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力燕 薛冬岩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名胜古迹已经成为推广中国文化,进一步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媒介。随着大批国外游客纷至沓来,名胜古迹景点的翻译特别是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译文质量令人勘忧,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推广和有效传播。本文选取了河北省内18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胜古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名胜古迹的文化特质,提出了名胜古迹旅游文本的汉译英策略和处理方法,为旅游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支持。
一、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选取的景点共计18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基本上涵盖了名胜古迹所涉及的四类文化因素。一是帝王官府文化,包括避暑山庄、直隶总督署等;二是宗教陵墓文化,包括开元寺、大慈阁、娲皇宫等;三是古城遗址文化,包括赵王城遗址、燕下都遗址等;四是革命战争文化,包括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课题组成员分三组对上述名胜古迹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拍摄和记录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英文公示语等。同时在景点和宾馆与100名外国游客做了交流并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地旅游材料翻译的满意程度及存在的困惑,请他们提出了意见或建议。课题组作了分类统计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二)存在问题
经过归纳统计总结,课题组共发现问题90个,分为七类,即翻译缺失,中式英语,文化误译,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用词累赘。18处景点中,总计存在各类错误90个,平均每处景点5个。其中翻译缺失的问题总计9个,占总数的10%;中式英语和文化误译两项错误总计达36个,占到错误总数的40%;语法、拼写、用词等方面总计45个,占50%。
二、名胜古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障碍
名胜古迹翻译中文化因素导致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其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蕴藏的丰富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此次调查中出现的大量对联翻译缺失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如直隶总督署曾国藩撰写的大堂楹柱联,翻译起来困难重重,最后只能置之不理,实属可惜。
名胜古迹中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还来自于语篇层面上的行文和修辞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借景抒情,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等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中特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翻译的困难。
三、名胜古迹旅游文本的汉译英策略
明确了名胜古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障碍有助于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旅游文本的目的就是要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旅游翻译应该是“文化的使者”,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以旅游者为导向,因此,在翻译时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所谓以中国文化为取向,就是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尽量多地宣传中国文化。所谓以译文为重点,即指翻译时,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要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让他们好读好懂。基于上述策略,提出以下几种实用方法。
(一)增补与删减
旅游资源除了其本身的自然景观所具有的欣赏价值外,大多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了特殊的欣赏价值。不增添背景信息,一般外国游客则无法理解。对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如事件发生的年代,名人的生卒年代,他们的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的具体位置等,通过增加字、词、句,对原文略加注释,则让人易于理解,并加深印象、增添乐趣。
在名胜古迹的翻译中,删减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删减即删去中文资料中对译文理解没有帮助的东西。一方面中国人在写事状物时喜欢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加以验证,中国读者读了会加深印象,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而在外国人看来似乎是画蛇添足,有时还可能使他们越看越糊涂,删去反而干净利落,明白晓畅。另一方面名胜古迹中存在着大量的诗词、对联,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诗词翻译过来造成译文的累赘和臃肿,甚至扭曲原意,妨碍外国游客的理解,破坏他们的游兴,达不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则可删去不译。
(二)音译与解释
完全音译的方法适用于行政区划名称,如城市、乡镇等的翻译,对于一些景点的名称音译加意译则较为理想。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属于创造性翻译,在不损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对原文不符合译语习惯的词句、语序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调整,以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三)类比或转译
“为使旅游信息在英语读者中产生反响,我们用“以此比彼”的方法拉近读者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游兴。译者可以把中文资料中有关的内容转化为外国游客熟悉的同类内容,借译语表达式和形象来翻译源语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式和形象,以求等效。有的学者称这种方法为文化替换(cultural substitution),在找不到文化对应词的时候,使用译语文化中同类典故、成语、委婉语等,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可以简洁而准确地介绍人物和景点,使译文读者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异国文化情调,加强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以上结合河北省名胜古迹调查情况,分析了名胜古迹中翻译中存在的的文化因素障碍,探讨了名胜古迹汉英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原则和方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各国之间更加频繁的交往,旅游业会更加繁荣,我国名胜古迹翻译必定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注:该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103037);2011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10305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玲.译者素养与旅游英语翻译[J].唐山学院学报,2009.
[2]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陈刚.旅游英语导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董力燕,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薛冬岩,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