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及民生经济的内涵及特征辨析

2012-04-29 14:32陈志雄
时代金融 2012年21期
关键词:民生劳动者民众

【摘要】我国在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后,逐渐意识到民生改善及发展民生经济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虽然民生经济的概念还未完全形成共识,但对发展民生经济已经形成社会共识,而且我国现在也基本具备了发展民生经济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共识。本文就对民生、民生经济的概念内涵、特点及发展方法等做一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民生民生经济民生改善

一、民生及民生经济的概念内涵阐释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指老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 世纪20 年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民生上升到“主义”、国家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前所未有的高度。“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民生问题包括民众的基本“生存状态”—“生计来源”—“生活质量”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由低到高,呈递进状态。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就是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具体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

民众基本“生计来源”,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就要求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的基本权益保护等。民众基本“生活质量”,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供,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就需要进一步考虑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理解民生内涵的丰富性及民生问题的层次性对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民生经济的含义,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是人们比较认同的是民生经济就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运行过程中将保障和改善中低收入者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作为发展的重心。发展民生经济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调整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价关系,让社会中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社会经济效率,提高社会福利的总体水平。

首先,民生经济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对劳动、创造、平等、公平等价值原则的认同,也充分体现了对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的尊重。按照民生经济的要求,要在物质、精神和发展三个层面上满足劳动者的需求。物质生活上,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收入的比重。精神文化上,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让其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个人发展上,要营造劳动者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劳动者提供参与经济生活,享受成果分配的机会。

其次,民生经济在基本内容上把保障和改善劳动者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在生产环节上,民生经济注重制度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并不断转变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全民创业为契机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在分配环节上,民生经济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财税体制,不断缩小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为劳动者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在消费环节上,民生经济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构建良好的消费环境,为中低收入劳动者扩大消费提供支持和保障。

再次,民生经济在发展方向上以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强调通过消除经济体制的障碍实现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合理定价。民生经济还强调根据生产要素的禀赋条件来选择合适的经济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做好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

二、民生经济的特点及发展途径

十六大、十七大以后“关注社会民生,发展民生经济,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级分化”成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施政的主旋律。民营经济大家都很熟悉,民生经济稍为陌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民营经济政策正在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民生经济政策转向。

在民营经济时期,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迎来了一场势不可挡的改革趋势,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这场改革,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被打开了,无论是东部沿海还是西部内地都以全新的姿态来容纳世界经济。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是亿万民众,在这场变革中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全面推动国民经济经历了一场历史性变革。至此以后我国逐渐从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进而朝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向,社会经济也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民营经济时期,党中央作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广大劳动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推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起来,另外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上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民生经济时期,我国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此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人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民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经济发展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发展目标上,着力为人民的自由发展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坚持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的原则,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人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上,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所有制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平等的竞争环境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结语

在发展民生经济上我国具备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问题一向给予高度关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伟大设想的提出等为我国民生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其次,广大民众在发展民生经济上的共识为民生经济的发展做好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准备。随着广大民众对党的方针政策及思想路线的了解和学习,他们对于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分配格局,理顺市场主客关系的愿望日期强烈,其对于发展民生经济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再次,我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和不断增加的社会财富为民生经济的发展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一直保持高昂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跻身世界前三。无论是国家财力还是社会财力都有了较雄厚的基础。所以说发展民生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我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世贤.民生经济学范式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9(11).

[2]曹东勃.医疗改革的民生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03).

[3]卢鹏飞.大力发展民生主导型经济[J].决策导刊,2011(02):11-13.

[4]杜黎明.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均衡研究[J].开发研究,2008(01).

作者简介:陈志雄(1963-),男,白族,贵州省六盘水盘县人,党校研究生,现为六盘水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会计师,三江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税、金融、宏观经济。

(责任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民生劳动者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劳动者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在云端
劳动者之歌