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的灵魂

2012-04-29 16:21金元浦
大学生 2012年2期
关键词:厚德北京精神

金元浦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很多国际大都市都有城市精神的表述语。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

众多名人都感慨北京的气质

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浪潮席卷了全世界,各个世界城市都在这一全球化进程中努力寻找自己在未来世界城市格局中的地位。世界上众多国家转向自己的历史和传统寻求自身的文化特色。纵观当今世界上公认的、真正有魅力的国际性大城市,比如纽约、伦敦、东京、香港、巴黎等等,不管它们是以突出什么方面来发挥其中心作用,都必定有着高度发达且颇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北京处于走向世界城市的过程中,2008年,我做了北京走向世界城市的理念探讨,写了70万字的研究著作,探讨在当今的条件下,什么才是世界城市?什么才是全球城市?北京在一个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的竞争中,居于什么位置,它应该怎样把自己的精神、把自己的理念、把自己的实践提到更高的高度,才能够适应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和现实的发展?

国际著名的世界城市,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纽约,纽约精神他们概括为:高度的融合力、卓越的创造力、强大的竞争力和非凡的应变力。其实纽约在1970年代遇到了重大危机:由原来的手工业制造的城市如何变成或者保证它继续成为世界的中心?1970年代纽约市长下大功夫做了规划,使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之都和创意之都,由此发生了转变。

伦敦有着1500年以上的历史,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的精神被伦敦人概括为: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坚强不屈的精神。

巴黎的城市精神被概括为:世界的时尚之都、浪漫之都、服饰之都和文化之都。想到巴黎,你就会想到这些。所以,凡是在巴黎做服饰的、做文化的、做时尚的,就靠着城市这种被全世界所理解的精神特质,在经济等方面获益不少。

东京的城市精神用三个词来解释,干练、优雅、合作,这也是很著名的。

实际上几十年来,尤其是二十世纪近现代以来,北京的文化名人对北京的特色说过很多。比如朱自清,朱自清不是北京人,但是他在北京生活很久,他把北京特色概括为三点:第一是大,大气贯通,大德照人;第二是深,深厚的底蕴;第三是闲,闲适、闲逸、雅致。这是过去那个年代里,北京给来到北京的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林语堂也是热爱北京的人,他分析北京的个性,或者他认为的北京精神,提了三条。一是自然。北京特别的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指北京的自然风光,是指人文性格,自然天成。北京人不做作,北京人不装蒜。二是北京人挺讲艺术。这个艺术和上海、广东的艺术不一样。第三个特点是:北京人的个性是讲究日常生活,是很通俗的、很富于民俗特点的一种日常生活。林语堂所认为的北京特点,概括起来叫做生活和谐论,他早早就提出北京是:生活和谐。

老舍先生觉得北京是“母亲般的温暖与爱”。大家可以看一看老舍先生的文章,他在《想北平》里说:“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他写了很多很多的北京,这个北京在他的心目中就是母亲所在的地方,一想起来就温暖得不得了。他说:“我真爱北京,这个爱几乎要说也说不出来,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来,在我想做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的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的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的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的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在一块儿,每一小的事件中都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都有一个北平。所以呢,想到北平的时候是什么呢?是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是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头上看水中小蝌蚪或者苇叶上的嫩蜻蜓的老舍。”

关于北京的城市精神,其实一些先生已经做过研究,比方说王东先生,他认为北京是多元和谐。一些文化名人对北京精神有了自己的概括,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观点。李大钊认为,北京是新旧兼容,他觉得在北京有新的东西,像他们所提倡的《新青年》,新的革新、新的科技,但是北京又到处看得到沉稳的上千年文化的那种厚重。

鲁迅虽然是浙江人,但他在北京生活了那么久,也算得上是个北京人了。他认为北京是继古开今,它继承古代,又开发了今天的这种生活。

梁思成从建筑的角度看北京精神,他觉得北京精神是一种内在的秩序,高低错落,讲究对称。你看北京皇家建筑的那种气派,中轴线一直贯通的方式和九个城门,他总结为内在秩序。

侯仁之先生看到了过去是帝王中心,现在是人民主体。

前些年来,杨东平在《城市季风》中把北京精神概括为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化。

易中天的观点是:北京是大气醇和。

李建平概括为宽容和谐论。

还有一些外国学者,像格佐拉这样的外国学者,他的代表性观点叫做东方和谐论。

包容

北京精神中具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包容。“多元汇一,和合为宗,五方杂处,和平安宁”这就叫包容。包容,可以说是以宽阔的胸怀和气度容纳不同的人和事物,所以从词义上讲,包容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宽容,一个是容纳。

从历史上来看,《汉书》中说:“上不宽大、包容臣下,则不能居圣位。”是说一个君王怎样才能够成功呢?他必须包容臣下才行。杜光庭在《皇后修三元大醮词》里写,“气分二向,处于包容负载之思” ,也就是说,大气象才有大包容。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包容既指对他人的个性甚至是他的缺点、错误的一种宽容,也包含着那种对于一个人失败的宽容,也指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有一种宽容的对待,容易接纳他。

在政治学、心理学、文学中,这个包容都有自己的用法和意义。

为什么北京会有这样的包容的特点呢?首先,北京有很长的历史,各个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甚至不同种族文化在这里建立都城或者在这里一走而过,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多元是北京的内在现实,也是中华文化多元统一的历史积淀使然。在北京的历史上,有蒙古族创立的元代、有满族创立的清朝,还有像辽、金等等,从中看得出来中华文化是多元多样的,是各个民族文化共同的积累,多元体现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北京就是这么巨大的一个容纳。

包容是一种海纳百川、胸怀天下的气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基本的品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推崇、倡导包容。比如《尚书》中说“有容得乃大。”古语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有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后来,林则徐写了著名的对联: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写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深厚精神。

在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条首先是多元。多元的例子非常多,前门这一带,有全世界都没有的奇观,五种宗教在这里和平相处,伊斯兰、佛教、两种基督教、天主教,这五种教会在方圆不大的一片领域里相安无事,我把它叫做“五方杂处”。现在我们看到全世界到处有小的战争,常与宗教和文化之间的不和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在北京拿宗教这样的事来看,在这一两个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大家却能够和谐相处,它的深刻之处在于中华文化那种深厚的蕴含,深厚的融汇能力。所以北京文化是融古今的,它把古今文化融为一体,北京文化又是汇中西的。比方说李大钊、陈独秀等一大批从北京出去或者是那些出去以后回到北京的先贤学者,还有我们知道的季羡林先生,钱钟书先生,其他一大批负笈西行的先行者,他们把西方的文化带到了北京,因此北京融汇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

北京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有包容性的城市之一。联合国人居署评北京是世界最平等的城市之一,从包容性城市来看,北京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地域开放性最高的都市之一。它特别强调对民间的关怀,对老百姓的惠民,对于各种各样人才的分层次的容纳,这样的包容力、成长性,成为北京走向世界城市的一个显著特色。所以,很多人来到北京,全国那么多年轻的学子来到北京,到这里干什么?寻找中国梦,寻找北京梦。

我们为什么能够在多样的统一中实现包容呢?这来源于北京文化的根深渊源。北京文化底气充沛,北京文化是大气醇和,这是北京城市的精神,这是全国任何一个城市都达不到的,它拥有一种在中国所有城市中独具一格的浩然大气,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鸿浩博大。什么样的东西在北京其实都能找到。

孟子曾经说“吾善养吾浩然大气”,北京精神有包容是因为它有着宽阔的胸襟、恢弘的气势、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没有这种胸怀也不可能做到我们所说的包容。所以,正大光明、豁达自信、心忧天下、达观容忍。北京人很少特别纠结于小节小事,北京人宽容、豁达,他是正大光明、达观容忍的,这是北京的城市品格,这是皇城根下的臣民,他有历史眼光,也有人间阅历。北京的市民,我们知道出租车司机都在讨论政治局的问题,在谈论世界大事,谈论中国发展,为什么?因为他对国家关心的深切,有时候甚至是和他自己的利益有一定的差距,但在这个时候他也会非常热切地关注北京自身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再说一说北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融汇。北京正处于中原的农耕文化、西北的草原文化、东北的森林文化的交汇点上,是中国北方多民族、多文化交融融合的中心,这种独特的地理方位孕育和造就了北京人包容的性格和气质,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很多城市不可能具备的东西,三种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在近代以来,从辛亥革命一直到后来的革命中,南方一些著名的人物来到北京,他们在这里主持共和国的发展,因此北京也融汇了南方的文化。所以,我想北京的文化,它的深厚、宽容,是因为这样才形成的。

厚德

下面,我们看看北京精神中的另一个内涵:厚德。厚德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智慧,也凝练在北京人的精神品格之中。近千年的建都历史,培育了北京人的崇德、尚德、重德、厚德。儒家文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京人讲德,那是崇德、尚德、重德、厚德。讲仁义礼智信,讲温良恭俭让。过去的北京人和其他地方的人不一样,比方说他不是虎视眈眈的。有人说东北人脾气比较火爆,南方人缠绵、委婉,北京人自有一种厚德,注重日常的道德修养,拥有比较高远博大的胸怀,这是厚德的主要内涵。厚德出于《周易》的“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大家已经熟悉了,它与我们的自强不息相对应,厚德载物是对道德、品行的推崇。在中国古代所有的知识分子,第一追求的就是德,这个德能够显示出品格、水平,显示你在历史上的地位,所以德主要是指个人的品格、修养和价值观。传统文化中的德是仁义礼智信,其中当然还有忠孝、温良恭俭。

在中国的古籍中,把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行、施人以德以及感恩等一些理念称作厚德,慈孝、感恩都是厚德。在中华文化中,厚德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理念。所以《周易》中所表述的“君子以厚德载物”高度概括了人们的这种人生态度。

几千年来,厚德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演进至当今,在当代社会,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核心价值理念成为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原则。

在北京的精神中,厚德是与方方正正、坦坦荡荡、恢恢赫赫、做人的正大光明联系在一起的。你只要看了北京的广场,看了北京的四合院,再看了故宫、中轴线如何讲究左和右的这种平衡,你就知道它对人品格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这种标准就是厚德。所以北京是厚德之城,紫禁城、中轴路、四合院这些城市符号都体现了中和、规制、有序这些中华文化的特点。

责任编辑:刘璐

来自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讲家网站(www.xj71.com)《大讲堂》。整理:刘璐

实际上几十年来,尤其是二十世纪近现代以来,北京的文化名人对北京的特色说过很多。比如朱自清。朱自清不是北京人,但是他在北京生活很久,他把北京特色概括为三点:第一是大,大气贯通,大德照人;第二是深,深厚的底蕴;第三是闲,闲适、闲逸、雅致。这是过去那个年代里,北京给来到北京的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猜你喜欢
厚德北京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北京,北京
拿出精神
厚德品质 尊天下
厚德品质 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