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健康、高速运行,而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社会全面发展的各个领域中,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和不断完善逐渐成为了人们关心的焦点。在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各国经济条件、社会基础、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各国政府根据自身条件在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方面各具特色。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英国和瑞典两国进行比较,借鉴这两个发达国家在发展社会福利方面的优势,少走弯路,使中国在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道路上更加畅通。
【关键词】福利制度比较发达国家借鉴
一、英国福利制度的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
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不仅发展的比较早,而且与其他国家相比,它的制度也是做的相对全面的。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顺利完成了社会福利制度的过渡,由单一向全面、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日臻完善。
(一)改革的背景
英国在1948年对外公布成为福利国家,旨在实现普遍福利、收入均等、充分就业。在20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推动了福利事业的进步,达到了社会发展的巅峰。但是,在高福利的模式发展下,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过度强调公平而忽视了效率,经济就此受到了拖累,出现了财政赤字,最终使国家不能得到发展,社会停滞不前。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了福利制度的改革。
(二)主要措施
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涉及了很多方面,如住房、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政府鼓励私人拥有住房,对住房的补贴降低了,住户能以优惠的价格购买到公住。实施该政策后,从1979—1980年和1985—1986年,房租价格大幅度提高,平均增长了1.4倍,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对此,在社会福利支出中政府提高了与收入直接相关的补贴,使其超过了房租的上涨幅度。但补贴的对象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因此,就有更多高收入的家庭开始购买私房了。这一政策的实行,促进了资金的流动、住房买卖活动的增加、市场的发展。
从1982年开始,英国政府开始进行国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确立成本与收益系统。后开放宽了限制,为了尊重公民的个人选择,政府允许公费病人到私人医院看病。这样,在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中出现了双层结构;同时,从事私人企业的人数在国民医疗制度中的人数也有所上升。
国民收入养老金制度的废除,私人企事业单位深入职业养老金制度,以社会的力量来弥补国家养老金的不足。
由政府、自愿机构和私营部门共同工作的混合经济也在其他社会服务领域中发展起来。
二、瑞典福利制度的改革背景、主要措施
瑞典,作为欧洲社会福利国家的代表,贝弗里奇报告和凯恩斯主义理论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瑞典社会福利制度作注重社会民主意识、追求政治形式和全社会效益最大化,对瑞典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一)改革的背景
瑞典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模式以高税收、高再分配等为特征,以普遍主义和社会公平为价值核心,因而在20世纪七十年代初也达到了它发展的繁荣时期。之后,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使高福利国家的体制难以为继。日益剧增的财政赤字使政府难以承受,高税收大大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也造成了效率与公平的失衡,最终瑞典政府开始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二)主要措施
1.提高社会福利开支在政府总支出的比重
从1991—1995年,瑞典的医疗卫生占政府总支出的0.5%,教育占总支出的7.3%,社会保险和福利占50.1%,国防占5.6%。这组数据说明了瑞典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社会福利和保障的支出是一个国家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体现了一国社会政策的执行力。
2.建立并完善社会就业系统,促进充分就业
社会福利体制与劳动力市场政策之间的关系等价于瑞典政府社会职能的覆盖面及重要程度。瑞典政府对失业保险实行广覆盖,旨在全体国民在范围程度上都能享受到。劳动力市场政策制定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体现了瑞典政府对公正平等的凯恩斯主义的追求。
3.调整税收结构,以减税为重点
在福利国家紧缩速度最快的80年代,瑞典政府针对各个收入阶层减免税务、调整转移支付。 政府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率和公司所得税;同时给予商收入者和商科技人才税收优惠。
4.改革养老金
瑞典政府设立个人养老账户制度,改变集中使用、投资收益与个人相分离的方式,个人所享受到的服务决定于个人所缴税收,使养老金领取者和在业人员共同承担风险。
三、两国福利制度改革发展的比较
(一)相似性
1.改革的原因、背景大体相同。
英国和瑞典都是因为在已有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框架下,遭遇了经济危机的重创,不得不承受巨大的财政赤字、高失业率,造成了经济的衰退以及社会的动荡。所以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引入正常的轨道。
2.改革的目的相同
英国和瑞典都是要解决财政困难,缓解财政赤字,促进经济发展。实质上都是要解决社会公平和高效率之间的关系。
3.改革的内容相似
英国和瑞典都对养老金制度进行了改革,给予人民更多的福利,使受益的覆盖面更加广泛。
4.改革的成果都有积极的方面
在一定时期内,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就业,维持了社会安定,缓解了赤字危机,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差异性
1.改革的重心不同
瑞典主要是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和促进社会福利地方化;而英国则是降低对社会福利的干预程度、弱化政府在福利制度中的作用,扩大私有化程度,更多的引入市场机制。
2.改革的力度不同
英国是崇尚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市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政府自身对福利制度发挥着有限的作用,因此改革的力度较小;转而再看瑞典,以稳健谨慎的改革作风闻名,高福利的模式成为了瑞典政治文化的标志,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因此,瑞典政府为了获得选民的支持,在改革力度方面动作不能太大。
四、对我国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启示
福利国家模式的社会福利体系以“普惠型”为它最主要的特征,与此同时,又背负着沉重的福利负担。因此,要确定一个相对“正确”的社会福利体制则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实行社会福利制度的“普惠型”原则
作为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石,“普惠型”原则是指在社会福利制度领域中建立覆盖全部人口的社会政策模式。这个原则突出了实行社会福利的公民权利和社会责任。福利国家设立的社会福利制度,强调了国家对公民承担的责任。
(二)根据时代背景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二战后,西方各国还没有从战争的疮痍中恢复过来,民生疾苦,经济没有复苏,社会动荡不安,势必要求建立惠及大众的社会福利体系以维持社会稳定,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另外,社会公平正义和共享繁荣成果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三)建立社会福利体系的法律法规
社会福利的管理需要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只有法制的刚性才能确保福利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建设社会福利国家,必须重视立法和管理,促进管理体制高效、有序地建立和完善。在这种普惠性质的福利体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国家事业得到了繁荣。
(四)注重发挥第三部门的作用
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康运行不仅依靠政府、市场,同时也离不开第三部门,因此推动社会福利和保障领域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中国完善社会福利领域不可缺少的步骤。中国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促进非营利组织机构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支持作用。
中国是以国家为主导来发展各项事业,因此完善社会福利制度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就和举措,中国在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上不断协调。对社会的长足进步和经济的稳步增长大有裨益。中国要立足于国情,并且在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践中不断调整,最终形成适合自身情况的福利体系。
参考文献
[1] 丁建定.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
[2] 陈乙南.北欧普遍主义福利国家的经验和启示[J].学理论,2009.
[3] 吴老德.正义理论与福利国家[M].台湾五南出版公司,2000.
[4] 范斌.福利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 孙炳耀.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杨兰倩(1988-),女,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苏州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责任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