9月,黄苗子应邀由香港至北平,参加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此后,他主动要求在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毕业后,黄苗子被分配至政务院担任秘书厅秘书;翌年调任公私合营后的《新民报》总管理处担任副总经理;1952年调任国际贸易委员会展览部副部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黄苗子调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做编辑。在此之前,他受到了当时文艺界老前辈阿英的启发,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积极着手研究工作。可惜的是,黄苗子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到北大荒改造;1960年因为身体原因被送回北京,继续留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最初是在资料室整理图书,今天,在该社资料室还能看到黄苗子当年在线装书函上写的“伊(秉绶)体”隶书签。黄苗子还做了古代美术图书的分类编目工作,并且给社里购藏过一些善本;他曾经购得明版《陈伯阳集》等,并编辑人美社所藏善本书目(油印本)。
之后,黄苗子调到该社古典美术编辑室。他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黄宾虹先生主编的《美术丛书》出版以后,还缺乏一种广泛搜集我国历代有关画史、画论、画法等著作的参考性丛书,便策划把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以至宋人的《图画见闻志》直至近人吴昌硕、黄宾虹的有关书画著述编辑出版。当时列目近800种,定名为《中国美术论著》丛刊。在不长的时间内,该刊便校勘出版有《历代名画记》、《元代画塑记》、《画继补遗》等罕见本约七八种。其中张彦远《法书要录》一种,先由上海范祥雍教授对传世各本耗一年之力点校一遍;又请启功教授再加审阅,特别是启老对《法书要录》中没有断句的“二王(羲之、献之)帖”逐一加以断句,这是前人从来没做过的事,是一项既需要有很深的功力又很费心思的艰巨工作。
《丛刊》的筹备和进行点校,当时得到国内著名学者如叶恭绰、章士钊、潘伯鹰、瞿兑之、秦仲文、于安澜、吴东迈、秦岭云、启功先生等人关注、策划或参与工作。
为了搜集古代美术典集之珍本、善本,黄苗子与人美社的同志于1962年南下苏浙皖,历览南京、合肥、上海、杭州、苏州各图书馆以及宁波天一阁、上海来燕楼黄裳所藏古籍,逐一记下书目及提要,作好了日后收入《丛刊》的准备。
可惜的是,《丛刊》的编纂工作因“文革”开始而停顿了。1967年,黄苗子先进牛棚,后被关押,直至1975年。1976年他从人民美术出版社退休。由于历史环境原因,黄苗子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始终未划圆满句号;但他对中国美术史历史资料的整理和考据为中国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苗子退休后,仍继续关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发展,关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的发展。只要关乎总社的事情,每当请他做一些贡献的时候,有求必应。这几年他的年龄越来越大,我们常常不忍求他写字作画,但他非常达观,不顾高龄和多病的身体,总是按时完成社里的请求。2011年60年社庆,黄老先生还专门题写“滋兰树惠”,表示祝贺。
苗子老人的论文集有《美术欣赏》、《吴道子事辑》、《八大山人传》及《年表》、《画坛师友录》、《艺林一技》、《画家徐悲鸿》、《白石老人逸话》、《古美术杂记》、《牛油集》、《货郎集》等;散文集有《敬惜字纸》、《无梦庵流水账》、《青灯琐记》、《风雨落花》、《雪泥爪印》、《世说新篇》、《茶酒闲聊》、《人文琐屑》、《苗子杂书》等;书画集有《黄苗子与郁风》、《黄苗子》、《黄苗子书法选》、《中国书法精品选—黄苗子》、《草书木兰》、《黄苗子诗书画》等。
黄苗子不仅是编辑家、美术理论家,而且还是诗人、画家、书法家,最有成就的当属书法。黄苗子的书法幼时受教于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邓尔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黄苗子就与于右任、沈尹默、叶恭绰、潘伯鹰等当代书法名家切磋书法。他的书
风,尊传统,重创新,真草隶篆,各体兼备。
有一种说法是说黄苗子60岁才学书法,其实他的书法在早年已脱颖而出。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他的书法风格大变,与张正宇有关。书画家张正宇才华横溢,创造了“以画入字”的格局。黄苗子以自己丰厚的文化学养为基础,学习老师邓尔雅先生善用异体字的特点,开创了繁简相间的篆书书法风格,在当今书坛上独树一帜。
吴冠中先生曾说:“对苗子,我先是拜读文章,从中获得艺术方面的教益;后才看到他的字,一见倾心,十分喜爱,突出的感受是构图美、虚实美、节奏美、总之是造型美。”
综观苗子老人一生漂徙,经历传奇,从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长室总干事到毛泽东主席眼中的难得人材,从错划右派流放边陲到被列入黄姓特务入狱改造,直至平反释放,他始终乐观、积极,没有被生活磨难压垮,一生坚持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追求。他是艺术大师,更是人生楷模。我们永远缅怀这位可亲可敬的百岁老人。
谭跃(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编辑,黄苗子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了重要的古代美术著作。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作者,他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出版了不少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和散文等方面专著。
新中国以来,他一直从事编辑工作和艺术创作。在他家里,至今保存着近万张读书卡片。后来出版社交给他编辑中国美术论著丛书任务,他就把南北朝以来历代美术著作选入进来,投入很大热情,到上海、江苏各地图书馆搜集有关史料,写过一些笔记心得和简介的文章。虽然这个计划只做了一个开头就因“文革”而终止,但也出版了历代名画记等六七种书,这些书成为后人研究古代美术的重要资料。他撰写美术欣赏文章,出版了《画家徐悲鸿》、《吴道子续集》、《美术杂记》等书,均得到读者们好评。
他一生最爱做的事就是读书,最痛苦的事就是没有书读。20世纪60年代,黄苗子先生为了收集资料,经常去作家聂绀弩家。他发现聂老藏书颇丰,便一批一批借阅。而解放初期的黄苗子家一度成为业内朋友借书的图书馆。虽然爱书,但他并不守书如命,1998年他把1000多本古献书全部捐给香港大学图书馆。1911年12月19日,文化部授予他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他把100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人民美术出版社《张光宇文集》这个出版项目。
黄苗子先生以书画家而著名,他的书法造诣建立在其丰富学养基础之上,因此才能在传统文化与当代美术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他将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与当下艺术结合起来,其书法的美来自于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真诚以及其人生的历练和人生观。
邬书林(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黄苗子先生的一生是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一生:早年,他用手中的笔宣传抗日,并通过文化工作支持共产党的进步事业;此后的一生,他始终以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
黄苗子先生热爱生活,幽默睿智,在文化艺术各个领域都有涉及:他是知名的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员、书法家、作家,在文化多个方面做过诸多贡献。进入晚年后,他仍然保持旺盛的文化生命力。
20世纪80年代,我们在报纸杂志上常常能看到他的文章,在许多会议上常常能见到他的身影。无论是书刊上的文字,还是会议上的发言。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苗子先生的作品,文字清新,思想深刻,表达轻松。
今天我们举办黄苗子先生的追思会,不仅要颂扬他的功绩,颂扬他对文化与出版的贡献,更要学习他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精神;学习他对出版工作的热爱,学习他从事学术研究的严谨,学习他对后辈的努力提携。
蔡名照(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我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委托,对黄苗子先生仙逝表示亲切哀悼,对黄苗子先生亲属表示诚挚慰问。黄苗子先生是我国当代艺术大师,热爱祖国、他热爱人民、热爱我们的党。
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到文化出版工作中,追求进步和光明。新中国成立后,他满腔热情地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文化事业。在美术出版创作、美术评论、美术史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文化界的重大损失。悼念和缅怀黄苗子先生,要学习他坚守信念、忠于祖国和人民的精神;学习他对文化艺术孜孜以求、努力创新的精神;学习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执著探索,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推陈出新,潜心打造传世之作的精神,把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终生的追求。
王明明(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北京画院院长):黄苗子先生这一代老艺术家的离去,实际上给我们留下一个大大的空白,这个空白是什么?是文化的积淀和治学的严谨,先生严谨、乐观、通达,不管到什么时候,他对人生都保持乐观态度。
他经常跟我说,你看看哪里有没有好吃的,咱们跟郁风一块去吃。我说画院门口有家小店,菜做得很清淡。我就开车接他们俩一块去吃,他们吃得特别高兴。他们对生活非常热爱,所以郁风的离去对黄苗子先生打击很大。他们的展览我看后心情非常沉重,因为他们俩在一起生活得太默契了。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正在做透析;可是老先生还是很乐观,跟我说:你看我能出去了,咱们还要去吃。
黄苗子先生的离去,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应该首先思考的是,怎样去继承这些老先生的优秀的品质和他们治学的精神,学习苗子先生对前辈的尊重和对后学的提携。像我们这样中年的艺术家,他都非常关心和爱惜,感觉就像家庭一样,有了老爷子在就非常充实,就不会在心里感觉空空的。这个空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努力去填补,去学习老先生的精神,把文化事业发展下去。对于艺术宣传,他也寄予了非常多的关注和厚望。这些给了我很大的鞭策。
吕章申(国家博物馆馆长):文化老人黄苗子先生走了,我深感悲痛。20世纪90年代,我在中国美术馆工作8年,与苗子先生、郁风先生接触非常多,见面、聊天,一块看展览、吃饭等等。今天简单谈一点我的感受。
第一,黄苗子先生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仁慈宽厚,一生追求真善美,对人都是从善出发,所以他才德高望重。
第二,他是一位学养深厚的人,学识渊博,传统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这不是一日之功,是从小就有这种修养。老人年逾百岁但不保守,越到最后,他的传统文化积淀越深,最后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在今天欠缺的就是这些,欠缺的是老一代人的修养、学养。老一代人走了,包括启功先生、丁聪先生,郁风先生。今天我在这里呼吁,大家一定要把传统文化找回来,让年轻人继承下去。这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很重要的方面。
第三,苗子先生是一位豁达的人,和他接触多了,他的智慧、幽默,大家都能感受得到,他和丁聪等几位老先生在生前说到死的问题时,常说要扎个花圈,画个漫画。这是幽默,是种境界,他把生死看得已经非常淡了,他把什么是人生、为了什么活、必然要死的规律领悟得很透彻,他已经大彻大悟。
这三点体现了黄先生是个道德高尚、学养深厚、豁达开朗的人。
李文儒(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黄苗子老人把一生交给了艺术、文化、学术,交给了真善美。现在国家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什么?真正繁荣和发展以后都是真善美,真善美是我们追求的一个境界。
这么一个百岁老人,越是传统文化积淀得深,最后爆发力和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就越表现得激烈和顽强、坚韧。黄老到晚年书入画,画入书,诗书画分不清是画是书还是诗,真的是融为一体。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书法的中国字的精神,中国画的精神,中国诗的精神,对哲学、史学、画学进行这样的追求和探索,我真的很敬佩。如果大家都朝这个方向努力的话,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可能会找到我们很准确的定位,也有一个很大的空间。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中,总结这个领域中重要人物的时候,都离不开黄苗子先生。我们谈美术史研究的时候,系统研究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史发展,不能忽视黄苗子先生所做的贡献。我们谈书法的时候可以看到,在20世纪现代书法发展历史中,黄苗子先生谱写着非常重要的篇章。这个篇章中,他以其幽默、达观、谦和的性情,表现出对中国书法的独特理解。这是我对他的整体评价。我认为他是中国的20世纪美术史中不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
韩美林(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黄先生对我的爱护、支持,使我有了今天的成绩。无论在书法上、做人上,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黄苗子老师。
这些老师这么淡定,对于物质生活看得那么淡,受那么大的罪,却又那么乐观。我们永远要怀念故去的老师;同时,对我们活着的老师们、国宝级的这些前辈们,要更加爱护;希望国家重视起来,给他们好的条件。我们的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提出文化大发展,那么对人才、专家,对于国宝级的人,首先要重视。关心他们。
王?涛:下面请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宣读著名书画家沈鹏先生的发言。
林?阳(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下面宣读沈鹏先生发言。
黄苗子先生与我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共事,其中有一段时间同属图片画册编辑室,工作上互相配合,大家齐心协力。有时候周日加班就去他家里,因为他的房间略宽敞。在人民美术出版社最能发挥黄苗子先生专长的是中国历代画论丛刊编辑工作,这是一项大工程,只有很少几位老编辑能够胜任。这些工程现在进行得如何,我不了解,但我觉得应该持续下去。
“文革” 期间,黄苗子先生受到迫害;出狱后,他第一个探望的人是我。这是因为我们不但是老友,还因为他知道我在当时困难条件下曾为他创作。
往事已以,愿逝者安息。
沈鹏
在为黄苗子先生开追思会的时候,我也代表人民美术出版社宣布一个工作计划。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启动《黄苗子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这套书将于2013年在黄苗子先生百年诞辰的时候出版。
李?辉(《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我认识黄苗子先生30年,真正接触比较多的是近20年,包括写专集,一起到澳大利亚旅行,到全国各地旅行。在我眼中,他是达观、乐观和从容的老人。2003年闹“非典”的时候,大家恐惧得不得了,不敢出门。我打电话给黄苗子先生,说:我来看你,敢不敢让我们进来?他说:敢,感染非典也像中彩一样,哪儿那么容易中上。
黄苗子先生一生传奇色彩很浓,我们谈他都谈文化艺术的成就,其实他在民国时候的经历也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可惜他的文化名人身份掩盖了他在民国政界的身份,他的这一段对于我们还原历史非常重要,应该继续挖掘。我曾经和黄苗子先生谈过很多小时,想专门做一本黄苗子先生谈民国的专集,随着他的住院到现在故去,这个计划未能完成,我感到非常遗憾。
前面各位已经讲了他的很多成就,其实黄先生有特殊的身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他都用他的特殊身份和特殊关系,为我们中国的文化事业做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一些贡献。举一个例子,我们许多现在读书的人都知道《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万历十五年》是怎么走进中国的。当时黄永玉在美国写完这本书并不被认可,没有出版英文版,想在大陆出版。黄永玉1978年通过别人将书稿带到中国,请黄苗子先生推荐出版。开始想通过海关寄过来,海关都扣了,因为1978年查得很严,书稿不能带进来;后来通过黄苗子侄女婿,他是美国人,通过海关分开走了两次,才带到大陆,由黄苗子先生推荐给中华书局,这样才促成了此书在中国境内出版。这本书对中国史学界进行写作、研究,为史学家打开了新的视野。
黄苗子先生通过各种方式,对于中国文化,对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学术思想的促进和推动功不可没,其地位别人不可替代,我们永远追思。
武淑青(全国政协常委):今天受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联谊会主席的委托,代表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联谊会感谢黄苗子先生对我们的支持。董建华担任香港第一届行政长官以后,董先生提出成立中华教育基金,黄苗子先生也送了几个字给我们:“山河待等民族魂,炎黄子孙来寻根。”黄苗子先生给我们留下来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沈峻(漫画家丁聪先生的夫人):我跟黄苗子先生接触很多,但都是生活上的接触。他管我叫“家长”,很多朋友管我叫家长,因为我管他们几位老同志的生活。丁聪去世以后,苗子写过一个悼词,挂在家里。苗子也走了,丁聪也走了,不可能再写悼词,我替丁聪为苗子写了一个悼词。
苗子当年写的悼词是:“七十交情九十翁,君今飞去一条龙。我是破车牛亦老,粉丝亿万小丁聪。”题款处写:悼念丁聪一首,○九年六月苗子时年96岁。
我写的是:“八十交情百岁长,飞天不待祭灶王,如今猫仔辞猫国,天堂重开二流堂。丁聪宪益天门见,又见唐瑜吴祖光,郁风朗笑高声道,人间只留万荷堂。”2012年1月,家长沈峻。
庞涛(庞薰先生的女儿):他走的时候,提出什么悼念活动都不要举行,反现代潮流,悄悄地走了,默默地走了,留下了他们的品格、学识、榜样给我们,比说了很多漂亮的话,有意义得多。
老一辈文化人一个一个的相继走了,我们能不能做一点实际的事情,把文化传承下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曾经那么辉煌,每个朝代都有一些文献留给后人就看,我们现在这个朝代能不能保留得更好,这是责无旁贷的事情。
王亚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黄苗子先生的学生):2007年4月15日,师母过世之后,黄老把我叫过去,帮助把他们收藏的一些作品拿到拍卖行去拍卖,拍卖的钱捐给汶川、玉树地震灾区,给四川学校藏族学生捐钱买电脑。去年他又把中华艺文将的终身成就奖的奖金100万元捐给人美社为张光宇先生出版文集。
作为学生,黄苗子先生对我的恩惠、教诲让我一生受益,老人宽容、大度的精神是我一生楷模。人的一生有好的老师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我和老人都属牛,这是我们的缘分。我出版的作品,写到此书送给老师、师母、师傅,他们给了我的生命和艺术,我在心里非常怀念这位老人。
黄大德(黄苗子先生世侄):我和黄老真正交往是他从澳洲回来之后,我多次来北京看望他。我们谈人生,谈艺术,快乐极了。跟他聊天是一个很享受的事。我搞是美术研究的,在近30年收集美术史料的过程中,我觉得在美术史上,广东有两个人是最值得我敬佩的:一个是潘达微,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收尸人,辛亥革命时期启蒙运动的先驱,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力推者。另一个就是黄苗子先生,他们俩人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他们都是画漫画的。第二,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是杂家。第三,在中国革命史的丰碑上面都刻上了他们的名字。
王蓉芬(旅德学者):黄先生还有一点就是荣辱不惊。这3年里,他在抢救病房的病床上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继续发挥书画一体的黄体,画出三件代表作:《狩猎图》、《农耕图》、《机杼图》,就是在故宫博物院画展的前三幅大画。
第二件,他把“文革”以后发表的文章,整理出版了九卷本的《苗老汉聊天》。
第三件,不断地捐助。他将他和郁风先生全部藏画,还有他们自己的部分创作,拍卖得到资金用来成立黄苗郁风慈善基金会。这3年里,他一直在捐助,除了捐助四川灾区、中央美院学生奖学金以外,还于2011年1月捐给香港中文大学藏画、藏书、书法作品。9月的时候捐给故宫博物院10幅创作。还有最后一笔捐助,他临行前最后一件事,去年12月,他得到第一次文化界的终身成就奖,立刻就捐给了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张光宇文集》的出版费用。
罗尔纯(著名画家):黄苗子先生以近百岁高龄离开我们走了,引起艺术界很多人对他的怀念。我和黄苗子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同在人民美术出版社;黄苗子先生实际上当时是在我原来的编辑室,可是不巧他被调动去了创作室,我因此失去了向黄苗子先生请教的机会。
黄苗子先生的逝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一生学养渊博的老一辈艺术大名家。他的画上可以看出他的毕生学养都非常渊博,他对古典绘画艺术的研究非常深入。看黄苗子先生的作品,一看就是中国民族传统的创作手法,只有黄苗子先生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书法艺术作品,确实非常令人尊敬。
王涛:今天我们的追思会,深情缅怀了黄苗子先生卓越的人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直的个人品德和杰出的文化艺术成就。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文化大师的优良传统、精神财富、宝贵品格,努力造就、充分信任、悉心关爱我们的文化事业,忠诚于祖国和人民,执著于文化大家的艺术追求,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愿苗子先生安息。
(本文按发言先后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