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雁 伍振
网络在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渠道的同时,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微博用户1.9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虽然与美、日等国尚有差距,然而中国网络舆论场的强度,放眼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家。2011年网络舆论力度骤然增强,上网“发声”的阶层更为广泛,网民自觉、持续、高度警觉地关注着中国现实社会的各种热点事件。
从“7·23”动车追尾事故和郭美美事件所酿成的网络舆论高潮中不难发现,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和某些看似“躺着也中枪”的偶然遭遇,越发触及了现阶段资源配置、利益分配、廉政、城乡融合、民众政治参与等社会深层问题。能不能较好地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冲突,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和最紧迫的任务。
2011年的湖南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和“四化两型”建设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约束不断加剧,国土资源工作始终面临着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和双重压力,国土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矛盾焦点。那么面对“网络问政”这道无法逃避的必答题,湖南国土资源究竟现状如何、何以作答?是为本刊发布《2011年度湖南国土资源网络舆情报告》的初衷所在。
特征1:民生与廉政成热点
从以上三份榜单不难发现,涉及民生与廉政方向的事件或者话题性人物成为了网络关注的重中之重,有关“环境污染”、“征地拆迁”、“官员执政作风”等关键词或者高居榜首,或者频频出现。这些都彰显了网民的主要关注和利益诉求。
而以微博为首,包括天涯社区、红网论坛、凯迪社区等众多对公共事务关注度高的论坛、社区网站在这些话题上表现得尤其活跃。
特征2:核心工作公众“不太感冒”
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国土资源作为一项基础性、先行性的事业,其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保障作用并没有充分得到大众的主动关注与理解。比如2011年度湖南所开展的矿产资源整规、耕地保护、土地综合整治等并未入榜。而从总量上来看,2011年涉及湖南国土资源的主要话题与事件中,受到网民关注最多的也只有1万多条,与真正的时事热门话题相去甚远。
特征3:长株潭地区成话题中心
长株潭地区作为当前湖南经济最发达,发展最为迅速的区域,无论是从综合发展程度还是发展中所面临的形势问题复杂程度都领先全省,其本地公众参与网络问政的热情,受外界关注程度也都远远高于省内其他地方——从长株潭各国土资源部门包揽整个“2011湖南国土资源部门搜索排行榜”前十便可见一斑。
相关链接
湘江治污成最热话题
2011年8月5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启动仪式在株洲市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宣布治理工作全面启动。
湘江的污染问题与沿岸周边的矿山、企业的排放密不可分,与农田土地的被污染密不可分,因此湘江治污同样成为了国土资源部门的重要课题。作为湖南的母亲河,湘江的安危直接牵动着千万湖南人的心,而居住在河域周边的居民近年来也饱受污染之苦,正因为此,这一话题在网络上被广泛关注,成为了湖南国土资源领域2011年最热话题。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这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复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方案。
《方案》编制工作于2009年7月正式启动,国家成立了以国家发改委为组长单位,国家环保部、湖南省政府为副组长单位的编制领导小组,历时一年半,先后多次征求国家18个部委和湘江流域8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
《方案》涉及湘江流域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娄底、岳阳、永州,明确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郴州三十六湾、娄底锡矿山、长沙七宝山、岳阳原桃林铅锌矿7大重点区域,提出民生应急保障、工业污染源控制、历史遗留污染治理3大重点任务。经过治理,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排放总量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70%左右。
规划项目927个,总投资595亿元,规划期限2011—2015年,展望至2020年,力求通过5—10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重大问题,成为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典范。
网络时代舆情的复杂性
互联网放大了国土资源舆情的复杂性,由偶然性因素引发的敏感性集体诉求燃点低、爆点高。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带来了网络舆论异军突起。一方面,网络舆情是网民思想情绪和群众利益诉求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是民众议论的集中点,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另一方面,网络为社会个体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一些有害信息和杂音提供了传播渠道和广阔空间,容易造成情绪渲染和炒作,成为社会问题的放大器和社会事件的策源地。
如前文分析,征地拆迁与国土资源部门干部执政问题是国土资源系统网络舆情的热点,而可以预料的是,这两大热点依然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在反映群体利益诉求的话题讨论上,国土资源系统网络舆情将表现出如下特征:
1.“大众麦克风”与“话语缺失”并存
随着互联网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现实社会中任何一个事件或者问题,都有可能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公共事件。但由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加上网络的开放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在涉及公权力、公益性强和公众关注度高的国土资源部门及其公职人员时,极易形成舆论一边倒的态势。而事件的真正当事人、国土资源部门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往往会反应滞后、话语缺失,很难主导网络话语权。“大众麦克风”在偏离理性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多数人的暴政”。
2、“利益诉求”与“情绪发泄”共振
通过网络表达合法利益诉求,得到回应,是政府倡导和鼓励的。但由于网络准入门槛低,网民的理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法律自觉和道德自律,网民对现实问题处理的不满容易转向在网络上宣泄,使一些网络诉求带有明显的个人情绪化倾向。
3、直接利益者与非直接利益者混杂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学生、自由职业者及无业人群约占45.1%,低收入及无收入人群约占43.7%。部分无书可读、无业可就、无人去管人员在现实社会难有作为,在网络空间却大显身手,从社会事件的“围观者”变成参与者,转帖发帖,渲染放大,“一呼万人应”,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压力集团”。
相关链接
湘乡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陈光荣受贿54.5万获刑10年
因受贿54.5万元,湘乡市国土局原局长陈光荣被湘潭市岳塘区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并处没收财产5万元。
2010年10月26日上午,陈光荣受贿案在岳塘区法院开庭。检方指控,2003年至2010年初,陈光荣在担任湘乡市民政局局长、湘乡市国土局党组书记兼局长的7年时间里,利用职务便利,单独或伙同部下彭国英受贿54.5万元。
由于权力与责任同样重大,国土资源部门被认定为“高危部门”并非空穴来风,陈光荣便是国土资源领域又一个落马者。陈光荣案发后,经新华网、红网等媒体的报道,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定程度的热议,这样的讨论也再次证明了网络形势的复杂性,“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对国土资源部门严抓自身建设、增强网络宣传应对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善待网络问政,提升网络舆情引导力
面对日益高涨的“网络问政大潮”,要做的绝非避而远之,而应是主动应对,完善机制。
2011年12月29日,《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指出,湖南将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建设全省网络问政和政务微博平台,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善待善用善管网络媒体的意识和能力。
国土资源部门被评为“高危领域”;社会大众对于国土资源工作普遍缺乏了解和理解……这些情况的形成与国土资源部门一直以来的自身宣传和推广意识不强、手段单一陈旧、宣传效果欠佳有很大的关系。在当前普通民众对于公共事务关注和参与热情高涨的大形势下,闭门造车、闭塞言路,保持所谓“距离感”和“神秘感”已经成为相当不明智的做法,而在传媒业迅猛发展、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如何能紧跟公众焦点,采取最有效和民众最感兴趣的传播途径成为了管理者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误解缘于不了解,质疑缘于不信任,争议缘于不透明。互联网作为当前最热门和传播效率最高的传播工具,国土资源部门应尽快掌握,熟练运用。这对于进一步加深社会对国土资源的了解,拉近与普通民众距离,建立具有亲和力的形象有极大帮助。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网时曾提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因此,面对日益高涨的“网络问政大潮”,要做的绝非避而远之,而应是主动应对,完善机制。
首先是是舆情收集机制。应采取主动收集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将国土舆情集中上来;同时,为公众开辟更多的信息反馈渠道和报送机制,动员和吸引网民参与。
其次,需把网络舆情与信访排查结合起来,分类进行研判。对真实信息,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通知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办理、回复;对不实信息,责成责任主体澄清事实,发布真相;对负面和敏感信息,及时报告网络监管部门按规定处理,消除影响。
三是信息反映机制。定期将监测收集的舆情信息,通过一定的载体报送领导机关及相关部门,为掌握社情民意、完善政策措施、推进事要解决、改进机关工作提供建议。
四是沟通互动机制。对网民关于国土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投诉请求的办理情况,及时在网上进行反馈,充分调动网民支持信访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一些重要诉求和人员,建立网下联系制度,引导网民依法合理表达诉求,成为网络社会的理性力量。
(第一作者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