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感动人心,才能看懂世界

2012-04-29 16:21
大学生 2012年2期
关键词:德鲁克日本

边受感动,边学管理

2010年荣登日本年度畅销榜第一名,力压《IQ84》的图书是《如果高中棒球队女子经理读了彼得·德鲁克》,累计至今已销售270万册。书讲述的是高二女生川岛南,无意间当上高中棒球队经理,却发现球队问题重重,如同一盘散沙。怎样才能实现打进甲子园的梦想?偶然间,小南拿起了管理大师的经典著作,一点一滴地走进了管理的世界。因为书的畅销,在日本,说“如果德鲁克……”成为一种风尚。

我认为作者巧妙之处,也是本书影响如此广泛的根本理由,不仅在于作者给读者提供了令人感动的故事,更在于把“感动”这一整个社会的心理诉求与社会整体的学习渴望结合起来,达到了“边受感动,边学管理”的高度。时代造就书,在这个需要感动、渴望成功的时代,我们需要德鲁克。

这是我第一次作为译者、第一次接触青春校园故事、第一次讲管理学,正是这“令人感动的管理学”吸引了我。我是1984年生人,成长在日本泡沫经济时代,从小到大从未听过国人用积极正面的词汇来描述国际的状态,充斥的描述是:日本漂流、中国赶超、美国抛弃……更令人哀叹的是,日本自2011年3.11发生里氏9.0级地震后,全国弥漫着哀伤、落寞的情绪。同时,政局上首相频频更换,国家前进的方向陷入迷茫。所以,日本国民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种温情、一种感动。我觉得大家读完《如果高中女子棒球队经理看了彼得·德鲁克》后会感动,因为我就是“读一遍,哭一遍”。但是感动眼泪的后面,还有更精彩的篇章。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我想当今中国GDP高涨的同时,国民在某种意义上陷入了浮躁的状态,也需要感人的故事,也渴望学习管理知识。所以,我觉得该书也是当今中国读者所需要与渴望的。

我希望这本“高中生都可以读懂”的书能让更多对管理学心存冷漠、遥远印象的读者有机会重新认识管理学。在感动中积累能量,从而达成梦想。

怎样管理自己是永恒的话题

来现场之前,我去了学校周边的一家“咖喱一家”餐厅吃晚餐,看到了在那里打工的学生,联想到了自己的打工经历。那时我每天清晨 3:30就要起床送报纸,然后再骑15里地的自行车去上学。就拿日本大学生来说,高中没有打过工的人大概还不到1%。日本社会默认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独立的开始,所以即便你在家乡上大学,也应该搬出去独立门户。既要打工,又要学习,如何合理地分配时间、管理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一直在学习压力很大的实验班读书,又身为每天都要参加学校训练的体育生,同时兼顾学习和体育训练实属不易。每天放学后,我会留下来独自训练。虽然一个人训练是寂寞的,但不能因为体育而偏废学习。何况在日本,学习要排在第一位,否则是没有机会参加比赛的,这点从漫画《灌篮高手》中可以窥见一二。我们要学会怎样把一分钟变成两分钟,学会一举两得甚至是一举多得。另外,日本的工作岗位会优先考虑体育生,因为人们认为他们是知道如何管理自己,有毅力、有耐力、有智慧的代表。也许这点与中国大相径庭,中国学生偏废一方,大多数人因为体育训练会完全荒废学业,对时间的合理分配完全没有概念。由于缺少学习技能,大部分人退役后最好的只能做体育老师,其他则多从事收入微薄的体力劳动职业。

我现在还没有助理,性格驱使我凡事亲力亲为,所以我缺乏效率。生活需要管理,国家也是如此。国家要将一部分权力下方民间,合理分配,使其各有分工。对于个人来讲,要控制你的生活,并帮助你从生活当中得到那些你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成绩一流,缺乏安全感

每所日本的学校都有文武两道的格局,十分重视热血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与学习态度之间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教练的指导下,队员们首先重视的是团队精神。再举一个例子来讲,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妹妹回家。时间还早,我就到教室一边看着她们做活动。老师给每个小组一大块蛋糕,让她们自己协商如何分配。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大家为如何公平地分蛋糕而争执不下。经过小朋友们的讨论,一致同意让小组里一个最害羞、最文静的女孩来分割,最终大家都吃上了美味的蛋糕。谁来分、怎么分,不同的角色相互碰撞、协调,这些是日本小朋友要学习的关于公平、团队、沟通的知识,这也是教育的成果,不是GDP能换来的。反观中国校园重视的是英语、奥数、钢琴等“硬件才能”,看重的是将技能尽快转换成生产力,许多中国家长给学龄前的小朋友报了一大堆特长班,在高负荷、强灌输下他们掌握了这些技能,这些孩子长大后却在精神层面出现了问题,这种恶性循环值得深思。

中国学生的知识、成绩可谓世界一流,在外国人看来已经足够优秀,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眼前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感到无谓的焦虑。如果真的是人才,不管在哪里都靠谱。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时时为不同的事情苦闷。找工作、找房子、找对象成为多数人永恒的话题,整个校园氛围似乎总处在焦虑和浮躁中。另外,在我曾经攻读硕士学位的北大校园里,同学们每天都在为GRE做准备,上课只是为了应付点名,北大俨然成为了哈佛的预科班。中国大学生因为缺乏安全感而丧失了个性,在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学生们入学时的理想五花八门,可是毕业时却惊人的统一——美国高盛集团。害怕被时代抛弃,学生选择了从众。大家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睁开眼睛观察世界、了解自己,培养选择力和判别力。

学习始终是校园文化的底线,在我所处的这个研究政治的学院里,许多人对政治竟然完全不感兴趣,一上课就开始看英文。我认为只要有观点就意味着对社会有责任心,只有冷漠才是真的可怕,会使社会变得毫无前途。

在中国, 80后有2亿人口, 90后有2亿人口,两者加起来的4亿人口即可成为一个大国了。靠着父辈向前冲打拼来的今天,这一代人生存已不是问题。在这个大环境下,生活的目标又是什么?不是焦虑下的慌不择路,而应是深入了解自己后的准确定位。当代大学生还是要活在当下,学在当下。

2012年将是富有挑战性的一年

中国是非常多元化的一个社会,无论是语言、文化、饮食还是思维方式,在这点上跟日本很不一样。我希望有更多的日本人能够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因为很多日本人有一种误解,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单一化的国家,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

在中国的经历改变了我的看法,非典、奥运、汶川地震、建党90周年……我的生活中融入了很多中国的元素。我提笔评论中国时事、解析中日关系,有时遭来骂声一片。面对“一个日本人有什么资格写中国的事、你根本不了解中国”的质疑,我想说,凭什么你是日本人就比外国人了解日本。同样,凭什么你是中国人就比外国人了解中国。比我不了解中国的中国人大有人在,每一个国家的人都不可自以为是。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说什么、怎么说、对方有什么反应,同样也是国际交流的准则。

2010年中国GDP总值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日本人始终无法接受、难以接受中国崛起,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人不是很自信。我们的国内始终是停滞不前的状态,3·11过了8个月,还是没有办法很清楚地表达我们的国家战略是什么。另外,中国的崛起不只是对中国本身,包括日本人、外国人怎么接受它、了解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日关系不能简单用不好与好来表述,不可以偏概全。

我始终认为内政决定外交,实力决定观念,心态决定成败。中国基本上已完成从工厂到市场再到人才的结构转变,2012年将是富有挑战性的一年。中国崛起是毫无疑问,也是没有办法阻挡的,所以外国人本身也需要培养一种包容心。虽然诸如敏感的钓鱼岛等问题有时使中日两国关系紧张,但这些问题绝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更不能否定今天两国关系实实在在的交流、合作与发展。世界充满多样性,怎样沟通才能感动人心,才能有更大的爆发力,是每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德鲁克日本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技术在气象行业中的应用
日本元旦是新年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探寻日本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黄金时代》日本版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