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晔 马亮
“遍地城池”的时代,其实早就出现在华夏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了。
前两年的上海世博会,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口号变得家喻户晓。当然,持相反观点的也大有人在,在一部分人眼中,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只不过意味着高房价,而高房价只是对政府和开发商有很多好处。
糟糕也好,美好也罢,如果我们抛开争论回望从前,会惊讶地发现──“遍地城池”的时代,其实早就出现在华夏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了。在以农耕生产为经济主体的周代,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造城热潮,而这种城市化进程的实质,可以视为从周王室到各诸侯国再到公卿阶层,对水土等各类资源进行占有、开发、利用的历史缩影。应该说,一部城市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资源利用史。 城市的基本功能,首先在于其强大的人口聚集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水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农耕时代初期,由于人口不多以及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在较大区域内开辟耕地,而是选择最富庶的土地资源进行“定点开发”,《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的情况是:“春令民毕出于野,冬则毕入邑。”这个“邑”,其实就是城镇的雏形,农民集中居住在“邑”里,农田的开发则局限于城邑所能控制的范围。所以在当时,华夏大地上的土地资源富庶区域内,是许许多多以城邑为中心的农耕圈。由此可以想见的是,这些城市所处的位置,绝对都是当时最佳土地资源的核心区。
例如周文王时期,周部落的都城定于丰邑。这里拥有关中平原最优质的土地资源:地势在关中平原内最为平坦,水系发达而少泛滥。至于其土壤质量,更是出类拔萃──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甚至将这儿的农田称为“土膏”,也就说这里的土地简直肥得流油,每亩土地的价格高值一金(其贾亩一金)。所以,周文王在这里大力推进城市化,实际上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占据了其可控区域内最优质的自然资源,从而为自身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根基。 而到了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时期,周王国开始兴建另一个重要城市──镐。
丰邑虽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是对于不断发展壮大的周王国来说,四周已经过于局促,它的东西两侧分别被沣河与灵诏河所隔断,南面是终南山麓,北面是渭河故道,拓展空间非常有限。
而镐则位于沣河东岸相对较高的台上,旷达开阔、平畴沃野,拓展空间极其广大。因此,经过几年的筹备后,周武王把都城从丰邑迁到了镐城。 值得一提的是,武王建镐后,也并没有放弃经营丰邑。每有大事,周王都要去封邑,以其事告于宗庙。可见,丰、镐并非孤立的,而是成为一个双子城,形成齐抓共管的集合效应,有效地控制着沣河两岸关中东部和西部广阔区域内的优质土地资源。
正是凭借着在丰镐之地的苦心经营,通过对这片丰饶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周王国才最终取代商王国,成为华夏大地上的权力核心,并由此掀起了一场新的城市建设高潮。
这就是── 盘古炎黄夏商周,开发土地有成就。自从武王分封始,中华大地城争秀。
周王国成立初期共经历过两次大的分封,一次是武王灭商后,一次是周公东征后。通过这两次分封,伴随一系列诸侯国的建立,一大批重要城市也由此出现在远古中国的地理版图上——齐国,以营邱为都;鲁国,以曲阜为都;燕国,建都于蓟……
正是通过这一大批城市的兴建,周王国才算是真正在自己版图内每一片拥有优质自然资源的土地上扎下了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