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淑珍
【关键词】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课;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2-0274-02中图分类号:R 472.2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2.061
急危重症护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救护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医院乃至一个地区急诊医疗救护水平的重要标志。2007年国家卫生部下发了《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针对重症监护室护士,从基本理论到专业技术的培训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国内已有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将《急危重症护理学》或《急救护理学》列为主干课程或必修课程。由于《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课程,护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必须掌握多种急危重症救护技术,因此,实训课在本课程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角色。现将我校《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课的教学现状和改革方法作一探讨。 实训课教学的现状1.实训课与理论课比例不合理我校《急危重症护理学》理论课为32学时,实训课为4学时,实训课与理论课比例仅为1∶8,实训课所占比例显然偏低。护生需在4个学时内掌握数项常用临床操作技能,学习任务繁重,然而,实训学时不足,护生往往尚未熟练掌握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课程就已结束。上海、大连等城市的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已将急救护理学的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由1∶3增加到2∶3[1,2]。
2.教学内容偏少受学时数过少的限制,目前实训课仅开设了徒手心肺复苏、简易球囊辅助呼吸、除颤术、气管插管术、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等临床操作技能项目,其他常用的急救技能如吸痰、吸氧、洗胃术、紧急静脉输液、微量泵及注射泵的使用、气道开放及管理等项目均未能开展实训。实训课教学内容偏少,而实际临床工作对我校护生所要求掌握的临床操作技能较多,供需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3.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有限随着我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数量剧增与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数门课程共用实训室的前提下,任课教师需多方协调使用实训室的时间,不同课程的教学设备需反复搬运及布置,教学人员也因此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由于教学场地条件限制,无法建设模拟重症监护室(ICU),大量用于模拟教学的医疗设备、仪器等教学资源也无法配置。
4.教学方法单一当前,我校的实训课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为教师作示范性教学后学生再分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从旁指导或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国内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在实训课中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角色扮演、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学、综合性情境模拟实训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3,4],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由于招生规模扩大迅速,我校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工作负荷大,任课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到医院进行阶段性临床实践的机会减少,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与实际临床工作需求无法同步,必然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教学改革与探索结合我校《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课的现状及不足,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质量优良的医学类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本课程实训课的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增加实训课学时数,调整实训课与理论课学时比例作为一门应用性及实践性强的学科,理论讲授应该与实训课充分结合,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理论。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对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始终是衡量其护理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要使我校护生熟练掌握临床常用的急危重症护理操作技能,并使之转化为有利于护生就业的巨大优势。当前我校《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仅为1∶8,无法达到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标准及要求。为丰富急危重症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来掌握相应技能,实训课学时应合理增加,实训课与理论课比例应达到1∶3以上。否则,实训内容过少,护理操作技能薄弱,必将成为影响本课程教学效果、制约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的一块短板。
2.丰富实训课程内容依照2007年卫生部下发的《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要求,可增设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护理、深静脉置管的护理、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微量泵及注射泵的使用、危重症患者抢救配合技术等临床操作技能。如果我校学生在校期间已熟练掌握部分常用操作技能,对其尽快进入临床工作角色、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无疑是相当有益的,也会使我校学生在当前的高就业压力环境中更具竞争力。
3.扩展教学场地及增加教学资源配置应积极建设模拟重症监护病房(ICU),依照医院的ICU来配备部分常用仪器设备如呼吸机、中心供氧及负压吸引系统、心电监护系统、除颤仪、输液设备等。通过在模拟ICU中进行各项操作技能的仿真教学,使在校学生对ICU的环境设置、工作流程、ICU常用设备的临床应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获得初步认知,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下对模拟病人进行各项急救技能操作的综合演练,使学生在反复的仿真训练过程中强化了各项操作技能,将来在临床实际工作当中就能做到熟能生巧、临危不乱。
4.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总称[5]。实训课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急救反应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操作技能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综合提升。如开展综合性情境模拟实训,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单项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设计某种急救场景,让学生集体参与到急救活动当中,需运用的急救技术涵盖心肺复苏、电除颤、心电监护、紧急静脉输液、吸氧、吸痰等多项操作技能。还可通过运用多媒体或音像资料,阶段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急救技能竞赛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技能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良好目的。
5.增设重症监护病房见习及实习环节在校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在实训课中熟练掌握了多种常用临床操作技能后,可安排其到医院ICU进行见习,由ICU工作人员带教,使学生对ICU的工作环境、设备仪器、工作要求及注意事项进一步加深认识。在临床实习期间,建议在完成其他临床科室的轮转学习后增加ICU实习环节。由于ICU的收治对象是各科的急危重症患者,通过对各科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学生可以将各临床科室的护理知识及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他们全科护理的观念及能力。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要重视教学人才梯队的建设,青年教师要有计划地、阶段性地参与继续教育,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参与临床实践,扎实提高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水平;高年资教师要注重知识更新,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会议与交流,关注学科的动态发展,同时,指导青年教师以利于他们的快速成长。此外,还可从医药卫生单位引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卫技人员补充到老师队伍中来,或聘请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作为外聘教师,从而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样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利之道。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宗旨。只有重视实训课程的建设,真正把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原则贯彻到教学活动当中,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承翎,海莉,王泰蓉,等. 急救护理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护士,2010(6):100101.
[2]孙雪洁,张迎霞,付靖,等. 急救护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8):16631664.
[3]黄伟.《急救护理学》常用非传统教学方法探析[J].中医药导报,2009,15(6):119120.
[4]钱荣.《急救护理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8):10331035.
[5]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79197.
(收稿日期:2012-02-02修回日期:2012-03-31)
(编辑:崔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